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索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登记来,这样能够培育人思索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篇1 或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受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训练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训练论著,只要你思索,总是可以为你的训练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关心!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浅显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行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
2、我感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与训练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由于自身的经受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训练理论的著作。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进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训练者
3、指出了训练总纲:训练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但是,训练规律会随着.制度、生产力等训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其次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训练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足的孩子们,多少老师都把说教作为训练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共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学问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叙述,到品德训练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好像老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训练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训练理论中的“身教重
4、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同学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敬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老师训练的是独立个体的同学。我们做老师的虽然肩负着训练的职责,却不该将同学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同学又怎能真正地欢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训练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阅历教训啊!而我们中国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训练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减弱他吗,就让他逞
5、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训练同学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同学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训练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傲慢、自满的心情,要训练同学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期的胜利。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许多能给我们老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同学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同学的措辞要恰当。训练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老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同
6、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同学。 假如说老师要给同学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老师在训练的道路上为老师供应了源源不断的学问的泉水!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篇2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抱负、理想之类的高尚,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盼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最终静下心来真正的沉醉下去,才发觉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浅显,却让你发觉自己的
7、浅薄与不足!这是哲学的力气,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由于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看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活会安静,这种安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熟悉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
8、!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期。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篇3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
9、作。因此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探究中国古代最本质的思想道德品行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头渐渐感悟,在阅读中,我发觉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洁说来,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并不相同。 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
10、到“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特别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具体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掌握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非常有关心,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讨论奠定了一
11、个非常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特别有方案、有科学依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期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期,是由于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期。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
12、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高校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公平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德,是物化之为,是
13、“道”于宇宙间的布施,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得存,万事应“德”而生运化。德,是“道”呵护事、物,沿规律与法则演化之显现。德,是“道”布施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主体”。所以说:德行道从。 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好玩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查找这三样大事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大事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大事组织而成的大事,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从今可以推出,“二”就是“动”、“力”这二个
14、大事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相互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重要的内涵。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专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觉当中的道理岂是我们区区几千字便能概括的。总之,道德经是一部中
15、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究的序幕,我们只要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会对我们这些当代高校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训练意义。至少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篇4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许多启迪。老子是我国古代的闻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当然只要20多页,可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必需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16、。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熟悉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见贵柔、守雌,反对顽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一般都以为他的思想非常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宽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期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牵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训练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同学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欢快的事,才能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训练者在训练理论中引导同学欢快、简便、盲目、自愿的学习。训
17、练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敬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加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经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好像在预言今日的.。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当是为人类效劳的,可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提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好像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又怎能说是奇妙的呢在高度兴盛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非常巨
18、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可是我却没有能发觉“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很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考。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篇5 最近我在看一本非常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善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特别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
19、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 假如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知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浅显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当牢.住才对呀!正由于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专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