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教案.doc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护理学教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 案(13) 2015 至 2016 学年 第一 学期系 部护理系教 研 室儿传护理教研室课程名称传染病护理学授课班级2012级五年制3班授课教师刘 莉职 称助 教使用教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写日期2015年10月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教 案首页授课时间 2015年 月 日 星期 节学时数2学时授课章节第四章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疟疾授课方式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教学目的(目标)1掌握阿米巴病、疟疾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2熟悉阿米巴病、疟疾的流行病学、预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采用精讲、启
2、发、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教材参考文献1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2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3. 吴光煜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4. 王明琼 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5. 王明琼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6. 沙介荣 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20 页教 学 内 容时间分配 板书第一节 疟疾一、定义疟疾是疟原虫经蚊叮咬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特征为间歇性、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伴肝脾肿大和贫血。二、病原学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
3、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4种。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相似,包括在人体内和按蚊体内两个阶段。1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阶段 (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外期):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感染性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间日疟和卵形疟有速发型和迟发型子孢子2种。速发型子孢子引起初次发作,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疟疾复发。(2)红细胞内期:肝细胞破裂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再次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经过环状体、滋养体、不成熟裂殖体等无性繁殖阶段发育为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内含有数个或十几个裂殖子,当红细胞破裂后,疟色素、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
4、产生典型的临床疟疾发作。其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再次侵入红细胞,形成了临床的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发育周期为48h,三日疟为72h。恶性疟为3648h,经过数代(36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逐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的存货时间为3060d。2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 当雌性按蚊吸入疟疾病人的血液后,雌、雄配子体在蚊虫体内结合形成合子,发育后成为动合子,侵入按蚊的肠壁发育为囊合子,继续发育成为孢子囊,内含数千个具有感染性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主动地移行于按蚊的唾液腺中,当蚊虫再叮人吸血时,又进入人体的子孢子继续其无性繁殖周期。人和按蚊是疟原虫发育过程中的两
5、个宿主,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人是中间宿主,蚊是终末宿主。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2传播途径 雌性按蚊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经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极少数病人经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后发病。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时间不长,有种和株的特异性。多次发作或感染后,再次感染症状较轻或无症状。4流行特征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都可有疟疾发病,在我国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较多,海南和云南两省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地区。四、发病机制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增殖时并不引起症状。当红细胞被裂殖子胀破后,大量的裂殖
6、子、疟色素及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临床发作。进入血中的裂殖子部分可再侵入其他红细胞,又进行新一轮裂体增殖,如此不断地循环,引起本病间歇性的临床发作。因各种疟原虫裂殖体成熟所需时间不同,故发作的周期也随之而异。反复多次发作,因大量红细胞破坏而出现贫血。疟原虫在人体内增殖引起强烈的吞噬反应,以致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显著增生,表现为肝、脾大,周围单核细胞增多。五、临床表现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d,亦可长达6个月以上,三日疟为2430d,恶性疟为712d。1典型发作 4种疟疾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典型症状为突发性寒战、高和大量出汗。多数病人突起发病,出现畏寒、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伴头痛
7、、恶心、呕吐等,持续10min至2h。随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0C以上,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脉搏有力,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口渴、烦躁不安,严重者出现谵妄,发热常持续26h。高热后先是颜面和双手微汗,渐至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降至正常,大汗持续0.51h。此时病人自觉明显好转,但部分病人可感疲倦、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疟疾病人可有肝、脾肿大,一般起病后34d脾开始肿大,质软,反复多次发作后明显肿大,质硬。肝大发生于脾大之后,多为轻度肿大,血清ALT增高。疟疾多次发作后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出现贫血,一恶性疟疾较为显著。2凶险发作 常由恶性疟疾引起。起病急缓不一,热性多不规则,可有稽
