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模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模考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试题一 , 单选题 (共20题,每题1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 【问题】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叙述中与蛋白质无关的是()。A.溶酶体处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侵入的一般病毒B.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血液循环引起靶细胞作出反应C.细胞核实现对细胞质中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作用D.甲基绿和吡罗红进入盐酸处理后的口腔上皮细胞【答案】 D2. 【问题】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到“你同意这位同学的回答吗,为什么 ”该类型的提问属于()。A.理解提问B.分析提问C.综合提问D.评价提问【答案】 D3. 【问题】 资料表明人参皂苷的某些成分能促
2、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此研究需进行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体外培养此动物细胞一般需加动物血清B.添加饲养层细胞可避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C.人参皂苷成分不能促进细胞核内的DNA复制D.可用克隆培养法培养神经干细胞【答案】 C4. 【问题】 下列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B.C.D.【答案】 D5. 【问题】 某学校生物教师将学生每次在实验课上表现都记录下来,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这属于()。A.配置性评价B.实作评价C.诊断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答案】 B6. 【问题】 下列有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
3、氧呼吸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答案】 D7. 【问题】 下列评价方式,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的是()。A.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B.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采用相同的评价策略C.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只能运用纸笔测验D.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答案】 A8. 【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的类型不包括()。A.演示强化B.语言强化C.动作强化D.活动强化【答案】 A9.
4、 【问题】 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迀移理论是()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相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答案】 D10. 【问题】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15和260,平均值238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和256,平均值l63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10、240和250,平均值233【答案】 D11. 【问题】 教师在讲授“细胞的增殖”时,播放文昌鱼胚胎发育视频,引导学生思
5、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人方式属于()。A.直观导入B.设疑导入C.经验导入D.事例导入【答案】 A12. 【问题】 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 C13. 【问题】 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答案】 C14. 【问题】 “芳草茵茵,踏之何忍”,提醒人们要爱护草坪。因为踩踏草坪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小草生长。其原因是土壤板结会导致()。A.小草气
6、孔关闭.影响小草的光合作用B.小草缺水.影响小草的蒸腾作用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小草根的呼吸作用D.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小草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答案】 C15. 【问题】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的教育特征。A.中国B.印度C.希腊D.埃及【答案】 D16. 【问题】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 D17. 【问题】 下列关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7、()。A.双受精是指两个极核分别与两个精子结合B.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细胞,顶细胞在上,基细胞在下C.玉米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胚乳组成D.胚芽是由顶细胞发育而来的【答案】 D18. 【问题】 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 A19. 【问题】 水稻种子在萌发时,长时间缺氧会引起“烂芽”的主要原因是()。A.酒精中毒B.乳酸中毒C.丙酮酸中毒D.二氧化碳中毒【答案】 A20. 【问题】 关于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都需要消耗能量B.高尔基体与
8、肽链合成有关,还聚集着一些酶原,参与糖蛋白的形成C.生物膜系统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细胞膜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中起决定性作用【答案】 B二 , 多选题 (共20题,每题2分,选项中,至少两个符合题意)1. 【问题】 智育的任务有( )。A.传授知识B.发展智力C.形成技能D.有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E.培养自主和创造性【答案】 AB2. 【问题】 学校德育的功能有()。A.社会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知识性功能E.合作性功能【答案】 ABC3. 【问题】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A.应答性行为B.习得性行为C.操作性行为D.强化行为E.
9、消退行为【答案】 AC4. 【问题】 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A.开始部分B.结尾部分C.中间部分D.不一定E.都一样【答案】 AB5. 【问题】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能够()A.保存和传递文化B.整理文化C.活化文化D.改变文化E.更新文化【答案】 ABC6. 【问题】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下列选项中,心理辅导老师常用的会谈技术有( )。A.面谈B.倾听C.澄清D.反映E.测验【答案】 ABCD7. 【问题】 产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A.生育年龄B.孕期营养C.胎教D.母亲的情绪E.孕期环境【答案】 ABCD8. 【问题】 克拉
10、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B.反应C.评价D.组织E.性格化【答案】 ABCD9. 【问题】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计划B.讲义C.教学大纲D.教科书【答案】 ACD10. 【问题】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德育的基本途径。A.思想品德课B.其他学科教学C.班会D.课外活动E.学校例会【答案】 AB11. 【问题】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C.种族差异D.智商分数差异E.环境差异【答案】 ABC12. 【问题】 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
11、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答案】 BCD13. 【问题】 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 )。A.动作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经验学习E.行为规范学习【答案】 BC14. 【问题】 对技能分类的较典型的观点是将技能分成( )。A.言语技能B.操作技能C.记忆技能D.心智技能E.体育技能【答案】 BD15. 【问题】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把握的步骤有哪些?()A.评价概念是否合适B.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C.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D.评价方法是否合适E.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 ABC16. 【问题】 教育的社会
12、属性包括(?)A.历史性B.永恒性C.复杂性D.阶级性E.相对独立性【答案】 AB17. 【问题】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包括()A.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C.德育与体育的矛盾D.德育与美育的矛盾E.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答案】 A18. 【问题】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示范的有效性?( )A.示范的场合B.示范者的身份C.示范的准确性D.示范的时机【答案】 BCD19. 【问题】 针对儿童厌学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予以矫正?( )A.教育治疗B.家庭治疗C.心理治疗D.社会治疗【答案】 ABD20. 【问题】 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 ) 方面进行分析。A.
