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三章第二节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二节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二节非口服第三章第二节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给药的吸收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102页n注射给药的注射给药的特点特点n优点: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内的优点: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药量准确n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良反应出现迅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良反应出现迅速,速,n处理相对困难处理相对困难n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服药的病人。一、注射给药一、注射给药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102页(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方式:静脉、皮
2、内、皮下、肌内、鞘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一、注射给药一、注射给药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102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102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102页n静脉注射副作用大静脉注射副作用大n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脉注射n 静脉注射容量小于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50mln 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n剂型:水溶液或乳剂剂型:水溶液或乳剂1.静脉注射(静脉注射(iviv)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102页n肺首过效应肺首过效应:静脉注射后,药物
3、随循环:静脉注射后,药物随循环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部的巨噬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部的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肺呼出或被储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肺呼出或被储存,因此静脉注射的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存,因此静脉注射的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到达作用部位。全到达作用部位。n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脉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生物利用度是注射生物利用度是100%100%。n注射应缓慢注射应缓慢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102页2.肌内注射肌内注射(im)im)n较安全较安全n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注相当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注相当n肌肉组织内的血管十分丰富肌肉组织内的血管十
4、分丰富n脂溶性药物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扩张脂溶性药物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扩张n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快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快速扩散速扩散n份资料大于份资料大于5000的主要经过淋巴途经吸收的主要经过淋巴途经吸收n容量一般为容量一般为2 2 5ml5mln溶液、乳剂、混悬剂溶液、乳剂、混悬剂n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溶媒为水、复合溶媒n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102页n 3.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皮下注射(scsc):):将药物注射到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中。中。n血流慢血流慢n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
5、、油混悬剂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n皮下注射容量皮下注射容量1 1 2ml2ml皮内注射: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入到将药物注入到真皮真皮中。中。n皮内注射容量皮内注射容量0.10.1 0.2ml0.2mln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过敏试验与过敏试验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102页n4.其他部位注射n(1)动脉注射:即把医药针头扎入动脉管内,给病人输入血液或药液的一种医疗手段。n主要用于输血,适用于危急病情,注射部位通常选择桡动脉、肱动脉。n(2)腹腔内注射:n(3)鞘内注射:可用 于克服血脑屏障。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
6、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102页n(3)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n关节腔内注射:临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102页(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n生理因素生理因素n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n剂型因素剂型因素(血管外注射)(血管外注射)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102页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快:吸收快:上臂三
7、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1.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102页分子量分子量eg.NaCl、山梨醇铁、铁多糖复合物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径3nm3nm,允许,允许800800的药物分子通过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
8、。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时,成为限速过程。小小大大血管吸收血管吸收淋巴管吸收淋巴管吸收分子量分子量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102页溶出速率:溶出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O/W型乳剂型乳剂W/OW/O型乳剂油混悬剂型乳剂油混悬剂3.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102页(1)溶液型注射剂)溶液型注射剂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严重偏离生理严重
9、偏离生理pHpH的溶媒:的溶媒:在组织液的在组织液的pHpH下可析出沉淀下可析出沉淀渗透压:低渗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被动扩散速率;高渗高渗被动扩散速率被动扩散速率;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102页n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遵循溶出扩散定律遵循溶出扩散定律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
10、肝脾摄取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2)混悬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102页nO/W型乳剂,粒径为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n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3)乳剂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102页二、皮肤给药二、皮肤给药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102页n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n 贴片贴片(patches)n
11、软膏剂软膏剂(ointments)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n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n 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细胞间隙扩散(皮肤附属器途径)n 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通过细胞膜扩散(表皮途径)【主要】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102页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102页(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n1.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n抵御外来侵略,厚度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n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排泄、感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排泄、感觉;觉;n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皮下组织包括:表皮(活性
12、表皮、角质层)、真皮、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和皮肤附属器官;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102页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102页表皮表皮n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是药物吸收的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主要屏障。n角质细胞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组成;脂质组成;含水少,细胞膜致密。含水少,细胞膜致密。n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含少量含少量酶,是水性组织。酶,是水性组织。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102页n(2)真皮:)
13、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n(3)皮下组织:)皮下组织:脂肪组织脂肪组织n(4)皮肤附属器官:)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毛囊、皮脂腺、汗腺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102页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n(1 1)表皮途径:)表皮途径:n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n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构,巨大的扩散面积。构,巨大的扩散面积。n(2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
14、快,非主要途径径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102页(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主要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年龄、性别性别、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用药部位、皮肤的状态皮肤渗透性大小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皮肤渗透性大小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的水化作用皮肤的水化作用n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n 角质层的积蓄问题角质层的积蓄问题n 病理状态病理状态n 温度温度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102页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
15、体及部位: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体及部位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角质层受损而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角质层受损而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当角质层致密时,渗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当角质层致密时,渗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病。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病。(2)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皮肤外层角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细胞自身发生膨胀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细胞自身发生膨胀,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溶性药物的渗透性。,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
16、溶性药物的渗透性。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102页(3)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些药物: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些药物和基质降解。和基质降解。(4)皮肤的代谢作用皮肤的代谢作用: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剂的面积: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剂的面积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首过效应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首过效应。(5)温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皮肤温度越高,皮下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越:皮肤温度越高,皮下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越快,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快,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102页2.药物因素药物因素n药物的分
17、子量药物的分子量:小分子相对容易通过细胞间的扩散,分子量大:小分子相对容易通过细胞间的扩散,分子量大于于600的药物几乎不能通过角质层。(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的药物几乎不能通过角质层。(扩散系数与分子量的平方成反比,分子量越大,扩散系数越小)方成反比,分子量越大,扩散系数越小)n药物的熔点药物的熔点:熔点较低的药物易透过皮肤(低熔点的药物晶:熔点较低的药物易透过皮肤(低熔点的药物晶格能较小,在介质中的热力学活度较大)格能较小,在介质中的热力学活度较大)n药物的解离形式药物的解离形式:皮肤同生物膜一样,分子型时易通过,:皮肤同生物膜一样,分子型时易通过,离子型存在时不易通过。离子型存在时不易通过
18、。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102页n药物的溶解性药物的溶解性:在水相及油相: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较大溶解度的药物皮肤中均有较大溶解度的药物皮肤渗透性高。渗透性高。n(原因是:角质层含水较少,(原因是:角质层含水较少,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角质层,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角质层,但活性表皮层是水性组织,如但活性表皮层是水性组织,如果脂溶性太强进入角质层后难果脂溶性太强进入角质层后难以透过活性表皮层,在角质层以透过活性表皮层,在角质层中蓄积,使透皮速率降低。)中蓄积,使透皮速率降低。)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102页3.剂型因素剂型因素n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剂型能够影响药物的释放性能,进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第二 口服 吸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