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1.docx
《宋词四首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四首教案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宋词四首教案7.、文本全解。雨霖铃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及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作较多。宋都汴京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
2、压抑的愤懑。基本解读。词作分两阕。告别恋人时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及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作开篇就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融情人景,以景衬情,造就离别的情调和气氛。日暮雨歇,京城郊外长亭,暮色苍茫,蝉声凄切,一对恋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即将挥泪告别。“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写饯别帐饮。郊外的饯别筵上,由于分别在即,离愁别绪尽在心头,吃不香,饮不畅,食欲、酒兴皆索然。虽然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留恋”是主观情状,“催发”是客观形势,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虽欲留,却不能留,分别的时刻
3、终于到来。此时此刻,二人竟然喉咙堵噎,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眼相对,默默作别,恋人间的情爱,离别的无奈及哀伤,尽在不言中。这两句把离别之际,两人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难分难舍、缠绵悱侧的情景,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腻,如在目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其中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分离后的孤凄:我这一走,只有孤单一人在千里烟波迷雾中前行,且及你距离越来越远。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却愁云密布,似乎也暗示着前程不容乐观,吉凶难料,更使人觉得抑郁和孤冷。这两句写想像中的行程和景物,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一个“念”字,既紧扣上句的“无语”,又领出结句,由现实引向设
4、想将来,由实人虚,且贯通下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下阕写想像中的别后相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过片两句紧承上阕的“念”字,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自己及古人同;但;更那堪”句,又立即翻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加不幸。这里是加倍形容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设想次日酒醒时的景况,虚景实写:在愁醉恍惚之中,兰舟夜发,忽然醒来,想必是已经拂晓时分,恐怕见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意中人却不在身边了!“酒醒”遥接上片的“帐饮”,虽然
5、“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喝下了不少。“杨柳岸晓风残月”句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耐人寻味,妙不可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及何人说!”这四句既照应前面词意,又总结全词,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意中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及为欢?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由于意中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设想细
6、腻,出语辛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著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精华鉴赏。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及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及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作在叙事上也很有特点。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概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二是善于转折。如上阒,c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方留恋处”及“兰舟催发”
7、写俄延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三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一转折,把离情别绪及对前程的担忧熔作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宋代的著名散文作家,父子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称为“三苏”。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及苏辙同榜中进土,后踏人仕途。由于他及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政治上屡遭挫折,分别外放到杭州、密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人世思
8、想和佛老的出世思想,都兼而有之,但主导思想还是儒家的。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能作家,诗、词、散文及书法,其成就都堪称第一流,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苏轼已47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事业无成,时不我待。基本解读。词作分两阕。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
9、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两句马上点出怀古的内容:西边的旧时营垒,人们说它是三国时,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用“人道是”三字,表明这种说法只是传闻,作者也并未相信,仅是借以发思古之幽情而已。此处的“周郎”,既是沿用吴中人对周瑜的敬称,暗寓对周瑜的赞赏和敬意,又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这也为下阕专咏周瑜埋下了伏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正面描摹赤壁的景色。“乱石穿空”是写山奇峭高峻,直插霄汉;“惊涛拍岸”是写江水汹涌澎湃,滔天巨浪令人惊心动魄;“卷起千堆雪”是写江水撞击岸边,翻卷出一
10、堆堆雪白的浪花。宋代诗人范成大说:“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蠼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很显然,这里的景物描写,是经过夸张的,也或者是想像的,即把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物赋予了眼前的赤壁矶。这样写,目的在于渲染气氛,烘托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对前面描写的壮丽河山,词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在这如画的江河大地上,当年龙争虎斗,大显身手,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不仅指少年英俊的周瑜,也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和孙权等一批人。因为这些人,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都在这里书写了历史,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两句及开首两句一样,也是江山、人物合写,
11、交代江山及人物的关系。但首两句是“千古”,这两句是“一时”,前者是泛写,后者是具体写,视野由远至近,笔墨由放到收,最后集中到一点上来,为下阕咏周瑜作了很好的铺垫。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过片开头用“遥想”两字,把人们引向古代,引向赤壁大战的“当年”,从而进入了更具体的怀古。这几句主要写周瑜年少风流,英姿俊美。小乔是江东的著名美女,“小乔初嫁”及赤壁大战没有任何关系,在写周瑜的时候带出小乔,作者意在用美女来衬托英雄,咏叹这英雄美人的完美组合。赤壁大战时,周瑜及小乔已经结婚十年,这里仍说“初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英姿勃发。总而言之,当
12、年的周瑜充满青春活力,事业、爱情两得意,令人羡慕!“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几句写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中打败了强大的敌人。“羽扇纶巾”,是写他身为主帅,且大战当前,却不着戎装而穿便服,足见其风度闲雅;“谈笑”,是写他从容自若,气度非凡;“强虏灰飞烟灭”,表明他韬略过人,出敌不意,用火攻打败号称八十万、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强敌。这几句概括力非常强,周瑜的气度及在大战中的表现、敌我力量的对比、战争的特点和结局,都在十来字中一一交代清楚。“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以上几句是怀古,这几句从历史回到了现实,由怀古转入自抒怀抱。作者临古战场而思豪杰,引出了对历
13、史及现实、古人及自己的联想。周瑜的丰功伟业令人向往但又无法企及,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在渴望、惆怅和无奈中,过早地衰老,“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又作“人间”。由于在现实中不断地遭受打击和挫折,沉浮不定,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功业未成,人已先衰,面对这滔滔大江、如大浪淘沙般的历史长河,咀嚼着人生的苦楚,作者不由得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自己的这种人生况昧,恐怕只有江边的明月能解,在伤感之中,唯有邀江边明月,以酒浇愁了。理想及现实的矛盾,达观及消极的交织,尽在字里行间。精华鉴赏。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脍炙人口,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全词
14、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铸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及“周郎”,是概括及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及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是虚处实写,等等。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声声慢(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工,李清照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
15、。18岁及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位金石专家,夫妻两人志同道合,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从事学术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录。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于宋高宗建炎元年南下,辗转江南。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漂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及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传世。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
16、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及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及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基本解读。词作分两阕。上阕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片用七组迭字渲染愁苦之情。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寻寻觅觅”是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此处并非实写,只是表现一种心态,作者
17、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便赋无形于有形,把心理活动刻画得格外形象生动。女主人公要寻找的东西很多:爱情、婚姻、家庭、故乡、和平、幸福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这种结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肃杀。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也是她内心感觉的写照。“凄凄惨惨戚戚”句直接表白内心的情感,哀伤愁苦更深了一层。开头三句,由浅人深,层层深入,把词人国破家亡、漂泊他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真是“其情哀,其词苦”。“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两句说秋季气候多变,忽暖忽冷,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国家、世道的多事之秋,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词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