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建设规划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目录序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制造业1作为青岛工业发展的主体,其资产总值占整个工业的95%以上。制造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为此,要紧紧抓住当前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在时间序列中既要立足于“
2、十一五”规划1按照国家统计局工业国民经济行业及轻重工业分类的规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制造业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门类,涵盖整个工业 46个大类中的 31个大类。制造业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原材料工业,主要提供作为工业或建筑业材料的半成品;二是加工制造业,主要为社会提供消费的最终产品和为生产提供的技术装备。青岛市制造业的资产总值占整个工业的95%以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基本上反映了青岛市工业发展的全貌。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21 页 -期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更要充分考虑21 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即将大步腾飞的历史背景,
3、勾勒出1020 年青岛制造业发展蓝图的大致轮廓和框架;在空间范围内,既要紧密结合青岛目前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功能,把工业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框架之内,更要紧密结合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后崛起的半岛制造业基地设想,突破现行行政辖区的限制,从宏观性、全局性角度出发,分步骤、分阶段地对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分工体系、产业结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等进行调整。制造业规划的编制应充分考虑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的竞争背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改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和自有专利的现状,构建服务于整个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确立青岛在半岛制造业基地区
4、域分工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地位;要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突出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在制造业规划中的重点地位,培育制造业的产业高端优势,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兼顾工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将规划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要体现政府职能转轨和体制改革的新理念,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完成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转变。本专项规划以谋划青岛制造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
5、发展为目标,以提供青岛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路线图”为目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21 页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青岛制造业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十一五”初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着。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已达 44.6;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0以上。综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同比提高 22.6个百分点。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按现行统计口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3.2。电
6、子信息、家电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新材料、汽车造船、化工橡胶等形成一定产业集群,为制造业的升级和扩张打下了一定基础。“国字号”大企业引领投资方向,制造业投资持续高位增长。一批“国字号”大企业相继落户青岛,带来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骨干项目,中石化、中船重工、中海油、中化工、中集、一汽等已在青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工业投资连续五年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量投入带动产业布局在更大的空间展开。大企业、大项目和大品牌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05 年全市有 52 户企业销售收入超过 10亿元,10 户超过 50 亿元,4 户企业超过 100亿元。全市 10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322.6
7、亿元(本地口径),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4.2%。全市拥有44个中国名牌、11个中国驰名商标和5 个质量管理奖,居于全国城市前列。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雏形。2005年,全市拥有 14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包括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 家省级技术中心,拥有技术人员近2 万人,其中博士 260余人;年申报专利约 2000件,其中半数企业持有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到500余件。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中位居第一,海尔集团名列全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评价榜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外商投资和产品外销成为制造业发展有生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外贸出口的主体。已有71 家世界 500 强企
8、业在青投资制造业项目132 个,10个项目过亿美元。2005 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已达到1570 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 44.1%。20012005年青岛本地工业品出口额平均增长率达20以上,2005年完成约 137亿美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83.8亿美元,占 61.2%。二、发展环境1、国际环境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制造业的战略转型。其特征是以技术升级占据产业链前端成为主导战略,以核心技术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以新型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代替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以末端技术输出代替产品输出。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转移缔造新的产业分工体系。新的转型路线图使美国、日本名师资料总结-精品
9、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21 页 -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追求综合实力、高附加值的战略产业。产业转移的方式由产品输出转向推行本土化战略,以跨国公司为主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制造业分厂和分公司,扩散中低端产品与技术。产业链的前移使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业在国际间的竞争正在逐步向各个产业链的前端或高端移动和集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依靠垄断核心技术,把一般技术和加工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这种产业转移与附加值递减、利润递增基本同步。2、国内环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将由不平衡发展战略向平衡发展战略转变,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优惠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央的财力、人力等
10、支持手段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导向有了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工业化的主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布局和市场格局面临新一轮调整。在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中谁占据了产业的高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三、存在问题青岛制造业大多数还处在OEM 阶段(即一般加工制造阶段),离 ODM(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能力扩张阶段)、OBM(独有品牌、独有技术的产品制造阶段)仍有较大差距。从产业构成看,全市制造业产业体系还处于中低层次,产业主体为加工型制造业,未能在制造业产业体系中占据高端地位。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
11、不足,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极不相适应。从产业布局看,制造业的区域分工不够清晰,与周边地区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产业竞争角度看,制造业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自有技术短缺,限制了制造业产业层次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未来一段时期内,青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城市定位与城市功能所决定的生态与环境资源约束增强,土地、能源、水资源对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产生日益增强的制约。研发机构力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供给短缺,科技服务体系落后,自有技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缺失。产业链条不长,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差,产业收益率不高。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
12、共 21 页 -第二章基本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扩大城市辐射能力为目标取向,紧紧抓住全球制造业战略转型和产业转移 的 历 史 机 遇,积 极参 与 新一 轮 的国 际分 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以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契机,积极引进、培育和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前移,形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为方向,确立青岛 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优势,提高对周边区域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发挥制造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二、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提高产业层次、建立产业
