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近70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近70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评论2003年第 1 期ECONOMICREVIEWNo. 12003 近 70 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流派, 重点研究 SCP 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 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制度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重 点研究博弈论对产业组织理论革命性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重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 在中国的演进方向和实践使命。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SCP 范式 产业组织理论, 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 学, 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是国外经济
2、学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 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 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 不过, 产 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 但在近 10 多 年的发展过程中, 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成为一门相 当理论化的学科。 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 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 1996 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 一部由阿宁德亚森( Anindya Sen) 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 集 , 汇集了 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 森在导言中指出: “ 产业组织学( IO) 的定义可以较宽, 包括企业理论
3、、规制、反 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 。 简单地说, 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 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 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 臻完善, 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如规制 经济学就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些应用 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 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 此外, 与产业经济学联 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治理结构、公 司理财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深受其影响。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观点 如果追根溯源, 一般认为马歇尔(
4、A . Marshall) 的新古典经 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 其后如 20 世纪前半叶的斯拉 法( P. Sraffa) 、张伯伦( Chamberlin)、琼罗宾逊( J. Robinson) 的 垄断竞争理论, 以及克拉克( J. M.Clark) 的“ 有效竞争理论” 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但当时的产业组织 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组织理论产 生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 20 世纪30 年代, 距今有 70 年的历史。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 着20 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 与新古典微观经济 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
5、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20世纪 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 大学为中心, 以梅森( Mason) 和贝恩( J. Bain) 为主要代表形成 的, 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 整的SCP (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理论范式, 这一范 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 1956) 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 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 1959) 的出版标 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 并在其后的 20 年间成为国 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影响 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 这一阶段产业
6、组织理论的主要 研究成 果集 中在 海 弗里 鲍尔(R.Heflebower)和斯 托 金 ( G. Stocking) 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 至于 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中流行的 SCP 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 ( Scherer) 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谢勒在 1970 年 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SCP 范式的形成标志 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 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 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那时, 哈佛大学成了产业经济学的 研究中心,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 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但哈佛学派的组织理论具有经验主义的 性质 , 强调经
7、验性的产业研究,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 的理论分析。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都曾发生过重大 影响, 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 要理论称为“反垄断的经济学” 。 在产业组织理论的早期发展中, 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 的学者也对产业组织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 如霍特林( Hotel- ing) 和兰凯斯特( Lancaster) 。 霍特林运用空间竞争理论将产 品差异划分为空间中直线段上的不同点, 从而使产品差异具 有可检验意义, 兰凯斯特则用他发展的特征空间理论, 把消 费者偏好序列定义为特征向量, 由此推导出了厂商面对
8、的需 求曲线, 使传统厂商理论中对市场离散划分的四分法扩展成 连续序列分析法, 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广告推销、销售 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 SCP 范式的衰落 自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SCP 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 86 DOI : 10. 19361/ j. er . 2003. 01. 014 济界批评讨论的热点, 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 学家们, 包括施蒂格勒( J. Stigler )、德姆塞兹( H.Demsetz)、波 斯纳( R. Posner) 等人, 正是在这批判的过程中, 芝加哥学派 崛起了, 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
9、 由于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 1982 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 。 该学派继承了奈特( F.Knight) 以来芝加哥大 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认为市场竞 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 生存检 验”的过程。 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 坚信瓦 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 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 函数, 政府不需干预, 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 一 书问世, 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 该学派特别注重 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 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 的程度, 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
10、 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 纳为代表的学者们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法学家与经济学院 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 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 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不仅推动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重大 转变, 而且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 法学经济学的诞生。 芝 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 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 S.Peltzman) 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 析, 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规制经济学。 作为对传统的 SCP 范式的批判, 鲍莫尔( W. J. Baumol)、 帕恩查( J. C. Panzar ) 和韦利格( R. D.Willig) 等人在芝加哥学 派产业组
