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素材pdf.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素材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素材pdf.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0 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如何读懂诗歌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必考题型,但是很多学生却面临着不会读、读不懂的困境。方法掌握了,但是却不会做题。所以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诗歌的含义有浅层和深层之分,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如何领会深层意思?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
2、感语言、首尾句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
3、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4、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
5、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6、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4D15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7、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 D。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
8、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三、【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
9、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答案】14B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
10、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
11、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
12、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四、【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3、)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 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
14、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
15、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五、【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
16、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
17、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 分)【答案】(1)BC(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
18、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 B。(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
19、;“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实战演练实战演练一、
20、【福建省三明市 2019 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答
21、案】1A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
22、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
23、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 2019 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自叹直钩无处使,笛
24、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3“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和_的表达技巧。4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答案】3夸张视听结合/以声衬静4(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
25、逸。【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技巧,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用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声吹彻云山翠”,这句是说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是静,这是以声衬静,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年高 语文 古代 诗歌 鉴赏 必考 题型 如何 读懂 素材 pd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