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读读背背,理解难字读音、难字词义和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
2、国。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
3、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品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3.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
4、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4.离骚简介 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
5、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部分。 【学习过程】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 姱()謇()谇() 纕()茝()诼() 偭()忳()鸷()鸟 溘()圜()诟() 芰()荷岌()羁() 缤()纷侘()傺() 2学习全文,掌握重要词语。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2)謇朝谇而夕替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骚 离骚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