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送别诗(12页).doc
《唐朝送别诗(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送别诗(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朝送别诗-第 12 页送别诗前言: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成为永恒的旋律。一.简介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
2、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二唐诗送别诗的风貌特点唐诗送别诗有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1)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2)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三唐朝送别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离别频繁 在唐代,别离是重要的人生活动,对一般百姓来说,外出谋生、商旅往来要离开家园,辞亲别友,如遇上乱世,人们经常为避祸、避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对于唐代士人,则离别更多,应试赴举、赴阙赴任、升迁贬谪、
3、漫游干谒、入幕从军等都有离别。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曾写道;“当时以长安为中心,在通往四方各地的大道上有多少来往奔波的行人,商贾不必说,应考的士子一年有几千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应吏部铨试的地方上各级基层官员。至于州刺使以上大员的调动及随从人员,就更不用说了。”唐代交通虽然发达,但毕竟不像今天朝发夕至、早出晚归。他们的别离动辄经年累月,别时容易见时难。然而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铸就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人们常把生离与死别对举,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生难聚,于是别离成为人生中的大事,为古人所重。在离别时,赋诗作别,成为友情和当时心情的反映和见证。严羽曾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
4、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事实上征戍、迁谪、行旅也都与离别有关,他们既丰富了离别诗的内容,又是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2)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 唐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外,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深刻改革。它没有采用魏晋以来主要面向士族的九品中制,而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使之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唐朝的科举包括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包括明经和进士等科目,制举则用各种名目选用官吏,这大大笼络了士人特别是庶族文人的心,使人才出现蔚为壮观的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士科考试中设立了“以诗取士”的制度,使诗歌的功能几乎无所不能
5、,天下文人特别是那些希望进身仕途的文人热衷于诗歌的创作,以 诗会友成为一种习惯,离愁别绪用诗来表达也成为 一种自然。(3)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 唐代统治者一开始就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略,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方针政策,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在唐代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 中的进士科就将诗赋列为第一场。也正因为诗歌当 时崇高的社会地位,才使亲人朋友在离别时以诗相赠成为习俗,诗歌也成为了离别时赠给亲朋师友的一份厚礼。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 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具 体到离别诗,主要包括政治教化和社
6、交功能两方面。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宫廷送别诗上。四常见意象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柳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
7、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2、酒(饮酒饯别)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
8、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二)时间意象: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
9、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
10、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诗作借月抒怀,内蕴丰赡。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皓月带到遥
11、远的夜郎之西。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三)空间意象: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朝 送别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