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培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df
《职场培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场培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df(1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微信回顾 用户篇 需求篇 设计篇 气质篇 UI篇 提纲 微信回顾 433天,一亿用户 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 启动 (2010年11月19日) 用户数突破1亿 1.0 1月26日 2.0 5月10日 语音对讲 2.5 8月3日 查看附近人 3.0 10月1日 摇一摇 漂流瓶 3.5 12月20日 二维码 4.0 4月19日 朋友圈 开放接口 4.2 7月19日 语音通话 视频通话 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 了解人性 了解群体心理 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 统中演化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我的实验:在路上和在电脑前发的微博的区别:电脑屏幕 (微博本身,内容)也是环境 微
2、博上follow的人就是你的世界 朋友圈的拍照和Qzone相册的区别 产品营造环境,决定用户反应 人是懒惰的 懒惰导致发明 懒惰是创新的动力 案例:语音查找联系人 时尚是驱动力 “因为别人都在用” 人是跟风的 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驱动力 不要太“工具化” 人没有耐心 用户没有耐心看你的说明书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爱上你 产品做好前不轻易拉用户来你的产品 人不爱学习 博客的衰落。RSS? 马桶阅读理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 用户是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是群体,不是个体 不用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尤其是互联网产品 重视“屌丝”用户群
3、#日游所思# facebook, pinterest, instagram, path等产品解决 了人的“存在感”问题。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 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 及,因为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 “生存感”。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有生存感的 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中国互 联网的主题用户心理和需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理 状态入手,搞请了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群。 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Galaxy Note:时尚?方便长指甲打字 触碰开关。比普通开关更贴近人的情感 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让不上微博
4、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他们才是主题用户群,懒到连微博都不上的 他们就在你的身边 时刻想到,他们才是你的用户 人性化即使以己推人 你无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 你需要了解人最普遍的心理活动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 不再产品中掺和自己的道德感 满足贪嗔痴,但又要用户“少发微信”。世界是荒诞的。 “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Steve Jobs 对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大部分“我有个好主意”都是脱离需求的 不臆想需求 不要用户说要什么就做什么 不直接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用户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
5、掉的 回顾一下,你们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涂鸦重要吗? 从别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 他们不是用户却以为代表用户 他们的分析过于理性 他们会要求你加是否在线,是否已发送到手机,是否已读, 要分组,要滤镜,要涂鸦,要多终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 息,要文字图片视频一起发timeline,要多头像,要赞头像, 要有PC版,要自动导入通讯录好友,要群名片, 要“你去用其他同类产品吧” 需求之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不来自调研 需求不来自分析 需求不来自讨论 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 每天花一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讨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
6、 产品的 他们的场景,感受等 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往哪里走 忽略评论家意见 等待他们说“太好玩了” 从用户讨论中发现灵感 微博上的用户帖子,才是真实场景的反应 案例:石头剪刀布的故事 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类使用微信语音玩石头、剪刀、布 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 对时代潮流保持敏锐 从QQ到微信 满足自己需求由于满足用户需求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人 你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 人同此心,从自身捕获大众需求 案例:已阅读 案例:语音写提醒,语音找人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 漂流瓶:满足倾诉,好奇的心理。这是一个心理驱动的范 例。人民的倾诉欲望是如此之强,不
7、弱mail 如果为做交友而做漂流瓶,会把握不到本质(案例:发语 音瓶,还是文字?)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省钱的短信替代工具不会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钱的工具, 可能就麻烦了。 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满足至上。 “爽”胜过功能 爽! (营销的目的是让用户觉得“爽”) 好玩!(微博评论说“好玩”就对了) 口碑传播的基础是“好玩” 爽是体验。体验比功能更易传播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 案例:附近的人 不是为了陌生人交友,是为了好奇心 他们会发生什么? 它是有群体效应的,每个人在观察别人,也在被观察 他们第一次在现实中大规模互相看到
