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风险防控与汇率市场化.docx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风险防控与汇率市场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风险防控与汇率市场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3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3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7建立制度化货币政策沟通机制10木贝7fj*I日J 白勺jl回 10强化系统性风险防控12全过程防控系统性风险12完善宏观审慎管理13加强行为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16汇率市场化与金融开放17走向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7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稳步有序18建立制度化货币政策沟通机制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各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始终保持神秘感,市场和公众 无法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作出合理预测和判断。前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的名言“绝不解 释,绝不抱歉”是当时全球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政策制定者秉承的理念。20世纪80、90 年
2、代后,随着预期管理理论的兴盛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流行,大多数国家央行开 始加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尝试与市场和公众沟通,披露货币政策信息,引导预期。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加强与市场和公众的沟通,高效管理市场预期成为全球央行共识,美联 储为解决“零利率下限”问题,直接推出了 “前瞻性指引”作为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与市 场沟通并管理预期。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同样开始增加与市场的沟通频率。与全球其他国家央行 一样,当前我国央行与市场沟通的方式主要有两类,分别是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书面沟 通是指央行通过发布报告、会议纪要等手段向市场传达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相关信息, 而口头沟通那么主要是央
3、行领导、新闻发言人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公开发言和接受采 访时传递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信息。在书面沟通方面,我国央行目前的主要载体包括中 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等,而口头沟 通那么主要是央行领导定期和不定期的发言,其中比拟有代表性的是“金融街”论坛年会、 “陆家嘴”论坛等定期演讲。相比欧美国家央行在货币政策沟通方面较为成熟的制度,我国央行沟通还存在一定的 问题。第一,我国当前缺乏常态化的、定期的央行沟通机制,尤其是口头沟通方面,沟通 的频率和内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二,我国当前缺乏对于货币政策相关宏观经济变量 以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定量预测和展望。第三,我国
4、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沟通主要以开放式 沟通为主,在保存灵活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模糊性,对于市场预期的 引导能力有所弱化。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过程中,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在利 率市场化程度更深、预期管理越发重要的“十四五”时期,定期常态化开展沟通,增加对 于宏观经济变量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定量预测和展望,在适当条件下增加沟通的明确性和指 向性,均是建立制度化货币政策沟通机制的重要途径。构建财政与央行之间的“防火墙央行行长易纲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中指出,中央银行实现币值稳定目标 的前提是保持资产负债表健康可持续,必须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 财
5、政赤字货币化,在财政和中央银行之间建起防火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 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财务会计方面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中央银行会计制度 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收支、会 计事务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依法接受国务院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同时,征求意见稿 继续坚持中国人民银行不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向地方政府提供贷款的原 那么。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下行以及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和负利率,叠加 现代货币理论的理论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成为了众多兴旺国家刺激经济的选择。日本自 泡沫破灭后,为拯救陷入衰退的经济,在全球开创了
6、量化宽松的先河;美国在2008年金 融危机之后,先后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阿根廷那么从1960年起直接将央行 作为政府“提款机”,实施常态化的无限量财政透支。但是,从日本、美国以及阿根廷等 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表8:日本、美国和阿根廷财政赤字货币化教训国家国家背景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效果日本开创QE先河,并开展至QQE。泡沫经济、亚洲金融危 20012019年,开启三轮量化宽松。日机、次贷危机陆续冲击 本央行在二级市场大量购买国债,对政日本经济。府债券规模从100万亿日元提高到500 万亿日元,基础货币规模大幅增长。(1)经济弱复苏。(2) 杠
7、杆水平快速上升,政府 杠杆率超200%。(3) 货币政策空间穷尽。(4) 政策出现明显依赖性。美国从2008年11月起,美联储开展三轮量 化宽松,第一轮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 MBS、机构债;第二轮购买长期国债;次贷危机爆发,实体经 第三轮集中购买MBS。2009年-2014年济严重衰退。美联储持有国债规模从4000亿美元提 高到2.7万亿美元,美联储对其他金融公 司债权从不到1000亿上升到2万亿美yis (1)帮助美国经济走出 危机。(2)催生美股泡 沫。(3)国债规模逼近 上限,货币政策被动维持 宽松,政策操作空间耗 尽。(4)政策依赖性强, 财政赤字货币化难以退 出。阿根廷经济增长放缓,
8、高福利 导致巨额财政赤字,政 权频繁更迭,财政纪律 废弛。央行直接向政府转移资金,具体方法包 括:(1)央行为政府提供12个月以内、 总额不超12%基础货币的临时预支;(2) 央行将持有外汇产生的收益上缴政府;(3)政府以比索计价债务置换央行外汇 储藏,在通过货币贬值稀释债务。(1)对内恶性通货膨胀, 阿根廷1989年通胀率最 高达4000%。(2)对外 汇率暴跌,资本外流,外 储缩水,债务违约。(3) 实体经济受损,贫富分化 严重。资料来源:刘思源.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与实践J.宏观经济研究,2020(09):48-57,从日本、美国以及阿根廷等国家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验教训中可以发现,模
9、糊央 行和财政界限,轻那么导致货币政策空间耗尽,杠杆率水平飙升,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积累 风险;重那么产生恶性通货膨胀,汇率暴跌,实体经济严重受损。同时,财政赤字货币化的 政策依赖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建设中,一定要严格制定中 央银行会计制度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财政和央行之间构建坚实的防火墙, 保证央行不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向地方政府提供贷款。I强化系统性风险防控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与传统中央银行制度相比,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更加强调中央银行的 系统性风险防控职能和金融监管职能。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0、中国人民银行法可以发现,修订草案征求 意见稿增加了较多关于系统性风险防控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这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 制度的重要方向。表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新增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内容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条目关键词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新增内容第四条(宏观审慎政策 目标)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顺周期 积累,以及跨机构、跨行业和跨市场传染,以维护金 融体系的健康与稳定。第五条(主要职责)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防范拟订金融业重大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审慎监管基本制 度,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
11、令、规章;负责宏观审 慎管理;牵头负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第三十四条(宏观审慎 管理)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制定和执 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运用以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金融机构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动 态拨备计提等。第三十五条(系统重要 性金融机构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评估和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组织制定实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监测分析和并表监管。第三十六条(金融控股 公司许可及监管)金融控股公司许可及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 依法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监管,审批
12、金融控股公司的 设立、变更、合并、分立、解散、破产及业务范围。第三十七条(金融稳定)金融稳定,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监测评估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健性状况, 牵头提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处 置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国家金融平安审查。第三十九条(金融基础 设施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并统筹组织实施,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拟订 相关业务规那么,统筹建立覆盖全市场的交易报告制 度,建设并运营总交易报告库。第五十五条(系统性金 融风险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可 以采取以下措施:监督问题机构实施自救等。全
