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方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方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件1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我与地坛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之精神支柱模块,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苦难的问题。全文较长,共分两个部分,从侧重点上来说,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第一部分对“生命”的疑惑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本文的精髓,也是文本理解上的难点。
2、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必须安排学生进行认真的课前预习,熟悉文本内容。为此我采用了以问题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课前精心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体会领悟文本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完成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自己思考的结果来上课;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思考的结论来实施教学。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
3、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作者在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对于没有切身体验的高中学生来说,严酷的命运、人生的超越、生命的永恒等都是些虚浮的字眼,如何理解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在课前预设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阅历,切忌过分拔高,空谈道理
4、,要通过预设的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设计问题分组讨论1.课前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教学1.借助学生活动体验,引入新课。2.出示学习目标,补充作者、作品相关知识,进行适量的课外延伸。3.文本阅读,学生汇报分享思考、讨论的成果。4. 利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果,进一步研习文本,展开课文学习,围绕文本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研究。量规评价1. 小
5、结,布置相关练习,拓展学习成果。2. 进行量规评价,写出实践报告。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在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对于没有切身体验的高中学生来说,严酷的命运、人生的超越、生命的永恒等都是些虚浮的字眼,如何理解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基本情况,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借助网络查阅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设计上,
6、教师主要采用了以问题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课堂教学量规评价。而把字词注音等“双基”知识放到练习中。课堂上,先是学生活动体验,然后是讨论、交流,分享成果,并进行深度阅读。此外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时间不充分的缺憾,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后的练习,主要是想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通过识记、鉴赏、归纳、探究、积累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练习突出了课内“文本阅读”这一环节,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铁生瘫痪后的心,路历程,更好的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又在练习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最后考虑到本文是篇励志文章,是较好
7、的写作素材,无论对学生的写作还是今后的人生路都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在练习的最后设计了“素材积累”和写作环节,以拓展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项 目 评 价 说 明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遵循高一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9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学生的观望也说明了问题的有效性,他们被吸引,但没有能力或不敢表达。 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生字新词,并用它们来描述事物,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
8、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课上所学知识及可查找的资料,以拓展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和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我与地坛教学案(一)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我与地坛选
9、自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之精神支柱模块,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苦难的问题。全文较长,共分两个部分,从侧重点上来说,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第一部分对“生命”的疑惑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本文的精髓,也是文本理解上的难点。通过品味作品语言,可以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激发我们热爱
10、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二)问题设计(小组讨论)1.引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如何去活,才算活得有价值,活得精彩,生命活得永恒?你知道占地球陆地面积3倍的海底世界里有什么神奇和奥秘吗?2.史铁生瘫痪后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如何?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了他精神支撑? (其精神支柱是什么?)4.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么的形象?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5.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
11、什么作用?6.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7.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8.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了15年,都思考了哪些问题?9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10.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11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1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1
12、3.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从写作启迪及情感启迪等方面思考本节课的意义?(三)教学重点: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3.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四)教学难点: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五)教学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六)所需设备: 多媒体(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课前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好小组讨论。2.让学生活动体验,设置教学情境。3.让学生带着自己思考的结果来上课,教师根据学
13、生思考的结论实施教学。1. 学生课前思考、讨论预设好的问题,带着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课堂。2.学生扮演盲人走路、上黑板活动。3.学生分组,交流和探讨思考的问题 。1.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现因材施教。2. 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增强作为健全人更应该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与地坛(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探究、讨论等。三、情感、态
14、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课前预习:(问题设计与小组讨论)(二)问题设计(小组讨论)1.引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如何去活,才算活得有价值,活得精彩,生命活得永恒?你知道占地球陆地面积3倍的海底世界里有什么神奇和奥秘吗?2.史铁生瘫痪后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如何?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了他精神支撑? (其精神支柱是什么?)4.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怎么的形象?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5.作者是
15、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6.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7.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8.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了15年,都思考了哪些问题?9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10.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11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1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
16、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13.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从写作启迪及情感启迪等方面思考本节课的意义?课堂教学:1.导语:(学生活动体验扮演盲人活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所以作为健全人我们更应该珍惜健康,珍爱生命,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的学习中去。2.专题内涵解说(齐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
17、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那样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3.板书课题、学习目标:4.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
18、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其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5.文本阅读:思考:史铁生瘫痪后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如何?找出反映其残疾后精神状态的语段,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思考: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在这其中是什么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与地坛 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教学 设计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