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企业规模_市场力量与创新_一个文献综述.pdf
《A:企业规模_市场力量与创新_一个文献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企业规模_市场力量与创新_一个文献综述.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与创新: 一个文献综述 * 内容提要: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 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 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熊彼特假说的主要理论和实证 文献。在实证文献综述中, 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维度, 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和逻辑 关系, 阐述了每篇文献的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及主要结论。本文还简介了国内 外学者对中国创新决定因素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熊彼特假说 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 创新 * 吴延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邮政编码: 100836, 电子信箱: wyb1229 163. com。本文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
2、文 5R 按照每 篇文献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将这些众多文献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和梳理; 更重要的是, 在有限的篇幅内特别强调了文献的研究思 路与研究方法, 这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创新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自熊彼特(Schumpeter) 提出创新理论以来, 市场结 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 题。关于熊彼特假说的实证检验在产业组织理论领域 中似乎拥有最多数量的文献(Cohen and Levin, 1989) 。 这些大量文献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 90 年代以后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然而, 国内学者对国 外创新问题研究缺乏充分关注, 对中国创新问题
3、更缺 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综述了半个多世 纪以来关于熊彼特假说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 不仅 可以使国内学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脉络, 也 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本土创新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阐述了熊彼特创新理 论及其理论发展。第二部分从创新投入的角度综述了 熊彼特假说的实证研究文献。第三部分从创新产出的 角度综述了熊彼特假说的实证研究文献。第四部分简 介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创新决定因素问题的研究。第 五部分为总结。 一、熊彼特假说及其理论发展 (一) 熊彼特假说 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受到 20 世纪上半 叶美国工业发展的启发, 熊彼特写成了5资本主
4、义、 社 会主义和民主6(1942) 一书。在这本书中, 熊彼特强调 了创新活动的制度化、 产业研发试验室对技术创新的 促进以及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熊彼特认为, 只有大企业才可负担得起研发项目费用、 较大而且多 元化的企业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研发创新来消化失败、 创新成果的收获也需要企业具有某种市场控制能力。 Galbraith( 1952, 1956) 、 Kaplan(1954) 进一步强调了企业 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认为大企业是引致技术变化 的最完整的工具, 是技术创新的最有效的发明者和传 播者。 熊彼特关于企业规模和市场力量促进创新的理论 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巨大挑战。新古典经济学
5、将自由 竞争市场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市场结构, 并 通过静态分析证明完全竞争是一种福利最大化的制 度。熊彼特批评了主流经济学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包 含着的变化, 认为资源配置机制的效果应该以动态时 间而不应以某时刻来衡量, 要获得长期的福利最大化 可能必须牺牲短期的效率。熊彼特还指出, 企业拥有 市场力量并没有消除竞争, 而是出现了新的竞争方式。 企业虽然通过创新在竞争中获得了有利地位, 但其他 企业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取代现有企业的地位, 这种创 造性破坏过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25 2007年第 5 期 熊彼特具有启迪性且具有争议性的重要研究激发 了人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兴趣。借助创新
6、的竞争这个 概念引出了与熊彼特密切相关的两个假说: (1) 大企业 比小企业承担着更大比例的创新份额; ( 2) 市场力量与 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熊彼特假说提出后, 探 究市场结构与创新激励之间关系的努力从未间断, 涌 现出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二) 阿罗模型 有关不同市场结构下创新激励的第一个正规模型 是由阿罗( Arrow, 1962) 建立的。阿罗在竞争和垄断两 种假设环境下对采用一项新工艺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进 行了比较。可以用图 1来分析阿罗模型。设产业需求 曲线为 DD, 采纳创新前的平均成本曲线为常量 CC。 如果市场结构为垄断的, 那么垄断企业将会采用边际 收益等于边