11、织理论的基础上于 1982 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 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 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 论” 。 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 sunk cost) 等概 念为中心, 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 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 评, 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 而在于是否存在人 为的进入壁垒, 这一理论对 80年代鲍莫尔( 1982) 提出的“ 进 退无障碍理论”( Contestability Theory , 又译“ 可竞争性理论”) 有很大影响。 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 视市场结构, 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
12、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 压力, 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 没成本。 与哈佛学派相同, 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反托拉斯活动和政 府管制政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 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重要 部门担任要职, 直接参与反垄断商业活动的司法实践, 如贝 格斯特( Baxster) 和米勒( Miller) 就分别担任上述两个重要部 门的局长和主席, 前面提到的波斯纳长期担任联邦法院的法 官。 SCP 范式的衰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一方面该范式 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 旧产业组织学”与 30 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
13、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 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 缺乏解释能力, 才导致 SCP 范式在 70 年代后期在产业组织 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 10; 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 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 , 导致对统计结果 的解释自相矛盾。 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 企业在市场 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 为博弈 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如斯宾塞( Spence )、萨洛普( Sa- lop)、泰勒尔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 发展方向。 11但 SCP 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组织理论迅速发展 的结果。 在 20世纪
14、70 年代以后,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起 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 他们 不断地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极大地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主要来源于经验研究, 缺乏理论基础的缺陷。 尤其是博弈论 的应用,“ 使产业组织学成为 70 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 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1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 已成为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应用性 强的相对独立的微观经济学科。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 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 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
15、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 大 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沿着 SCP 范式的方向发展 成为“ 新产业组织学” 。 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 不再 强调市场结构, 而是突出市场行为, 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 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 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 量, 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 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 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 80 年代前 后, 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 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 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 逐渐形成了“ 新产业组织 学”的理论体系。 新产业
16、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 要方面: 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 即由“ 结构主义”转向“ 行为主义” ; 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 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博 弈论的引入。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崛起的以科斯( R. H. Coase) 的交易费 用理论为基础, 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 “ 新制度产业经 济学” , 也被称为“ 后 SCP 流派” , 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 ( North)、威廉姆森( O . E. Williamson)、阿尔钦( Alchian) 等人。 13 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 对交 易费用
17、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作了系统的阐述, 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 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 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 用。 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 话, 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从企业( 公 司) 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 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 是建立在门 格尔( Carl Menger)、庞巴维克( Eugen Von Bohnbawark)始创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
18、 其代表人物是米 瑟斯( L. Mises)、哈耶克( F. A. Hayek)、里奇( W. O. Reckie)、阿 门塔诺( D. T. Armentano)、罗斯巴德( M. N. Rothbard) 等人。 此 外, 还有一些对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做出贡献的经济 87 学家, 尽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新奥地利学派, 却赞同和 发展了新奥地利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 如熊彼特( Schum - peter )、博克( R. Bork) 、布罗曾、德姆塞兹等。新奥地利学派注 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 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 而不 是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分析, 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
19、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 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 学函数的相互决定, 与哈佛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基础理论上 的区别构成了新奥地利学派的最主要特征。 针对新古典学 派通过均衡对市场进行分析, 把经济学当作客观的科学并模 仿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 新奥 地利学派对此进行了批评。 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 把 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 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 域, 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通常存在某种规律 性, 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 还可通过实验来验证, 而经济规 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进行逻辑推论而发现的, 历 史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复合结