13、性格的社会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答案】 BCD三 , 大题分析题 (共5题,每题8分)1. 材料:在学习心肺复苏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测验,其中的3道判断题如下:1人体呼吸时吸入肺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氧气高。3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氧气的含量低。这3道题的答对率依次为:29、19、92。问题:(1)上述测验结果说明学生存在哪些主要错误概念?(2)分析学生对相关概念有哪些理解偏差会导致如上错误概念。【答案】(1)上述测验结果中前两道题目的正确率明显低于第3
14、道题目。说明学生对于前两道题目涉及的概念存在错误理解。第一个错误理解是呼吸时吸人的气体成分、呼出的气体成分:第二个错误理解是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关系:第三个是与空气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关系。(2)对于第1题,应判定为错误,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只有氧气呼出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吸入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气体也是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的混合气体。对于第2题,应判定为错误,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人体呼出气体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比氧气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主要利用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含量
15、在1以下,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仍占l6左右,二氧化碳约占4,含量比氧气低。对于第3题,应判定为正确,而少数学生认为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低,氧气含量高对于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多少、呼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多少不清楚。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呼出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2. 课堂实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张老师:你是如何验证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学生1:我是这样比的(边说边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四个角一一比较)。张老师:都是这样比的吗?学生显然没有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教师
16、注意到只有两个学生(生2和生3)没有随声附和。就追问了一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比四次,你们认为呢?学生2:只要比两次就行了。张老师:怎么比?学生2:(边演示边讲解)先把正方形对折,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两个角比较。学生3:我只要比一次就行了。教师让学生3操作给大家看。学生3:把正方形先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原来的四个角就全部重合在一起了,所以只要比一次就行了。在随后动手验证“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分别沿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折,把四条边折到一起去,看是不是完全重合。【答案】(1)张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
17、答,并遗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问答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问答法的原则主要包括:适时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问答的问题和顺序,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相关的问题,不能太突兀。因材施教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反馈强化。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给予适-5正确的反馈,使学生理解正确的思想,明确答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强化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3. 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试题】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8、设计了五个实验: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将Ag放入Cu(N03)2溶液中;将Cu放入AgN03溶液中;将Cu放入ZnS04溶液中;将Zn放入AgN03溶液中。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ABCD【考试结果】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答案】(1)D。(2)错解分析:对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不清楚,不能准确地判断金属是否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未对实验的组合做出正确的判断。(3)解题思路:为了确定金属的活动性顺
19、序,常利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进行判断。能证明锌比铜活泼;能证明铜比银活泼;能证明锌比铜活泼;能证明锌比银活泼;综上可知、能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4. 材料: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
20、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
21、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
22、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
23、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有缺点,一指点,我们下回就好一点了;如果他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
24、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问题:(1)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2)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3)“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2)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
25、厚到薄”的读书方法。(3)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在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
26、棋不语非君子”;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5. 材料:我在上公开课九色鹿时,课文讲到了九色鹿得知昔日那个被自己救起来的人却恩将仇报时很气愤,课堂掀起了一个高潮,大家都在气愤地谴责。突然,一位同学的饭盒掉在了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同学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那位同学更是看着我,顿时脸都红了。我马上笑着说:“瞧,连饭盒都气愤得跳出来了。”学生们顿时大笑,那孩子也没有那么紧张了。我便再借机说:“那就请饭盒的主人来表现一下气愤吧!”那孩子顺利地读完了课文,还赢来其他同学的掌声,他也露出灿烂的笑容。问题:(1)评析老师对“饭盒事件“的处理策略。
27、(2)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答案】(1)材料中的老师对于此突发事件采取了幽默调侃的处理策略。该老师没有对同学提出严厉批评,而是采取了幽默的调侃方式,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化解了尴尬的气氛。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利用自身的教育机智化解了这场突发事件,又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反而调动了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机智聪明的处理策略。(2)面对班级的突发事件时,老师应该做到:沉着冷静面对。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沉着冷静面对事实,尤其在发生师生冲突时,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育修养和心理调控能力,要豁达大度,不怕低头承认自己平时工作中的漏洞。所以教师往往要有极大的忍耐力。机智果断应对。要尽可能地平息事端,为当事人平静感情,为思考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拖延时间。还可采取“转移话题,暂避锋芒”“冷处理”等方法。公平民主处理。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应以事实为依据,依法秉公办事,要有民主意识,不偏袒班干部和优等生,也不以老眼光看人,贬低“差生”。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允许有“突发事件”的存在。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