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ppt
《细菌的耐药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耐药性.ppt(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7页第一节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第二节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 第三节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细菌耐药性的防治讲课内容讲课内容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7页第一节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概概 念念抗菌药物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用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1.抗生素抗生素(antibiotics
2、)指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指对特异微生物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半合成两类。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47页(一)抗菌药物的种类(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种类多,分类方法也多抗菌药物的种类多,分类方法也多 包括:包括: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表按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表5-1),),按抗菌谱分类或按作用机制分类,按抗菌谱分类或按作用机制分类,按产生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分类。按产生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分类。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47页表表5-1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
3、(按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按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序 号类 型举 例1-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等3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4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5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等。6化学合成磺胺类、喹诺酮类如吡哌酸、环丙沙星等7多肽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克霉素、克林霉素等8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9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克念菌素、制霉菌素、曲古霉素等10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其他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素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
4、,共47页(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必须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毒性作用(有效性抗菌药物必须对病原菌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毒性作用(有效性和特异性),对患者不造成损害,没有或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特异性),对患者不造成损害,没有或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安全性)。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机制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机制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可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分为四类,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可将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分为四类(表表5-2)。了解抗菌药物的机制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是临床合理了解抗菌药物的机制是
5、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是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47页药物作用机 制举 例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如-内酰胺类、万古霉素、杆菌肽、环丝氨酸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渗透性增加,细胞物质泄漏。如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酮康唑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生物蛋白酶的合成来抑制微生物生长四环素类、氯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等阻碍核酸的合成抑制DNA或RNA合成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利福霉素、博莱霉素喹诺酮类、磺胺药等表表5-2 抗菌药物主要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抗菌药物主要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7
6、页,共47页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菌(支原体除外支原体除外)具有细胞壁,其主要组分均有肽聚糖。具有细胞壁,其主要组分均有肽聚糖。-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PBP)共价结合。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是共价结合。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是PBPs,两,两者结合后,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导致肽聚糖合成受阻,使细菌者结合后,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导致肽聚糖合成受阻,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
7、,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对低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47页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有两种作用机制:有两种作用机制:多粘菌素类是两极性抗生素分子,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部分结多粘菌素类是两极性抗生素分子,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相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漏,细菌死亡。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两性霉素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
8、加。真菌细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47页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多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抗生素多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段各不相同。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单位;亚单位;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类则主要作用于氯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类则主要作用于50S亚单位,亚单位,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47页 抑制核酸合成抑制核酸合成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抗
9、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利福平与依赖利福平与依赖DNA的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的转录。转录。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于细菌喹诺酮类药物可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而抑制细菌繁殖。旋转酶而抑制细菌繁殖。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的化学结构相似,二者竞争。二者竞争。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47页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繁殖。的合成,抑制细菌繁殖。甲氧苄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TMP)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与二氢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相似,能
10、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酸的生成受到抑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四氢叶酸的生成受到抑制。因此,制。因此,TMP与磺胺药合用与磺胺药合用(如复方新诺明如复方新诺明)有协同有协同作用。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47页(一)细菌耐药性(一)细菌耐药性 概念概念 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通常某菌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通常某菌株能被某种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则该菌株对该抗菌药物株能被某种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则该菌株对该抗菌药物敏感;反之,则为耐药。敏感;反之
11、,则为耐药。第二节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47页临床判临床判定标准定标准某菌株的某菌株的MIC小于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小于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度,则为判定为敏感;某菌株的度,则为判定为敏感;某菌株的MIC大于该抗菌大于该抗菌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度,则为判定为耐药。药物临床常用治疗浓度,则为判定为耐药。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47页(二)细菌的耐药机制(二)细菌的耐药机制产生耐药性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产生耐药性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指细菌的遗传因素;内因指细菌的遗传因素;外因外因包括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饲料中包括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饲料中滥加
12、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不合理应用等。滥加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不合理应用等。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7页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 的类型的类型 固有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获得耐药性 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突变(自发随机突变)(自发随机突变)可传递的可传递的耐药性耐药性 R质粒转移质粒转移转座子介导转座子介导整合子介导整合子介导细菌耐药性的类型与机制细菌耐药性的类型与机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47页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根据遗传特性,将细菌耐药性分为两类:(1)固有耐药性固有耐药性 (intrinsic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
13、的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然耐药性细菌。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7页特点:特点:源于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源于细菌本身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是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是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是细菌遗传基因性,是细菌遗传基因DNA自发变化的结果。自发变化的结果。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可以代代相传,可以预测。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可以代代相传,可以预测。耐药性比较稳定,一般对耐药性比较稳定,一般对12 种相类似药物耐药。种相类似药物耐药。耐药性产生与消失与药物接触无关,自然界中这类耐药耐药性产生与消失与药物接触无关,自然界中这类耐药菌占次要地
14、位。菌占次要地位。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7页(2)获得耐药性获得耐药性 (acquired resistance)获得耐药性指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获得耐药性指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重要区别。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因多种因素使其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因多种因素使其DNA改变导致细菌改变导致细菌获得耐药性表型。获得耐药性表型。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7页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获得新基因。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
15、化。可发生于染色体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7页 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经常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只是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可赋予细菌耐只是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可赋予细菌耐药性。药性。2)可传递的耐药性可传递的耐药性耐药基因能在质粒耐药基因能在质粒,转座子转座子,整合子等可整合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7页 在在G+和
16、和G-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细菌中广泛存在耐药质粒,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播在临床上最常见。性传播在临床上最常见。耐药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可耐药质粒具有自我复制、传递和遗传交换能力。可稳定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一种质粒稳定传递给后代,能在不同细菌间转移。一种质粒可带数种耐药性基因群可带数种耐药性基因群,通过细菌间接合、转导和转通过细菌间接合、转导和转化作用而将耐药质粒转移到细菌群中。化作用而将耐药质粒转移到细菌群中。耐药耐药R质粒的转移质粒的转移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7页 质粒能编码多种酶质粒能编码多种酶,对多数抗生素进行生化修饰而使之对多数抗生素进
17、行生化修饰而使之钝化。钝化。质粒传播耐药性受宿主范围限制质粒传播耐药性受宿主范围限制,尚未发现可在尚未发现可在G+和和G-菌中都能复制的质粒菌中都能复制的质粒。耐药耐药R质粒的转移质粒的转移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7页 转座子转座子(Tn)比质粒更小的比质粒更小的DNA片段。片段。转座子又名跳跃基因它可以在染色体中跳跃移动,能转座子又名跳跃基因它可以在染色体中跳跃移动,能够随意地插入或跃出其它够随意地插入或跃出其它DNA分子,实现细菌间的基分子,实现细菌间的基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增加,使宿因转移或交换,使结构基因的产物大量增加,使宿主细胞失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主细胞失去对抗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耐药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