20、果 , 因此难以用来检 验经济理论。 所以该学派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 代数学方法 , 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 按 “ 人类行为是实现其目的的合理行为”这一公理, 通过语言进 行阐述。 14新奥地利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 性概念, 新奥地利学派从不完全信息出发, 把竞争性的市场 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 而市场不 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 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 在政策上, 新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 策基本持批判态度, 强烈反对政府干预, 认为政府的信息也 是不完备的。 哈佛学派建立在 S
21、CP 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反垄 断政策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 , 而市场结构又由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所决定 , 新奥地利学派认 为, 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 机会, 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 , 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 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 因此最有效的促 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 要的行政垄断,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 新奥地利学派认为, 社 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 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 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 效率的企业, 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 容
22、的态度, 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 程, 反对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结构主义政策主张。 15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 法国) 1988 年出版的产业 组织理论 , 这是近 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 学教科书。 此外, 1987 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 的一期论文集和 1990 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 学论文集 , 以及 1994年由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 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 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 的经典文献、 “ 新产业组织学” 的代表作及“ 芝加哥学派” 和 “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 基本上反映了整个 80 年代西 方
23、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更加注重对产业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其发展 的一个新特点。 浏览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产业组织研究 的文献, 可以发现, 由相当一部分是探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 争议的问题, 如兼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掠夺性定价问题、反 托拉斯法是否有利于竞争等问题。 16 四、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 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20 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长足发展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 法的巨大变化方面, 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产业组织理论 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产业组织理论上的诸多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演变, 研究方法的演进甚至 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24、 经济学的研 究方法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 这样, 一种单一的方 法, 就难以满足各个领域的需要, 所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集合, 包括实证方法和规范分析、定性 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分 析、博弈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实证方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它在整个 产业组织学的方法论集合中居于核心地位, 实证研究又分为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 就方法论而言, 产业经济学也 是一门具有强烈规范经济学色彩的应用经济学, 在有关理论 的研究分析中, 其有关判断或结论的得出都是以一定的价值 观标准为前提的。 产业组织学中的
25、经验性规律, 大多是综合应用静态和动 态分析方法的结果, 静态分析常被称为横断面分析, 虽然一 般而言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起点和基础, 但产业组织学研 究进行的主要是动态分析、时间序列分析。 产业组织学中有 许多研究成果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 归纳一般 规律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 而在研究具体国家产业问题时 又往往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与相应国家或地区的产业 状态进行比较。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视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 认 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所以十分注重研究 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产业内各企业相互作用的 关系结构, 并由此结构出发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行为
26、。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 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 系 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这一点 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一致。 系统动力学进一步指出系统的 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 可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 所以系统 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 而对变量 的精确度要求不高, 因此特别适合于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 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 国外已有许多学者运用系 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诸多产业经济 对象,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时间上看 , 20 世纪 50年代案例分析是产业经济学最 主要的研究方法
27、, 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都曾广泛使用, 并 且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 案例法特别适用于无法精 确定量分析的实际的复杂经济事例, 非常有助于揭示出普遍 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形式, 有助于培 养经济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涵的经济规律的敏 感性。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经济计量学方法成为产业经济学的 88 主要研究方法, 是产业经济学转入实证以后主要采用的方 法, 目前仍是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6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在 经济计量学方法方面受过良好训练的( 或匆匆武装起来的) 新一代学者的出现, 也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经济计量学软件的 迅速普及, 利用结构绩效模式横断面数
28、据进行回归分析, 一时几乎成为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的时尚” 17。 总之, 这一时期 研究的基本脉络是运用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来建立和验证 SCP 范式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五 、 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运用 产业组织理论是应用博弈论方法较早的一个领域, 特别 在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 、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 等领域。 博弈论方法是20 世纪 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主 要研究方法 , 可以说, 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几年来在理论方 面的重大进展都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运用而取得的, 同时, 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 如果说经济计量学方法主要
29、 适合于实证研究的话, 那么博弈论方法则主要适用于理论分 析, 80年代以法国学者泰勒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应用博弈 论分析的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 博弈 论被引入产业经济理论的分析中, 意味着那种过去认为只能 依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结构 调整等来解决市场问题。 理性预期学派为这一客观事实提 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企业行为也不仅仅取决于市场结构, 还 取决于企业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的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 预期, 即企业的行为是其心理预期的函数, 用博弈论的术语 来说, 企业的行为是各个企业所共同拥有的信息结构或判断 概率的函数, 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产业组织理论
