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总结(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总结(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二、三、四、 土地利用规划总结-第 12 页五、 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
2、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4、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程度。5、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OR: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6、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7、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8、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
3、人口数量.9、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10、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利用规划方向划分的不同用途的区域,它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用地系统编制部门规划提供了依据。1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12、居民点规模: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13、有效库容:在放水涵洞以上和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即水库的供水量。14、死库容:放水涵洞以下的库容,其大小取决于水库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沉淀泥沙和水库养鱼等因素的要求。主要
4、满足下游农田自流灌溉所要求的引水位高程,以保证放水建筑物泄放渠道设计流量具有的最低水位。15、耕地规划:是对耕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16、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17、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18、土地整理:是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和治理。19、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20、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
5、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22、土地利用计划: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2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和下达控制指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宏观地指导和约束人们有计划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行政调控措施。2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
6、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25、土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26、土地供给量: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27、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28、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二、计算1、人口预测的方法(一)人口自然增长法(适用于农村区域,人口变化不大且有规律)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又称复利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预测公式:Pt规划年
7、人口数Pt0基期年人口数tt0预测年期K人口自然增长率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二)劳动平衡法(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二、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预测公式: P=A/【1-(B+C)】 式中: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2、作物产量预测(一)年平均增长率法【已知基期年末的单产水平】an-期末作物单产水平。a 0-预期基期作物单产水平。r年平均增长率。n预期年期。年平均增长率r根据历史资料求得,公式:r=n(an/a
8、0) -1 (二)趋势外推法:主要有直线型、指数型、二次抛物线型等(三)回归预测法: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3、粮食总需求=人口数人均粮食消费量 耕地需求量=粮食总需求量(粮食单产粮作比复种指数)例、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求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 =(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
9、000 kg/hm22)=1.024万hm2 蔬菜用地 =(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0.186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蔬菜用地=1.024+ 0.1867=1.2107 hm24、果园用地需求量(1、确定果品内部需求量(V)(2、确定果品的商品率(P)(3、确定果品总产量(W) W=V/(1-P)(4、确定果品加权平均单产( YF) (5、确定成年果树栽植面积S1 =W/ YF (6、确定果园面积 S2=S1/1-(K1+K2)5、居民点需求量用地预测 (1、指标概算法城市用地规模预测Z
10、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N规划人口数J2人均用地定额(指标)(2、需求推算法:根据规划期间需建房户数推算农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积,其公式为:H=(N/P - F0) n/2 d e式中:H规划期农村个人建房户数推算建房需占用土地面积 N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 P户均人口数 F0规划基期农村总户数 n规划年限 d 规划期间建房户数所占比例 e每户宅基地占地定额标准在考虑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公共建筑、道路和乡镇企业生产占地,推算农村居民点的新增占地面积:Z=H(1+K)Z规划期新增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K公路、道路和乡村企业生产占地系数,一般取0.30.6.6、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1、渠道工程用地Q渠道设计流量
11、(m3/s)过水断面(m2)C糙率系数R水力半径i渠道比降(2、水库工程用地V库容H近坝处水库蓄水深度B近坝处水面宽度L近坝内水面长度K系数,6、4(3、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d汽车运输天数(d)p每辆汽车载重量(t)7、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8、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X100%9、耕地复种指数=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10、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11、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12、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13、垦殖系数=已开垦种植耕地面积与土地总
12、面积的比例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土地利用总体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
13、 2、长期性 3、战略性 4、控制性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1、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 (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
15、字和图件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和规划后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2)土地供需与平衡分析: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4)编制供选方案 (5)方案择优 (6
1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3、规划审批阶段(1)由专家评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2)再由政府部门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基本农田保护规划1、耕地规划的意义:(1)是科学利用耕地的保证;(2)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良好的土地条件; (3)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创造了良好条件。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完整性的原则。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制定工作方案(2、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耕地利用的问题、耕地的开发利用潜力(3、耕地需求量预测:农产品需求、建设用地需求、上级下达建设占用耕地
17、的控制指标(4、保护指标的确定与分解(5、基本农田布局 (6、保护措施的制定 ( 7、成果整理和制图4、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成果(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是规划的文本,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概况;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规划期内人口和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布局;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措施。(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成果图:分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三)基本农田保护表格:登记表;面积汇总表(县、乡);重点、城镇建设拟使用耕地面积统计表5、基本农田的管制规则有:(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2)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开保护区的,应取得基本农
18、田占用许可,批准占用的,经修订规划后按占用建设规划区的耕地管制;(3)设立开发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4)禁止在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5)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应当保护和培肥地力,鼓励施用有机肥料;(6)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7)保护区内耕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时,对耕地地力等级进行评定,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等。五、土地利用规划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3
19、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3、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4、地租,地价理论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地租、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2根据土地
20、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5、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厂区位的选择取决于原料地、劳力和集聚三个因素。其最佳位置总是趋向于最低成本效果。(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6、区位理论对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意义(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7、持续利用理论对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意义(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
21、和土地利用观。(2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8、生态经济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9、人地协调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1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1