7、际成本时的价格( 即 CC 和 MR 的交点), 此 时垄断价格为 Pm, 垄断产量为 Qm, 利润为Pa。如果市 场结构为竞争的, 则价格为 Pc, 产量为 Qc, 利润为零。 现在假设产业外的一位创新者发明了一项节约成 本的创新, 可以使成本下降至 CcC c。首先分析采纳创 新的产业是竞争市场时的创新激励问题。假设创新者 向竞争性产业的创新采纳者收取特许使用费, 并假定 每单位产品的费率为 r, 则采纳创新后的竞争性价格变 为 P c= Cc+ r(这一价格必须低于 Pc 才会使得企业采纳 这一创新) 。创新者收取特许使用费的目的是使创新 收益( 即图中的阴影面积 Pb)最大化。当边际收
8、益MR 等于 C cC c时, 可以使得创新收益最大化, 这时最优特许 费率为 r*。因此, 在竞争条件下, 只要研发成本小于 Pb, 就会有企业家愿意对创新进行投资。 图 1 竞争和垄断市场下的创新激励 下面考虑采纳创新的产业是垄断市场时的创新激 励问题。此时, 创新者可以来自产业外, 也可以是垄断 企业本身, 不论哪种情况都不影响结论。假设为前一 种情况。创新者会向垄断企业收取一次总付的特许使 用费而不是收取单位使用费, 因为后者会使垄断企业 限制产量。创新者可以收取的最大额度为垄断企业在 采纳创新前后利润的增加值。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采纳创新后的垄断企业将把价格定在边际收益 MR 等
9、于边际成本 CcC c的水平上, 垄断利润为Pb。所以, 垄断 企业采纳创新后利润增加了 Pb- Pa。这样, 即使假设 创新者可以从垄断企业那里获取全部利润增加值, 其 数额仍然小于从竞争性产业中所获得的特许使用费 Pb。因此, 阿罗得出结论, 竞争条件下的创新激励大于 垄断条件下的创新激励。 阿罗结论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者能够从竞争产业中 得到低成本曲线所带来的全部潜在收益; 而在垄断产 业中, 由于采纳创新前存在垄断利润, 低成本带来的收 益不再全部归创新者所有。Davies 指出, / 这一结论可 能会被看作一种模糊的断言, 即正是由于可以首先赚 到非正常利润, 垄断企业才相对缺乏创新动力
10、0( 1989, p. 198) 。Tirole(1988) 认为, 垄断者在采纳创新时是/ 自 我替代0的, 总是容易/ 吃老本0; 而竞争性企业通过创 新变成垄断者。 ( 三)德姆赛茨模型 德姆赛茨(Demsetz, 1969) 认为, 阿罗是在不平等的 基础上比较垄断和竞争的。德姆赛茨指出, 两个额外 的问题会影响阿罗的分析: (1)假定创新者具有垄断势 力, 这使得它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对特许使用费 实行差别定价; (2) 阿罗忽视了两种市场在产量上的差 异: 虽然阿罗假定两个市场具有完全相同的需求和成 本条件, 但在垄断条件下的产出仍然会低于竞争条件 下的产出。德姆赛茨认为分析时应
11、该考虑到这样的事 实: 由于相对于竞争企业而言, 垄断者的产量较少, 因 而其对所有生产要素( 包括创新) 的使用都会少一些。 垄断对产出的限制影响可以通过使两个/ 假定产业0创 新前产量相等的办法来消除。根据图 1, 德姆赛茨建议 将 MR 作为竞争性产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这样在采 纳创新前, 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产量就是相等的。 假定特许使用费不发生变化, 在竞争环境下创新者可 以获得的特许使用费为 P cFGC c的面积, 在垄断环境下 创新者可获得的创新收益为 Pb- Pa。因此, 如果 Pb- Pa大于 P cFGCc, 创新者将从垄断企业那里获得更多的 126 吴延兵: 企业规模
12、、 市场力量与创新: 一个文献综述 回报, 那么垄断条件下的创新激励将大于竞争条件下 的创新激励。 阿罗和德姆赛茨得出的相悖结论, 引发了对市场 结构和创新激励之间关系的争论。Kamien and Schwartz ( 1970) 采用德姆赛茨模型以相同的初始产出水平对不 同产业进行了比较, 比较包括不同的产业结构( 垄断与 竞争)和不同的产业需求弹性。他们证明, 不论产业结 构如何, 产业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 创新激励也就越 大。通过对竞争产业和垄断产业进行比较, 他们还发 现, 如果产业的需求曲线弹性相同, 那么垄断者创新的 激励会更大。Kamien and Schwartz 还评价了德姆
13、赛茨模 型在政策方面的不当。Clarke(1985) 也认为, 对于有关 产业的垄断和分散化政策而言, 阿罗使用的比较标准 好像更为恰当。Ng(1971) 指出, 当两个产业的创新前 产出和创新后产出都相等时, 阿罗的主要结论仍然有 效。 (四) 市场结构与创新理论的深入发展 阿罗模型和德姆赛茨模型中包含着一些重要的隐 含假设。它们忽略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竞争, 在分析 中没有包含研发成本, 也忽视了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 (Needham, 1975) 。在模型中包括进竞争、 不确定性、 研 发成本等要素后, 研究者使用决策论模型和博弈论模 型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1 创新的决策论模型 这一类模
14、型都涉及创新项目开始后不同因素对企 业创新速度选择的影响(即创新时机) 。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企业将创新和模仿的报酬效应、 研发成本函数、 竞 争激烈程度视为既定的外生变量。在决定最优研发进 度和创新的推出日期时, 企业会在因推迟创新所节约 的成本与由于推迟而丧失的潜在获利的机会成本之间 寻求平衡。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考察模型中的某些确 定参数(例如, 以竞争的激烈程度作为市场结构的衡量 指标)对研发速度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也可以将其与 社会最优的结果进行比较。Barzel( 1968) 首先探讨了这 种方法, 但这一领域的发展主 要归功于 Kamien and Schwartz( 197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制度经济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