8、为群体效应而做:摇一摇 人们会喜欢简单的行为动作 人们会对随机好奇 人们会对跨空间的同类好奇 它有群体效应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想法:人人需要在朋友关注中获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机最 佳互动载体,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露好友但又 要扎堆 一种比facebook, path更私密的社区 想法比功能重要 为自己要用而做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难 如果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做多源于不自信 每天看到几个需求的爽,远大于提出几个需求 案例:朋友圈只能发照片。发140字的难度远胜一张图片 不要从扎略分析来逆推需求 Microsoft, Nokia, Goog
9、le 调研获得需求是骗人的 从大量反馈看出需求是骗人的(群的需求,用户会告诉你 他们需求的是QQ群) 用户反馈能帮助完善体验,但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新东西 从数据统计看出需求更是骗人的 需求来自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 漂流瓶 附近的人 摇一摇 需求来自于自身需要和周边朋友反馈 蓝牙支持 Web微信 待办置顶 换手机迁移 需求来自于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朋友圈:人们需要从和朋友的互动中很安全地找到存在感, 并且很舒适 需求来自于对平台的理解 开放平台的接口很美 开放平台的生态很诱人 开放平台带来的不确定性令人期盼 生态系统,而非单独产品* 需求来自于对信息流的理解 订阅平台:让所有信息成为可Push的
10、 让个体都能显现 让品牌通过朋友传播* 需求来自于建立新系统 让二维码普及起来,成为入口 通过建立简单规则,创作一个自运行系统,满足人群的某 种心理或经济需要 在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不预先规划版本功能,一个版本做完了,才确定下个版本 的需求 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的特性 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案例:附近的人 世界是新的 忘记过去的数据甚至经验 对当前和未来趋势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机上的入口在二维码 产品是演化出来的 而非规划出来的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每个版本的确定越后越好,取决
11、于当时的整体用户环境, 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判断 有DNA的产品才会演化 DNA是产品的价值观,认知 如果将产品比喻为生命体的话,它是有DNA的 群体效应是社交产品的核心 通过对人内心欲望的洞察,建立虚拟社会的规则,引发群 体效应,群体在推动规则变化 案例:如何调戏明星? 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做人人都爱用的产品 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验 产品面前,人人平等* 先做产品结构 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多变和复杂 创作从骨骼开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案例:微信的产品结构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案例:朋友圈和个人相册 不为多头像而多头像 设计就是分类 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
12、别模式 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 PM每天都应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案例:微信保证只有四个底部tab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抽象是提取实物的共有特性 抽象使得用简单模型覆盖多样性 高度抽象带来简单化 案例:朋友圈内容的原子颗粒 案例:一个认证帐号,覆盖名人,艺人,企业,餐饮,网 媒,平媒等 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 QQMail没有变复杂 微信会升级,但结构(和界面)会保持简单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案例:朋友圈该在通讯录里做分组吗? 用户说要分组,但屏蔽几个人才是需求 如果你做了分组,又没人用了 面向场景来做设计 而非功能列表 “if you want feature X,buy a HTC
13、/Samsung whatever instead” by Jony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务于场景和整体体验。没有孤立的功 能。 案例:链接键盘,还是web微信 案例:自动播放,还是驾驶模式 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在线状态?手机是永远在线的 PC版?PC版会离线,无法像短信一样实时 去除人们在QQ上说”88”的习惯 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pony语) 案例:餐饮商家插件不可见,扫描才有 让新版看不出有变化 只有新手才将所有(新)功能罗列在显眼的地方 手机和PC的区别 手机是肢体的延伸,手机和人是一体的(通过各种传感 器)。PC是外物,即外部环境。 移动互联网产品不是简单的PC到手机的移植 如果没
14、有手机,就没有这份PPT。(采用Evernote随时在手 机上记录想法,电脑做不到) 做没有web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不过度设计 做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 对主干精雕细琢,对枝叶不做深深 案例:附近的人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不为了流量而到处加入口 案例:会话界面左上角的编辑按钮,为什么不可以有? 产品,还是运营? 做一劳永逸的事情 你在做Class(类型),还是在做Instance(实例)? 好特性不需要不断做加法,一次成型 邮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的不同 好产品会召唤用户(pony语) 让用户推动用户 而非系统管理员来推动 案例:如何让用户设置头像?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案例:摇一摇。于pon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场培训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培训 背后 产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