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 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案.docx





《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 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 第19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根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 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 手工业、商业的开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线索一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经济先秦时期,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根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 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到秦汉时期,小农经济继续开展,铁犁牛耕在汉代得到开展,丝织业兴 旺,“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线索二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经济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继续开展;城市布局严整。到宋元时 期,农业、手工业兴旺,制瓷业大放异彩;城市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旺,经济
2、重心南移完 成。线索三明清时期的经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推广,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商品经济进一步开展,区域性长途贩运和商帮出现,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泼;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但开展缓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第19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开展。(2)地域差异:南稻北粟。(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耒相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精耕细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借助铁农县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唐代出现了曲 辕犁。(3)灌溉工具:有翻车
3、、筒车等。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 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 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铁器的推广对兴修水利及灌溉工程方面的作用巨大。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时期的漕渠、白渠等,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萌芽。【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二,指出史料所反映的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试答:(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开展的新特点
4、。试答:【提示】(1)类型:官营手工业。特点:主要效劳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 平;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2)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 生。手工业技术的传承【解读】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采取亲子传承的方式来开展手工业技术。有的师傅没 有子嗣,或者生意扩大,需要雇佣学徒帮工,才出现了师徒之制。在这个意义上,师徒制是 一种对于父子传承制的拟制,在习惯法上难免延伸使用家族之治的理念。【结论】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
5、广;技术工艺的传 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 的扩大再生产。(3) “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1 .内涵(1)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 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 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
6、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与韧性,“术业有专攻。(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涵。2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 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 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研真题引领航向一、拓展知识宽度1. (2021高考全国卷HT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 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命题点:战国时期秦国水利工程的开展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7、.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选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应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 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 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2.(2021 高考全国卷IH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 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
8、,当时江南( )命题点:清代农耕经济的特点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缺乏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 “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 经济普遍,故C项正确。3. (2021 高考全国卷H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 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 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命题点:小农经济开展的特征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开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选B。
9、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 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项。自商鞅 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C项错误;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项错误。4. (2021 高考全国卷m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以下列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命题点: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开展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开展程度解析:选D。根据
10、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 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 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兴旺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开展水平根本一致,应选D项。 当时铁制农具未得到普遍使用,冶铁技术也没有普及,可排除A、C两项。仅凭新疆和中原 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5. (2021 高考全国卷山1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当时该地()命题点:唐代土地制度的影响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1、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 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 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 “74.1% 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 项。6.(2021 高考全国卷IT25)以下列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命题点:汉代经济的开展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
12、的不断开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2 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 根底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 排除。7 .(2021 高考全国卷IL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 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命题点:宋代的租佃制度A.经济严重衰退8 .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
13、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 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 集权。二、挖掘知识深度8. (2021 高考全国卷IT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 素是()命题点:明朝中后期大运河流经地区经济的开展A.交通方式的变革B. 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 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地区间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 项正确。运河运输
14、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 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开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 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9.(2021 高考全国卷IT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 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命题点:小农经济的特点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 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
15、了满足自家的根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 农民会努力改良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 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A项;农业的开展为手工业和 商业的开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 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10. (2021高考全国卷I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 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
16、力为生, 受雇期间,假设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命题点: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开展A.民营手工业得到开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材料“受雇期间,假设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 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井 研县一地史实缺乏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 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 开展,故A项正确。三、延伸知识长度11. (2021 高考全国卷H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
17、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 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 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命题点:唐代的经济重心的南移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选C。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南 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 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开展情况,排除D项。12. (2021高考全国卷mT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
18、 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 数。这反映了当时()命题点:西汉前期的经济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选C。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 致富,说明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开展,故C正确。材料没有表达义利观的变化,排除A;西 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B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表达,D错 口 i天o13. (2021高考全国卷IL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
19、,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命题点:明末江南经济的开展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开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锋利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开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 意。14. (2021高考全国卷IT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 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 扩大。这反映出()命题点:宋代的经济重心的南移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20、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 些民间崇拜 “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 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虽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 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三项。15.(2021高考全国卷IT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命题点:唐宋至明清经济重心的转移A.
21、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开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 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 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兴旺,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经济开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应选B项。16. (2021 高考全国卷H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开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 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命题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展A.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22、解析:选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 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 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 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开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 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开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 .(命题点:秦汉时期的农业)以下列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
23、营手工冶铁业兴旺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出土的铁制农具分类较多,适用不同的耕作需求,说明秦汉时 期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2 .(命题点:汉代农业耕作的开展)以下列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 以下列图可知()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选B。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开始出现是在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3 .(命题点: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公布并推 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 第19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学案 2021 一轮 复习 岳麓版 专题 19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模式 农耕 时代 手工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