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docx
《长亭送别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亭送别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和本剧剧情。 2、赏析艺术手法,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赏析人物形象。 二、导语:江淹在别赋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实甫的名篇西厢记中的片段长亭送别。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杂剧、作者、剧情和结构 杂剧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
2、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西厢记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课文中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即舞台提示。曲牌后的大字
3、是唱词。正宫是宫调,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一折里仅为一人唱,即文中的唱词都是由旦角莺莺所唱。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三大类。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净类又可分为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
4、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把酒科”“张生吁科”。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
5、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子母每,“每”,“们”。 作者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
6、、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剧情选自于西厢记。剧本描写唐代礼部尚书之子书生张珙父母亡故后,家庭败落,虽有满腹诗书才学,却还没有做官。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于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
7、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张生与莺莺相爱后,恰逢乱军首领孙飞虎兵围古寺,强索
8、莺莺为妻。莺莺之母崔夫人许诺:“无论何人,退得贼兵,情愿倒赔妆嫁,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珙挺身而出,修书招来白马将军杜确,杀退孙飞虎,不料崔夫人变卦,竟让张珙与莺莺兄妹相称。二人不甘忍受礼教束缚,在丫鬟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崔夫人在生米已成熟饭的情况下,不得已虽然同意婚事,但提出张生只有到京城考取状元后,才能完婚。本文的故事就是一家人为张生赴京赶考的送别。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这出戏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
9、,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罢了罢了!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把握好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要把握好作者是
10、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结构按照情节、场面,可以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赴亭送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以上为第一段,写赴长亭途中。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内心压抑的苦痛和难以离舍的情怀。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以上为第二段。写长亭别宴。集中表现莺莺的依恋、悲伤。以及张生的离愁煎熬。 【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一煞】以上为第三段。写长亭送别。再
11、次表达莺莺的不尽悲戚和深沉忧虑。 教学内容第二部分:本文表情达意上的艺术手法。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那么,这篇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现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的情感的呢? 阅读下面文章的节选内容,在表情达意上,各有各的特色,请你结合相关的艺术手法,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曲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抛砖引玉: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手法,因为分别,一夜间,形体都消瘦了,把那种离愁别恨写得很传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看出,无论是抒情,还是
12、达意,都具体可感,语言上凝练生动。)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萎积的)菊花满地,秋风萧瑟,北来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总是那即将离别的人儿的涟涟泪水吧。 赏析:这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
13、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译文: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
14、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赏析:这部分的写景与前有所不同,这里的景物完完全全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而着意选择特地设置的。“柳丝长玉骢难系”,古代送别多涉柳,取其谐“留”(挽留)之意,张生骑的“玉骢”虽然“迍迍地行”,但莺莺尚嫌马儿走得快,巴望着长长的柳丝能栓系住它。斜阳西沉,分别在即,此时的莺莺心理上经受着离别之苦的煎熬,以至于她看到疏林之间的斜晖时,居然怨恨起自己不能让疏林挂带住它,好让时光停下匆匆的脚步。这里的写景,单单选取了柳丝和疏林斜晖,而将其他景物一概舍弃,是因为这二者最能真真切切地表现人物此时此刻内心的急迫、无奈、愁苦和怨怅,取舍之间,可以看出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送别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长亭 送别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人教版高二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