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20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
2、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4、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2.望岳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
5、: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
6、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7、?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 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 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
8、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
9、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
10、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
11、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缘:因为。遮:遮挡,遮住。 4、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古代 诗歌 优秀 优质 公开 获奖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