22、)人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与环境之间有着不能任意改变的“奇妙相关”,人类活动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2)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必然影响环境,而环境反过来对人类行为产生制约 (2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10、系统工程理论对规划指导意义:(1)土地是一个系统(2)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11、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土地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 (6)集约利用原则 (7)公众参与原则12、土地利用规划的
23、成果资料的内容1、图件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图、各种专题地图、施工图等2、文字部分: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文本、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六、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人口繁衍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全部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强化地域的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2、土地资源的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价值,为合理
24、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3、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之后,对规划的目的、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4、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的内容:通过对规划活动实践的总结分析,明确规划预定目标的执行或完成情况、主要效益指标完成情况、规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规划执行中的守法情况等,通过分析评价,找出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分析规划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规划的决策和提高新规划的科学性提出建议,从而提高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和预测性、全面贯彻土地利用规划的意图。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对规
25、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策略和谋划。7、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七、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一)供选方案的拟定(1、指导思想 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创造良
26、好的土地条件。(2、规划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统筹兼顾原则;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统一原则(经济、社会、生态);公众参与原则;(3、主要依据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二)供选方案的产生(三)方案编制方法(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2综合法: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 A=B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
27、式:Bt=Bo+C-D依据: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做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 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3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技术求解。主要方法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灰色线性规划等。2、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包括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个是大范围一个是小范围)3、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指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4、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是指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根据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
28、分的主要用途对相对一致的区域按用途划分.八、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用以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是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入和细化。 4、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3)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4)因地制宜;(5)以人为本。5、土地利用
29、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九、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动态监测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策略和谋划。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4、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2用途管制
30、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和措施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保持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实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的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等。6、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遥感技术、土地调查与统计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十、选址问题和城镇化1、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
31、显。(3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的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即生计城市。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性。3、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4、居民点用地选址(1)、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1.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1.通风舒适环境 2.位置较高 3.上风上游 4.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 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
32、适当距离5、工业用地选址(1、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地最小的地点(2、在布局和选址是,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4、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6、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7、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1、铁路运输优点: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行一般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连续性强,具有高度可靠性缺点: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适合:长途大宗货物运输(2、水路运输优点: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低,不占农田;水运的劳动生产率高缺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
33、,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更差适用:对速度要求不高的货物运输(3、公路运输优点: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可以直接深入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偏远的山区农村,实行门对门的直接运输,减少转运环节,且投资少,速度快,在短途及某些货物的中途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又能与其他方式配合,承担客货的集散。缺点:装运量小,能耗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占用土地多,对环境有较强的污染性。(4、航空运输优点:速度快,航程长,能过达到地面运输难以达到的地区,其劳动生产率也高,航空线路不占耕地。缺点:载运量小,且投资大,成本高适用:远距离、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5、管道运输优点:连续
34、性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而且不占用土地,也没有污染。缺点: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较多,而且运输对象限制较大,只适宜于液体(石油)、气体(煤气)等流体物。8、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行车速度、行车宽度、路基、平曲面半径、停车视距、纵坡9、公路选线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2、因地制宜;(3、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4、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5、经济合理。10、不同类型地区公路选线特点(1)、平原、微丘陵地区(1、平原地区,力求取直短捷;微丘地区沿地形布设(2、避免穿越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
35、,倾角不小于45(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2)、山岭、重丘陵地区(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4、公路线形一般有: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11、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1、地表水:包括河川径流和当地地面径流(修筑水库,蓄积起来用于发电或灌溉)(1)河川径流是江河来水,特点是水源丰富(2)当地地面径流指因降雨而产生的径流,特点是受季节影响大,雨季径流多,旱季径流少(2、地下水:(挖井)(1)受气候、季节影响小;(2)比较分散,分布广,开发利用的工程量小,容易施工;(3)受地面污染小、水质良好;(4)占地少,管理方便,灌溉及
36、时;(5)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一般地下水不含泥沙,不至淤积渠道。(3、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再利用):将经过一定处理的污水用于灌溉农田。12、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1、对河川径流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无坝渠道方式、有坝渠道引水方式和机械提水;(2、对当地地面径流通过选择适当地点修建水库或蓄水池进行利用。水库库容的计算方法:地形图法、断面法、系数法。13、水库用地规划(一)水库库容的确定(二)水库供水量估算当供水量大于需水量时,以需水量作为水库有效库容;当供水量小于需水量时,以供水量作为水库有效库容。(三)水库用地规划水库建筑物用地(1)拦水坝; (2)溢洪道; (3)
37、放水涵管; (4)库区水土保持:库岸林十一、 其他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复盖率极低 (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耕地质量下降;(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沙漠化严重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数量逐渐减少2、土地是处于地球表面的一定幅度三维空间之内,以土壤、砂砾、岩石、矿物、水、空气、生物等为基本要素,处于不同地质地貌水文状态,而且受到人类活动持续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3、土地的功能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4、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1、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2、现在你不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3、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4、不要做金钱、权利的奴隶;应学会做“金钱、权利”的主人。5、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6、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7、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