30、对现实经济 中厂商的行为有更强的解释力。 现在博弈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 工具, 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 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也正是由于博弈论的应用, 才使产业经 济学成为经济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并吸引了一大 批一流经济学家投身其中, “ 我们开始找到一个对丰富多彩 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处理的理论方法, 我们现在有了 能从策略性行为和信息方面对种种现象给出解释的理论模 型, 这些现象包括: 价格战、不真实广告 、限制性定价、各种默 契合作与合谋、讨价还价的破裂与协议的延误、担保和服务 合同的作用 、寡头垄断企业选择的定价方式、供货商与顾客 之
31、间的合同性质、各种交易制度的采用等, 对这些现象的解 释在五年前几乎是无法得到的”。 18 但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谢勒( Scher - er) 就认为“新产业经济学 的成绩被大大高估了现在人 们普遍认识到, 我们需要基于坚实的实证研究, 包括定性的 和定量的两个方面” 19, 施马兰西( Schmalensee) 也同意这 种看法。 我们对许多古典问题的认识, 包括进入障碍和卡特 尔稳定性问题, 有了很大的提高 ,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博弈 论方法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的两个不足 : 首先在不完全信 息条件下, 即使简单的多阶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炼贝叶斯纳 什均衡, 但如何处理精炼
32、贝叶斯纳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 清楚, 而且认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 的复杂的多阶段博弈问题这种假设, 也似乎把理性原则推得 过远了; 其次, 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结果 对假设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 使得均衡非常脆弱, 对博弈论 模型的检验也变得相当困难, 博弈论模型的预测看上去微 妙, 但往往难以检验 , 这样除非博弈论分析能够得出令人信 服的一般性预测或者被能做到这一点的其他理论所取代, 否 则就应相信, 产业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实证研 究, 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 空盒子” , 哪 些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20。 这样, 20 世
33、纪 90 年代以 来, 产业组织理论又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 产业组织学家 们又转向依靠实证研究来解决分歧、填补漏洞和提 炼思 想” 21, 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和实证研究者的界线消失 了, 实证研究者越来越愿意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 量学方法的新成果, 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整体上都具有更 高的水准, 理论研究者也比过去更多地接触实际, 实际数据 更加准确并且更易于获得。 所以, 伴随着理论层次上对博弈 论的广泛重视, 案例研究方法继续受到青睐, 其重要性相对 提高, 但横断面回归分析有所衰落 22。 除了非合作博弈论仍 将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外, 网络博弈和合作 非合作
34、混合博弈将日益渗透到产业组织的分析中。 普劳特( Plott) 的实验方法和 80 年代得到很大发展并被 广泛应用到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去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是近 年来出现的对今后实证研究工作来说很有发展前途的方 法。 23产业实验室研究方法, 利用计算机在实验室内观察现实 市场中无法观察到的某项变量, 如信心、边际成本等对产品 价格从而对厂商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24; 经济时间序 列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 ECMs)、双 线性模型, Threshold 自回归模型和混沌模型等都在产业经济 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且随着历史纵向数据资料的积累和 越来越容易获得, 这
35、些模型和分析方法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会 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更广泛的应用。 六 、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的学 科体系是 20世纪 50 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 那时产业的概念 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 相应地学科专业也设立了 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门类, 没有明确的 “ 产业经济学”名称。 直到改革前, 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 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但由于在经济建 设中我们仍然遇到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问题需加以解决, 因 此, 经济学界还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在苏联 范式下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 如对
36、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 工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的研究, 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 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进入 60 年代以后, 一些 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工业托拉斯的优点( 李 必强, 1968), 但由于这些研究仍然是在传统范式下进行的, 其研究的出发点只是如何通过计划来引导企业之间的分工 协作, 因而这些研究均未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 马歇尔冲突”有理论上的分析。 1978年以后,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 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 在整个 80年代, 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 89 范式看,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双重性: 一方面传统的范式和 在传统范式影响下进行讨
37、论的问题仍然得以继续; 另一方 面, 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展开, 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对我国产业组织的有关问题进行 研究, 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 1990 年我国对学 科专业门类做了调整, 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 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 在学科 设置上初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最早介绍到我国的产业组织著作是美国学者 WG谢佩 德( W. G.Shepherd) 的市场势利与经济福利导论( 易家祥 译), 该译著于 1980 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更谈 不上深入研究了, 1985 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治编 著
38、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出版, 这是国内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 为名的著作 , 在国内影响较大, 其后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 教材的基本框架大多与其相近, 尽管这本著作没有附参考文 献, 但从书中所引的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来看其受日本产业 组织理论影响的痕迹很重, 与西方不同, 它的研究范围较宽 泛, 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 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主流经 济学的要求。 同年, 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 学院联合举办经济管理讲习班, 编印了产业组织经济学 , 比较系统地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介绍。 1988 年, 日本 学者植草益的产业组织论(
39、 卢东斌译) 25出版, 这是国内第 一本系统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 虽然篇幅不大, 只 有不到 10万字, 但结构框架比较完整。 随后, 国内又陆续翻 译出版了几本西方学者研究产业组织的著作, 如 KW克拉 克森和 RL米勒的产业组织: 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上 海三联书店, 1989) 26、丹尼斯卡尔顿和杰佛里佩罗夫著的 现代产业组织(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7、J施蒂格勒的产 业组织与政府管制(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上述著作的翻译 出版, 对我国产业组织范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28 进入 90年代以后, 也即进入一个新范式下产业组织理 论研究的繁荣阶段,
40、经过改革开放 10 余年的引进、吸收, 新 的研究范式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导范式, 市场化取向的 改革, 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一些产业组织 现象和问题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为产 业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国内一部分学者也开始对我 国产业组织问题展开研究。 因此, 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活 跃, 出现了一批分析比较规范的研究成果, 如陈小洪、金忠义 主编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 北 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1990), 是国内学者编著的针对国内读者 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和国外产业组织状况的专 著; 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 中国产业组织的
