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课件.ppt
《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水泥浆体凝结硬化第1页,此课件共44页哦6-1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质n一、水泥凝结硬化定义:n水泥与水拌和后,形成的浆体最初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随着时间的推迟、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浆体逐渐失去流动能力,转变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石状体,这个过程称作水泥凝结硬化。第2页,此课件共44页哦n二、水泥凝结硬化原理 n要回答两个问题:n(1)水泥的水化如何先后进行,即各种水化产物如何先后出现。n(2)各种小的水化产物粒子如何连接成整体(如网状结构)(注:只要能连接成整体,那么就能将粗或细的集料包裹在其中)第3页,此课件共44页哦水泥凝结硬化理论 n1.结晶理论n2.胶体理论 n3.凝聚-结晶理
2、论n4.三阶段理论第4页,此课件共44页哦n1.结晶理论n1882年H.Lechateier提出结晶理论。水泥熟料矿物水化以后生成的晶体物质相互交错,聚结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物料凝结并硬化。n水泥水化、硬化的过程如下:水泥中各熟料矿物首先溶解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的水化产物由于溶解度小于反应物,所以结晶沉淀出来。随后熟料矿物继续溶解,水化产物不断结晶沉淀。沉淀后水化产物的结晶交联而凝结、硬化。n缺点:难以理解溶解、扩散、凝聚过程没有干扰。因为水泥浆体中的水量有限,生成物难以扩散,在颗粒表面凝聚后,阻止颗粒进一步与水接触,就不存在溶解的条件。第5页,此课件共44页哦n2.胶体理论n1892年,W.Mi
3、chaelis提出胶体理论。认为水化后生成大量的胶体物质,这些胶体物质由于外部干燥失水,或由于内部未水化颗粒的继续水化,于是产生“内吸作用”而失水,从而使胶体硬化。n与结晶理论的差别:不需要经过矿物溶解于水的阶段,而是固相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即所谓局部化学反应。然后,通过水分的扩散作用,使反应界面由颗粒表面向内延伸,继续进行水化。所以,凝结硬化是胶体凝聚成刚性凝胶的过程。n缺点:不能完整地说明水化过程。第6页,此课件共44页哦n3.凝聚-结晶理论n列宾捷尔最先提出该理论。n水泥水化初期生成了许多胶体大小范围的晶粒如CSH(B)和一些大的晶粒如Ca(OH)2包裹在水泥颗粒表面,它们这些细小
4、的固相质点靠极弱的物理引力使彼此在接触点处粘结起来,而连成一空间网状结构,叫做凝聚结构。由于这种结构是靠较弱的引力在接触点进行无秩序地连结在一起而形成的,所以结构的强度很低而有明显的可塑性。(即凝聚为主)n以后随着水化的继续进行,水泥颗粒表面不大稳定的包裹层开始破坏而水化反应加速,从饱和的溶液中就析出新的、更稳定的水化物晶体,这些晶体不断长大,依靠多种引力(主要是化学键)使彼此粘结在一起形成紧密的结构,叫做结晶结构。这种结构比凝聚结构的强度大得多。水泥浆体就是这样获得强度而硬化的。(即结晶为主)n随后,水化继续进行,从溶液中析出新的晶体和水化硅酸钙凝胶不断充满在结构的空间中,水泥浆体的强度也不
5、断得到增长。第7页,此课件共44页哦n4.三阶段理论nF.W.Locher提出该理论。实际上,该理论与前面介绍凝聚-结晶理论比较接近。n将水泥的凝结硬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水泥浆悬浮体结构阶段、水泥浆凝聚结构阶段、水泥浆的凝聚、结晶结构阶段,或分别称为诱导期、凝结期和硬化期。(P74图2-2-6-3)。第8页,此课件共44页哦n第一阶段,大约在水泥拌水起到初凝时为止,C3S和水迅速反应生成Ca(OH)2饱和溶液,并从中析出Ca(OH)2晶体。同时,石膏也很快进入溶液和C3A反应生成微小的钙矾石晶体。在这一阶段,由于水化产物尺寸细小,数量又少,不足以在颗粒间架桥相联,网状结构未能形成,水泥浆呈塑性状
6、态。n第二阶段,大约从初凝起至24h为止,水泥水化开始迅速,生成较多的Ca(OH)2和钙矾石晶体。同时水泥颗粒上长出纤维状的C-S-H。在这个阶段,由于钙矾石晶体的长大以及C-S-H的大量形成,产生强(结晶的、)、弱(凝聚的)不等的接触点,将各颗粒初步连接成网,而使水泥浆凝结,随着接触点数目的增加,网状结构不断加强,强度相应增长,原来剩留在颗粒间空间中的非结合水,就逐渐被分割成各种尺寸的水滴,填充在相应大小的空隙之中。n第三阶段,是指24h之后,直到水化结束。在一般情况下,石膏已经耗完,所以钙矾石开始转化为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还可能会形成C4(A、F)H13,随着水化进行,C-S-H、Ca(O
