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
《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 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 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 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 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别离而走向独 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一一文学,也同时产生。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
2、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 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 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 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 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 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 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异。夏代逐渐
3、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 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 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开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 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 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 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 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
4、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 章”。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 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 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 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 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 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 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 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
5、档案文件汇编, 撇开今古文辨伪不管,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 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 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 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兴旺,或以 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开展作出了贡献。春 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那么有
6、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 容笑貌,到战国策那么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文和杂论三类。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此文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 凡,处处闪现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深刻思想。文风仍带战国纵横家遗风,用词讲究,感情充分, 行文流畅。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晁错与贾谊同时而稍后,是汉初另一个著名政论家。论贵粟疏是其代表作。其文精 辟深刻,擅长分析;铺排驰骋,有战国纵横家风。2 .董仲舒、刘向董仲舒是儒家大师,对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贡献巨大。其天人三策 对后世集权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从文学上说,他的文章明易晓畅,语言朴
7、素,风格典雅雍容, 一洗汉初散文的纵横恣肆之气。刘向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为许多古籍写的叙录不少是出色的散文作品。如 战国策书录。3 .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富有现实批判精神,有为而作,文风质朴。王充的论衡是东汉代表性的政 论散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代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学风、俗儒品格等 给予有力的批驳,其实也包含了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王充崇尚实用,倡导通俗,主张创 新,他的文章很好地实践了这些理论。王充、王符和仲长统是东汉散文的三大家。王符有潜 夫论,仲长统有昌言。“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这些影响
8、构成了汉赋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从音律上说,有 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 骈文、韵文之混合;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声貌以穷文”;从组 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 重视讽谏作用。(-)汉赋的形成与开展汉赋的形成和开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 是所谓“骚体赋*其后那么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 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 的这种开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
9、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 .骚体赋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 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拟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 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 枚乘等人。(1)贾谊贾谊的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II鸟赋和旱云赋。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是贾谊辞赋的重要特色。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跟后来的汉赋有差异。代表作中 吊屈原赋抒发了贾谊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幽愤。此赋比照鲜明,感情激切,
10、可谓汉初 辞赋的代表作。Q得鸟赋说明了贾谊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2)枚乘枚乘对辞赋的开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七发是其代表作。这篇赋虚拟楚太子患病, 吴客前往探视,指出其病患是耽乐纵欲的结果,表示可以用“要言妙道”治愈之。然后便按10 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出猎、观涛以及“方术之士”的妙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 发太子,终使太子霍然病已。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 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 “枚乘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 等人的汉大赋,七发
11、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后代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 体,称为“七体二2 .散体大赋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开展 的鼎盛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赋900余篇,作者60余人,大局部是这一时期的作 品。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局部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 陆产品的富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自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的时代,即所谓西汉中叶,这是汉帝国经济大开展和国势最强 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 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有一些作家,作为皇帝的
12、侍从,对皇帝歌功颂德,但他们又对自 己类似俳优的地位时时感到不满,因而也写作了一些感慨身世和以讽谕为主的作品。也有一 些作家对当时汉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局面,感到鼓舞和喜悦,但对皇室大量挥霍资财和迷于 奢侈享乐的生活,无论从历史教训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民生出发,也曾感到担忧。这就构成 了当时一些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它们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 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这时 期的赋体大家层出不穷,尤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为最。(1)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他把汉大赋的创作推向高峰。文 选所载子虚
13、赋上林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作品虚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 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基本框架。子 虚赋上林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与楚辞已大不相同,更大的区别在于 作者的情感被深深的隐藏起来,通篇是繁缗的铺叙和夸张的描写;空间的极度排比以及以直 接单纯的铺叙描摹为主要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遣词造语更加繁难僻涩。(2)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是 他的代表作。这些赋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都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相似,不过 赋中的讽谏成清楚显增加,而在艺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局部段落的描写和铺陈相当 精彩,
14、在模拟中有自己的特色。后世常以“扬、马”并称,原因即在于此。他的解嘲, 是一篇散体赋,写他不愿趋附权贵,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纵横论辩,善为排比,可以看 出有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对后世述志赋颇有影响。 逐贫赋和酒赋,或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或对皇帝、贵族 有所讽谏,思想和写法也都各具特色。(3)班固班固是东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由于萧统编纂文选列于卷首, 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两都赋在体例和手法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是西汉大赋的继 续,但他把描写对象,由贵族帝王的宫苑、游猎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 多地运用了长安、
15、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 的现实内容。3 .抒情小赋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11 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摘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 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抒情小赋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它在 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硬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 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 有的感情激切。张衡的归田赋是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形制短小,语句流丽,个性鲜明。标志着汉 赋创作倾
16、向的重大转变。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之情,无所掩饰, 在汉赋中十分罕见。祢衡的鹦鹉赋通篇用比喻象征,用反讽的手法,正言曲说,表达了 自己的困厄和无奈。(二)汉赋的地位和影响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在汉末文人五言诗 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封建时代的词章家非常推崇汉赋, 但他们奉为汉赋正宗的却是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但也正是这些 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局限性。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批评说: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他所谓“今 之赋”就是指汉代兴
17、起的大赋。他认为它们“假象过大,那么与类相远;逸词过壮,那么与事相 违;辩言过理,那么与义相失;丽靡过美,那么与情相悖:挚虞对汉赋的社会作用以及艺术上 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有着如上所述的缺点,在文学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1.对散体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 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赋中对封建统 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 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那么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 效甚
18、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2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 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 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3.从文学开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来辞赋的开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 一般学术区分开来。汉书艺文志中除诸子略以外,还专设立了诗赋略,除了所 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那么出现了 “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 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等对文学
19、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 文学观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三、诗歌汉代诗歌是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 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 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开展过程。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 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 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 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
20、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开展阶段。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12 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对抗的呼声。 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 十五参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 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熊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 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在艺术上,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 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
21、;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 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 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与汉乐府民歌比拟,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 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 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 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 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 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到
22、达 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 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赞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 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 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 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动乱的时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二这
23、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 外,一直处于分裂、动乱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 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 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 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那么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 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 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 带来了饥僮、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
24、与精神风貌,同时 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 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 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 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 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 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又称土族(世族)门阀制度。土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土13 大夫中就出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