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现有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现有基础.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现有基础1.1 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根据某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体现“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基本理念,推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1.2教学实验实训条件(1)校内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我校现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的,适应于整个机电类专业群的实验实训室初具规模,
2、机电专业现有电气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机械测量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金相实验室、金工实训车间、电工电子实训室、单片机实验实训室、电气智能综合实验系统、力学实验室、液压与液力等实验实训室。目前可开设的实训项目有:金工实习、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电子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实训、交直流调速实训、数控实训、单片机实训、PLC实训、液压与液力实训、机械测绘实训,基本满足了机电专业学生目前实验实训的需要。(2)校外实训教学条件先后与福州大学机电工程实训中心、东南汽车有限公司、厦门港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泉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星网锐捷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合作协议,能够顺利地安排
3、学生校外实训, 使学生既能得到高科技生产所需技能的训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化工业的气息,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了道路。1.3师资队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6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外聘教师6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2人,硕士4人,双师型教师4人。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傅高升教授,于2005年9月从福州大学调入我校,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材料加工技术的研究,在工程材料成型、材料加工技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已主持完成或参加完成10余项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省经贸委项目和多项企业委托开发的产学研项目等,鉴定成果5项,获省科技进步
4、二等奖、省发明金奖和银奖各1项。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另外,副教授杨平、高级工程师李斌等,也在本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本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1.4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结合,将训练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合。强调理论、实验、实训、模拟仿真实习和企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1.5人才培养主要成绩近几年,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注重市场调研,贴近市场办学,加大重点专业建设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建立的实验
5、实训室基本满足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并且能够满足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的需求,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0%以上。实验实训平台已辐射到专业群内的其它专业,一些基础实验实训室已成为全校实验实训共享平台。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成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学生达443人。几年来,学校不断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学生就业安置和跟踪调查了解到,我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他们凭着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企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较快地被企业重用。有的担任一线技术工种的操作工人,有的担任生产线班组长,还有少部分已经进入企业的管理层。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机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校机电类专业群已初步形成,专业格局合理,较好地覆盖了我省制造业机电人才的需求分布,特别是较好地的满足交通行业的制造业的特点,为某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输送了高级技术人才。随着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必将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功能,为经济发展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全省相关专业的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将发挥更大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