13、过程防控系统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中指出,中央银行作为金融 体系的最后贷款人,必须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切实履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这 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对央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创新性要求,也是对防控流程的具体指 引C表10: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过程防控防控节点防控重点具体内容事前防范强化监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应对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和金 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二是完善审慎监管基本制度,强 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使微观审慎监管不留空白;三是指 导行为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事中处置压实责任要压实股东、各类债权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责任。要对重
14、大金融风险的形成过程中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地方事后问责严肃追责政府的责任进行严肃追究和惩戒,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资料来源:易纲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新增内容和系统性 金融风险全过程防控的要求来看,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依然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点 内容。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框架均以面 向金融机构个体的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传统微观审慎监 管的内在缺陷。无法在经济过热期进行逆周期调控、忽视金融机构业务关联带来的系统性 风险传染使微观审慎监管体制备受诟病。建立一
15、套对宏观经济具有前瞻性判断、实现逆周 期调控、降低金融机构间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了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 当务之急。新的监管框架将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努力确保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 系统的平安稳健运行。图6: 2008年前后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资料来源:2008年之后,国际组织和全球各国不断推进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 国际组织方面,巴塞尔委员会持续推动巴塞尔协议川的改革和实施,金融稳定理事会 那么每年更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并持续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监测,同时推动总损失吸 收能力和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核心要素等有效处置机制的建设。其他国家方面,美 国依托金融稳定监督委
16、员会持续强化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同时以美联储为核心开展 压力测试并完善金融机构监管;欧盟那么在欧洲央行的牵头下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持续 进行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5(3.5%)无无4(2.5%)摩根大通集团美国3(2.0%)花旗银行美国汇丰银行英国美国银行美国中国银行中国巴克莱银行英国巴黎银行法国2(1.5%)德意志银行德国高盛集团美国工商银行中国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日本富国银行美国农业银行中国纽约梅隆银行美国建设银行中国瑞士信贷群众储蓄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荷兰商业银行荷兰瑞穗实业银行日本1(1.0%)摩根士丹利集团美国加拿大皇家银行加拿大桑坦德银行西班牙兴业银行法国渣打银行英国道富银行
17、美国二井住友金融集团日本多伦多道明银行加拿大瑞士联合银行瑞士意大利联合银行意大利表11: 2019年全球系统重耍性银行 组别(附加资本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在国家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FSB2019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我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机构设置与监管协调、宏观审慎政策 框架建设方面不断优化。在机构设置与监管协调方面,从最初中国人民银行下属成立金融 稳定局到国务院金融稳定开展委员会成立并在央行设立办公室。2003年央行设立金融稳 定局,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综合分析和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 险的政策建议,下设科室负责银行
18、业、证券业、保险业的风险监测与评估;2013年8月, 国务院曾批准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当时一行 三会间的监管政策的协调;2016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在其经济局六处的基础上设立金 融事务局,专门负责一行三会间的行政事务协调。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宣布设 立国家金融稳定开展委员会;在随后召开的央行党委扩大会议中,国务院确定将在央行设 立金融稳定开展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一委 一行两会”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框架正式形成;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宏观审 慎管理局,专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监管系统重要
19、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 集团。图7:金融监管机构协调变迁历程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从2009年3月中国加入巴塞尔委员会后集中研究宏观审 慎监管措施到当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逐渐完善。2010年10月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提“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2011 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结合宏 观审慎理念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从2011年起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异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2015年12月,中 国人民银
20、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异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体系涵盖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 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2017年起,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宏 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广义信贷指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健全货币政策 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图8: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变迁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今年以来,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开展委员会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 度和体系进一步健全。在MPA考核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提升了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和制 造业融资的权重,
21、增设再贷款运用考核指标,同时将股份制银行定向降准资金使用情况纳 入考核;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 性银行评估方法;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 管理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方法。同时,进一步完 善资管业务监管、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未来,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极 有可能见证更加强调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并且能够对违规机构进行实质性问责和惩戒的 “全能型”中央银行。加强行为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在全过程防控系统性风险的事前监管中,行为监管是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之外的重要 补充,核心目的在于保护金融
22、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未来关注的重点领域 之一。“行为监管”的监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和个人,顾名思义,就是监管机构对金融 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披露信息,禁止欺诈行为,减轻金融机 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规范从事某类业务金融机构的经营规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对于金融机构行为监管的缺失。危机之后, 美国在美联储之下设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英国那么成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加强行为监 管,弥补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对我国而言,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 会议指出要“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首次引入了 “行为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现代 中央银行 制度 货币政策 风险 汇率 市场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