8、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型,每日或隔日发作,但常无明显的缓解间歇。恶性疟的凶险发作常见于下列4型:(1)脑型:最常见且病死率高,90%为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或超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行为异常,25d后出现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脑脊液检查压力稍高,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偏高,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外周血中易找到恶性疟原虫。(2)超高热型:起病急,体温迅速上升至410C以上并持续不退,病人皮肤灼热、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谵妄,常发展为深度昏迷而导致死亡。(3)胃肠型:除疟疾典型症状外,病人常有腹泻,粪便先为黏液水便,每日数十次,后可有血便、柏油样
9、黑便,伴下腹痛或全腹痛,无明显腹部压痛。重者死于休克和肾衰竭。3特殊类型疟疾(1)输血疟疾:常发生于输入含疟原虫血液后710d,临床表现同典型发作,因无肝内迟发型子孢子,故治疗后无复发。(2)婴幼儿疟疾:胃肠道症状明显,发热不规则,可有弛张热或稽留热型,脾大显著,贫血,易发展为凶险型,预后差。4再燃和复发 4种类型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再燃多见于病后14周出现,且多次出现。间日疟、卵形疟于病愈半年后再次发作,称为复发,及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有关。5并发症 主要为黑尿热:常见于恶性疟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急起寒战、高热腰痛、恶心、呕吐、肝脾迅速增大、进
10、行性贫血、黄疸、尿量骤减、排酱油色尿,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发生原因可能是:红细胞中G-6-PD或其他红细胞酶缺乏;抗疟药的使用,特别是奎宁及伯氨喹;疟原虫释放出的毒素;自身免疫反应。六、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但单核细胞相对增高。疟疾多次发作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恶性疟贫血尤为明显。 2疟原虫检查 是确诊的依据。 (1)外周血涂片(薄片或厚片):厚片可增加阳性率,薄片可鉴定疟原虫种类。(2)骨髓穿刺涂片:阳性率高于外周血涂片。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在感染后34周才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七、治疗要点1抗疟原虫的治疗 氯喹对红细胞内裂殖体和
11、滋养体有迅速杀灭作用。是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快,排泄慢,作用持久。凶险发作可选用氯喹、青蒿琥酯缓慢静脉注射。伯氨喹能杀灭配子体和红外期的迟发型子孢子,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乙胺嘧啶能杀灭各种红外期疟原虫,起预防作用。2对症治疗 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高热者应用物理降温;抽搐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脑循环。3并发症治疗 黑尿热立即停用可能诱发溶血的抗疟药物,如血中仍有疟原虫,可改用青蒿素、氯喹、乙胺嘧啶。控制溶血反应:补充液体,碱化尿液,加用糖皮质激素,有贫血者小量输新鲜血,少尿或无尿者按肾衰竭处理。八、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根治疟疾患者及带虫者。带虫者在
12、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一个月进行抗复发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清除蚊虫滋生地,杀灭蚊虫。3保护易感人群 夏日采用纱窗、蚊帐、蚊香防蚊虫叮咬。对高疟区人群及外来人员给予预防性服药,可用乙胺嘧啶、氯喹或甲氟喹。九、护理评估1询问健康史 患者是否来自疟区,是否被蚊虫叮咬,有无既往发作史;畏寒、寒战、发热出现的时间,规律等。2护理体检 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发作周期,检查患者面色、神志,有无脑膜刺激征、肝脾有无肿大等。3查阅辅助检查 发作时取外周血做涂片,了解血象、血涂片检查结果4社会-心理资料 评估患者对本病的了解程度,患者的心理状况。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 及疟原虫引起的异性蛋白反应有关。2潜在并发症:
13、脑疝、黑尿热。十一、护理目标使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不发生脑疝和黑鸟热等,发生时及早发现,及时控制症状。十二、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1)隔离:采取虫媒隔离。(2)休息: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3)饮食:发作期给予温流质,如糖水、果汁。有呕吐、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液体;发作间歇期,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含丰富铁质食物,以补充消耗,纠正贫血。2对症护理 典型发作寒战期应注意保暖,发热期给予降温,大汗时给予温水擦浴,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防止受凉。黑尿热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严重贫血者,可遵医嘱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补充液体,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
14、,有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护理。凶险发作有颅内高压、呼衰时,给予相应护理。3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检测 观察生命体征,注意热型、发热的周期。观察面色,注意有无贫血的征象。对恶性疟疾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神志改变、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表现。注意观察有无寒战、高热、腰疼,排酱油样小便等黑尿热表现。4用药护理 使用氯喹者,注意观察有无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表现。服用伯氨喹者,应注意观察有无溶血反应。5心理护理 介绍本病的预后,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十三、健康教育1预防宣教 防蚊灭蚊是预防疟疾的主要措施,流行季节的易感人群,酌情选用药物预防疟疾。病愈未满3年者,不输血给他人。2
15、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休息、饮食、正确服药、观察疗效及反应。第二节 阿米巴病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包包括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表现为肝、肺、脑等各脏器的脓肿,以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肠阿米巴病一、定义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是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结肠内引起的疾病。典型表现有腹痛、腹泻、排暗红色腥臭味的粪便。感染者多数为无症状的病原携带状态。本病易复发或转为慢性,可引起肝脓肿等肠外并发症。二、病原学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可出现滋养体和包囊2种形态,并经历囊后滋养体、大滋养体、囊前滋养体和包囊4个阶段。滋养体是阿米巴在人体的生活史中主要阶段,寄生于结肠腔或
16、肠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滋养体转化为包囊和包囊转化为滋养体过程中还有两个短暂过渡期分别为囊前和囊后滋养体。滋养体按其形态分为小滋养体和大滋养体。1小滋养体 直径1020um,内外质分界不清,伪足短小,运动迟缓,无吞噬红细胞能量,一般不致病,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于肠腔中的形态(共生型),有囊前和囊后滋养体。包囊进入人体后脱囊形成囊后滋养体;包囊形成前的小滋养体是囊前滋养体。小滋养体是大滋养体及包囊的中间型,当宿主免疫功能及肠道环境恢复正常时,囊前滋养体伪足消失,活动停止,形成包囊,排出体外。2大滋养体 直径为2040um,内、外质分界明显。运动时外质向外伸展形成伪足,运动活跃、有吞噬红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护理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