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pdf
《2022年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来源:宣讲家|作者:雷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上传时间:2012-02-03 22:59 我要评论(0)字号:小大(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摘要:如今,互联网这一高科技工具已被中小学生广泛使用。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雷雳老师以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及一些偏差行为作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查数据介绍现中国青少年网民的大体状况,包括青少年网民比例。其次阐释了网络道
2、德就是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考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包括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再次介绍了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接着谈到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主要指消极行为、反常行为,是对规范行为、对规范状态的偏离,是适应不良的表现。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最后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雷老师给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今天主要谈一谈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和偏差行为。大家都在使用互联网,能感受到网络中存在很多善意行为,对网络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小到主动调节论坛气氛、提供信息帮助,大到打击违法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等。
3、但网络中也有很多偏差行为,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络攻击、欺骗、犯罪、垃圾邮件、虚假信息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极大困扰。根据 2010 年 7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年龄在10 岁到 19 岁的青少年网民有一亿多,占网民总数的33%。中国青少年网民群体庞大,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又尚未确立的时期,思想极易受到其它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另外,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本身精力旺盛,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的行为会怎样?道德表现又有什么特点?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研究,现在
4、将一些研究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6 页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就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讲,通常会把道德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向或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就是指我们认为应不应该有规范行为的一些准则,我们是不是觉得道德准则是有意义的。道德情感是指我们看了一些符合道德规范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之后,自己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说,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觉得很高兴、很欣慰,看了一些违反道德、破坏道德的行为,
5、我们觉得生气,甚至假设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可能会觉得很郁闷。道德意向是指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一些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行为的内心倾向。我们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因此网络道德应该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我们也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三个维度来看。我们编制了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来考察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问卷有 30 道题目,采用 6 点制评分。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设计很多题目,比如你觉得在网上应该有道德准则吗?评分规则是:符合自己的情况就是 6 分,完全不符合就是1 分。评估之后我们发现
6、,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的平均分较高,在“有点符合”到“基本符合”的范围。道德认知的平均分是4.82 分,说明青少年大体上认可网络社会应该讲道德。道德情感平均分是4.95 分,说明青少年大体上接受道德行为,看到符合道德的行为觉得是一种正面的情感体验,看了违反或者破坏道德的网络行为是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向平均分是 5.20 分,说明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上做一些有利于维护网络道德,有利于促进网络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总体上的结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是积极的,倾向于认为网络环境中应该有良好的道德规则,对于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情感反应更积极,更愿意做出符合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我们
7、分别考察了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从统计结果图上发现,每一个年级的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数虽然有点参差不齐,但从统计检验的角度来看,这个差异可以忽略。换句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并没有差异,他的网络道德并不会因为年级的升高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再从性别的角度来看,虽然统计图上看到男女生的平均数稍有差异,但是从统计上来讲也是可以忽略的。结论就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并不会因为男生或者女生就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网络道德是一致的。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是内在的,一般看不出来有什么表现。真正的表现是在行为上,亲社会行为和
8、利他行为是很典型的道德外显的表现。亲社会行为,简单讲就是对社会的发展、维系社会的稳定等有好处的行为。具体就是,倾向于帮助他人或者使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得益,行为者并不期望得到外在的奖励,而且行为者在做这种行为过程当中,会付出一些代价、自我牺牲或者冒险,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或者其他方面。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6 页 -利他行为,就是为了促进他人幸福,去帮助和分享的行为,作出利他行为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互联网中所发现的亲社会行为。网络利他行为指在网络环境中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并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刚才我们
9、提到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是一个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网络道德体现在网络利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体,出于助人的目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自愿而非强迫等特点。怎么看网上对一些不良人的人肉搜索?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人肉搜索太过分了不好。但是进行人肉搜索的人在时间、空间上都跟当事人没有关联,但是他们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最后让被搜索的人得到相应惩罚,这就是一个网络亲社会行为,一个道德行为。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是指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受益且自身会有一定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这里所指的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
10、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要说他们得到什么,就是内心因做好事所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感等内在奖励。从网络社会来看,亲社会行为有几方面的表现。一是无偿提供信息咨询。比如网上有一些所谓的“菜鸟”,对很多软件不太熟,或者硬件出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可能就会在网上提出问题,很容易就会搜到无数答案,因为早就有很多人无偿地将一些问题的咨询答案贴在网上了。二是免费资源共享。这就是网民自发上传一些软件,考试复习资料、考题等资源到网上。三是免费进行技术或方法的指导。四是提供精神安慰或道义支持。就像刚才讲到的人肉搜索就是道义上的支持,可能有些人说不
11、上这个人到底是谁,但是他给他人提供条件去支持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五是提供虚拟资源援助。六是宣传与发动社会救助。如有白血病患者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需要捐助,或者贫困地区的一些学生需要捐助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做。七是提供网络管理义务服务等。比如论坛的版主实际利益并没有太多,但是这些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我们看到,网络社会中的亲社会行为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非物质性等新特点。我们编制了一个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用以测试几类亲社会行为倾向,包括公开型、匿名型、利他型、依从型、情绪型和紧急型等六类亲社会行为。这个量表是一个5 点量表,列出各种各样的亲社会
12、行为表现,并提出“我有过这样一种表现吗?”的问题,让研究对象去回答,按“从来没有这样”得 1 分到“总是这样”得 5 分的评分方法,共26 个项目。公开型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公众场合或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别人知道是你提供帮助或提供资源的。匿名型亲社会行为,是在受助者不知道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个体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就是受到帮助的人并不知道帮助者是谁或者提供帮助的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信息。利他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出于减轻他人痛苦的动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依从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他人请求下做出亲社会行为。比如,咱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乞丐,说肚子饿了或钱包被偷了回不了家了,要求你给一些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青少年网络道德表现及网络偏差行为 2022 年青 少年 网络 道德 表现 偏差 行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