7、H)2、C3A、C4(A、F)H13 等水化产物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趋致密,强度相应提高。第9页,此课件共44页哦n凝聚-结晶理论和三阶段理论的异同?第10页,此课件共44页哦6-2 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质n第一部分 流变学简介n第二部分 流变性质n第三部分 流变学模型第11页,此课件共44页哦第一部分 流变学简介n定义:流变学是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物理材料在应力、应变、温度湿度、辐射等条件下与时间时间因素有关的变形和流动的规律。n一般不包括对于符合虎克定律的弹性体以及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常见的包括水和空气)的研究。第12页,此课件共44页哦流变学发展简史:n流变学出现在20世纪20
8、年代。学者们在研究橡胶、塑料、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质过程中,发现使用古典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牛顿流体理论已不能说明这些材料的复杂特性,于是就产生了流变学的思想。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开尔文很早就认识到材料的变化与时间存在紧密联系的时间效应。n麦克斯韦在1869年发现,材料可以是弹性的,又可以是粘性的。对于粘性材料,应力不能保持恒定,而是以某一速率减小到零,其速率取决于施加的起始应力值和材料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松弛。许多学者还发现,应力虽然不变,材料棒却可随时间继续变形,这种性能就是蠕变或流动。n经过长期探索,人们终于得知,一切材料都具有时间效应,于是出现了流变学。第13页,此课件共44页哦流变
9、学研究内容流变学研究内容n流变学研究内容是各种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的现象、屈服值以及材料的流变模型和本构方程。n当作用在材料上的剪应力小于某一数值时,材料仅产生弹性形变;而当剪应力大于该数值时,材料将产生部分或完全永久变形。则此数值就是这种材料的屈服值。屈服值标志着材料有完全弹性进入具有流动现象的界限值,所以又称弹性极限、屈服极限或流动极限。n在不同物理条件下(如温度、压力、湿度、辐射、电磁场等),以应力、应变和时间的物理变量来定量描述材料的状态的方程,叫作流变状态方程或本构方程。n材料的流变特性一般可用两种方法来模拟,即力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第14页,此课件共44页哦 流动主要表示液体和气体的
10、性质。流动的难易与物质本身具有的流动主要表示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流动的难易与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有关,把这种现象称为性质有关,把这种现象称为粘性(粘性(ViscosityViscosity)。)。流动也视为一流动也视为一种非可逆性变形过程。种非可逆性变形过程。流变学以时间为基因,综合地研究物体的弹性应变、塑性变形流变学以时间为基因,综合地研究物体的弹性应变、塑性变形和粘性流动以及它的弹性、粘性、塑性的演变。和粘性流动以及它的弹性、粘性、塑性的演变。第15页,此课件共44页哦 切变应力与切变速率切变应力与切变速率 在流速不太快时,可将流动着的液体视为互相平行移动的在流速不太快时,可将流动着的液体视为
11、互相平行移动的液层叫液层叫层流(层流(如下图),由于各层的速度不同,便形成速度如下图),由于各层的速度不同,便形成速度梯度梯度du/dydu/dy,这是流动的基本特征。,这是流动的基本特征。u uy y表征体系流变性质的两个基本参数:表征体系流变性质的两个基本参数:1.1.在单位液层面积(在单位液层面积(A A)上施加的使各)上施加的使各液层间产生相对运动的外力称为液层间产生相对运动的外力称为剪切应剪切应力力,简称,简称剪切力剪切力(sheari g forcesheari g force),单位为单位为N/mN/m2 2,以,以S S表示。表示。2.2.剪切速度剪切速度(rate of sh
12、earrate of shear),单位为),单位为S S-1-1,以,以D D表示。表示。第16页,此课件共44页哦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流变性质流变性质一牛顿流动一牛顿流动牛顿粘度定律:纯液体和多数低分子溶液在层流条件下的剪切应牛顿粘度定律:纯液体和多数低分子溶液在层流条件下的剪切应力(力(S S)与剪切速度()与剪切速度(D D)成正比。遵循该法则的液体为牛顿流体。)成正比。遵循该法则的液体为牛顿流体。式中,式中,粘度或粘度系数,是表示流体粘性的物理常数。粘度或粘度系数,是表示流体粘性的物理常数。单位为泊,单位为泊,1P=0.1NS m1P=0.1NS m-2-2,SISI单位中粘度用单位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第六 节水 泥浆 凝结 硬化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