41、初 步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和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 中国产业组织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3) , 这两 本书同时荣获了第六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1994)。 夏大慰的 产业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 是国内第一部系统 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方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教材。 将体制因素包括在产业组织的研究框架内 , 试图建立一个包 含体制因素在内的新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 一大特色与创新, 金碚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 在其编著 的产业组织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中, 全面考察了我 国的产权制度、产业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流通体制、金
42、 融体制、外贸体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使产业组织学的分析 范式更加完善。 总之, 这一时期的研究趋于多样化: 在研究 的理论框架上, 既有在西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分析 框架内展开的分析论著, 也有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 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的成果; 在研究方法上, 规范性的分析 在减少, 实证和案例分析的论著增多; 在分析的广度上, 既有 综合性分析, 又有行业分析和专题性研究, 可以看出我国对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引进、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从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 弱, 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许多不足, 研究过于重视 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
43、业组织中去, 内容过于庞杂, 把许 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 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都纳入研 究视野, 学科范围不够清晰, 偏于“宏观”, 所以应对产业经济 学的学科体系进行反思、清理与重新设计构建, 使其逻辑结 构合理, 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市场结构理论的研究方面, 翻 译、评介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论著还比较少, 难以反映出市 场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 另一方面, 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 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 无法 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在企 业行为研究方面, 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
44、 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 在现有体制下, 产权制度的 确是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因素, 但是, 产权制度毕竟不是决 定企业行为的唯一或全部因素, 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 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 得出的优化企业行为的对策, 将 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研究方法上, 缺乏实证研究, 对市场 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 究, 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 在国内由于博弈分 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具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 目前尚 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 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分析 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 但却是 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
45、究方法, 对于一门最适用计量研 究的微观性、应用性经济学科来说, 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 的忽视, 很难取得具有说服力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而数量 分析又是建立在大量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基础之上 的, 因此, 应从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入手。 注释: 参阅: Tirole, J. , 1988 .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am - bridge, MA: MIT Press, pp. 1 10; 法 J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 , 中文 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Sen, A. , 1996, Introduction t
46、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st ed. Delhi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想进一步对此了解的读者可参阅马广奇: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 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 载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10) 。 所谓 SCP 是 Structure( 市场结构) -Conduct( 市场行为) -Perfor - mance( 市场绩效) 的简称, 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 因果关系, 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 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 绩效, 所以,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 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47、 Bain, J. S, 1959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Harvard Univer - sity Press. Bain, J. S, 1956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New York: Har - 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转第 115页) 90 强化速度和二元强度, 因此, 衡量金融发展是否具有良性作 用的标准应该依据金融发展是否是在不降低甚至是提高农 业劳动生产率( 注意不是比较劳动生产率) 的前提下强化二 元经济的二元性, 是否是在不断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 下缓解
48、二元经济的二元性的。 如果是则金融发展显然具有 良性作用。 而在二元经济转换的第二阶段 , 金融发展政策是 否具有良性作用则可以通过检验金融发展能否加速二元对 比系数的提高来衡量, 如果是则金融发展政策具有良性作 用。衡量金融发展对于二元经济转换的综合影响是否具有 良性, 主要应该看相对于其他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本 国的金融发展是否更快的促进了二元经济转换即缩短了二 元经济转换两阶段的时间总和。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许多金融发展理论家的观点, 但他们主要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进行理论阐述 和证明, 这显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 别。 金融发展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
49、意味着金融发展在促进 经济增长的同时, 必须促进二元经济的良性转换, 如果金融 发展没有产生这一结果, 那么金融发展动员资本的结果顶多 是中性的, 更多地会造成资源浪费, 导致通货膨胀和债台高 筑, 而又没有产生出偿还债务的手段 , 结果是造成恐慌、危机 和经济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发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促 进了经济增长, 但由于造成了二元经济的不断强化而产生不 出缓解的手段, 到一定程度,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 破坏。因此 , 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不仅要提高 经济增长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良性转 换, 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注释: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之一是经济处于被分割状 态,参见麦金农: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 中文版, 7 页, 上海, 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二元对比系数这一测度二元经济转换状况的指标是陈宗胜在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版) 中创建并使用的。 以上对于二元经济测度指标的论述可参见陈宗胜: 经济发 展中的收入分配 , 324 326, 328、326 页,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94。 参考文献: 1. 麦金农: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 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