13、高端优势的关系,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处理好建设 半岛制 造 业 基 地 中心 城市与 服务 全 国、服务全省的关系,与周边地区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关系;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加快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建设开放型制造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好现有存量扩张与增量发展的关系,面向国内外装备制造业转移趋势,下大力气引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正确处理好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正确处理产业国际化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加强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引进、吸收
14、、消化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和以人为本的绿色工业,加快实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发展思路1以大企业、大项目和知名品牌为载体,规划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尽快做大作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加速培育新型制造业,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淘2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服务功能全、就业比较多等特点。它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也涵盖运用
15、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优势和大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21 页 -汰转移落后的低端制造业。构筑起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2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规划建设基于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引进与吸收创新相结合,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组建形式多样的研发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完善区域创新
16、体系。3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新的产业布局体系以青岛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山东省政府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为基本依据,在青岛中心城区形成具有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育、信息扩散的制造业服务中心;在环胶州湾和西海岸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带,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大青岛制造业产业集群。4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有别于周边地区的区域分工体系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高端竞争优势、产品研发扩散能力、科技服务和市场服务辐射能力,确立青岛在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与物流交汇中心。四、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到 2010
17、年,全市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 4800亿元提高到 10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值从4080亿元提高到 77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由 1200亿元提高到 26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 的比重由 44.6 提高到 50以上;制造业累计投资达到 500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达到12家,其中过 1000亿元以上的达到 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5500家。产业结构。到 2010年,基本形成以新型制造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优势传统产业为依托的产业结构。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从现在的43提高到 45,现代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制造业
18、比重从现在33提高到 40。技术水平。到 2010年,新产品产值比重由34.4%提高到 40%,全社会 R&D 投入达到 GDP 的 2.7%;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企业 R&D 经费投入总额占全市的 60%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5%以上。品牌培育。到 201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大企业,并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15家企业进入中国 500强;中国名牌产品 60多个;全国驰名商标 20个;形成 2家具有连锁开发经营能力的品牌工业区;品牌产品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产业布局。到 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
19、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海洋生物制造业基地。形成以东海岸、西海岸和胶州湾北部地区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外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21 页 -围县市,形成 5 条产业带、20个工业园区、12 个特色产业聚集区的工业发展格局,规划区内的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与城市功能和城镇布局相匹配的产业分布格局。服务功能。建设生产性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 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若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建成服务半岛城市群的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建设资源集
20、约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 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8,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控制在240 万元亩以上,GDP 产出达到 200万元以上;万元 GDP 能耗降到0.72吨标准煤万元以下;万元GDP 水耗降到 56立方米万元以下。第三章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一、以大项目为依托,继续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突出青岛制造业发展的“三大”(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特征,奠定青岛优势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基础,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家电电子和新材料产业基地。1汽车产业整合存量资源,依托一汽、上汽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汽车发动机和关键
21、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产品。突出发展轿车、中重型卡车,积极发展专用车、特种车和城市客车,超前启动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汽车“后市场”发展。尽快开工建设上汽通用五菱20万辆轿车项目,建成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轻、中、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项目,青岛申沃公交客车项目,中集集团和新华锦集团集装箱拖车项目,骏马专用车项目等。大力引进世界知名专用车辆厂商,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车辆,以特汽集团为依托,建设专用车研发基地和高附加值专用车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建设澳柯玛电动旅游观光车项目。争取到2010年,形成年产 20万辆轿车、10万辆微型车、8000辆客车、10 万辆中重型卡车、5 万
22、辆轻型卡车、5 万辆专用车、5000辆电动汽车的整车生产能力。以整车项目带动关键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和小排量高性能汽油发动机,超前发展轿车用混合动力发动机,尽快形成30万台轿车发动机生产能力。抓住我国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来青建设零部件出口基地。加快发展盘式制动器总成、驱动桥总成、自动变速箱、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高性能刹车部件、充气减震器、空气悬架、液压挺杆、组合仪表、汽车座椅、汽车内饰件等。建成3 个初具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2造船产业以国家确定建设青岛大型造船基地为契机,依托中船重工等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大名师资料总结-精
23、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21 页 -型油轮、散货船、大中型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救生艇和军用船舶,建设海西湾船舶基地、女岛船舶基地和灵山卫船舶基地,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和技术升级。建成海西湾造修船基地30 万吨和 50 万吨造船坞及相应配套设施,加快中低速柴油机、曲轴、传动部件、齿轮箱、船用机械、船用锅炉等产品发展,尽快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在女岛建设 10万吨船坞,重点发展阿芙拉型油轮和集装箱船;扩建灵山卫船舶基地舾装码头、船台、船坞及配套工程设施,形成 10 万吨级以下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能力;加快推进青岛造船厂等老企业的搬迁扩能,重点发展游艇、特种船、军用
24、船舶及其它高附加值产品。争取到 2010年具备 45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工业基地。以造船带动配套和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焊接材料,要扩大青钢焊条钢、焊丝钢产量,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船用钢板,要加快推进宽厚板项目建设;舰船涂料,重点建设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舰船涂料项目;船用风机,研究开发船舶机舱、发电机舱、化学品舱室、低温冷藏舱室等船用通风机、舾装件等;船用电缆,依托汉河电缆、青岛电缆厂等企业,积极发展船用电力电缆、通讯电缆等专用电缆;船用锅炉,进一步提升青岛船用锅炉公司、欧堡工业公司的船用锅炉产品规模,满足造修船需要;做强做大中船重工集团在青的 716、71
25、9和 725研究所,引进国内外船舶研发设计机构,加快建设船舶设计、新材料研究、专业人才的支撑平台。3石化产业以中石化为主体,吸引知名石油化工与公用服务企业投资,建设以乙烯为龙头,石油化工为基础,随产业链有机延伸的高技术、高创汇、低污染、深加工的综合石油化学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和大宗有竞争力的石化产品。建成投产中石化一期1000万吨大炼油、70万吨 PX、青岛石化 500万吨含酸原油加工、丽东化工 63万吨 PX、三南化工 60万吨 QTA 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100万吨乙烯项目,尽快启动中石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利用大炼油副产品和进口原料,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青岛市“十一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2022 年青 十一 制造业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