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突围方略:文言文虚词篇【知识导学】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乎、何、故、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等等。文言虚词的数量虽然远不及实词多,但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变化之大,都远远胜过实词。可见,掌握虚词意义及用法十分重要。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中借用过来,或由实词虚化出来的,因此,许多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在学习时,必须注意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别某个词在句中是实词还是虚词。可以说分清虚词实词是学好文言虚词的第一步
2、。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中的“顾”,当“探望、拜访”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是虚词。二、辨明用法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夫”,在句首,是发语词。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中的“夫”,在句末,是助词。又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而”,是连接动词和宾语的;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而”,却是表示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如“以三保勇而多艺”(冯婉贞)中
3、的“而”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连接前后部分的连词。又如“子何恃而往”(为学)中的“何”,与“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中的“胡”字意义相同。因此,对待虚词需要我们随时留心,多加辨析,既注意同一个虚词的不同作用,又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三、通晓古今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1.有的沿用下来。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且”,今作“而且”“况且”讲。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中的“然后”,今天仍然作“然后”讲。2.有的消失了。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
4、,作发语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中的“者”,起停顿作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种用法。3.有的意义或用法发生了变化。如“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退一步说;现在则与“但是”“可是”相照应,表示语意的转折。又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起提出结果以究其原因的作用,而现在则用于“因为所以”的句式,只起表明结果的作用。4.有的改用别的词代替。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改成“什么”;“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中的“乎”改成了“呢”;“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战)中的“兮”改成“啊”;“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岳阳楼记)中的“噫”改成了“唉”等等。5.有的虚词从义演上转成别的词。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中的“顾”,当“却”讲,现在就用“却”了。又如“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中的“曾”,当“竞”讲,现在就用“竞”了。四、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值得注意:兼词,它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相当于“之于”的含义。又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的“焉”相当于“于之”的含义。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双音词,其古今意义不同。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中的“以为”的含义是“以此作为”,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表示
6、主观认为的一个动词。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与妻书)中的“以及”的含义是“由此推及到”,是两个单音词,现在是一个连词,相当于“和”的意思。文言文中有虚词连用的情况,这连用的词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个。用在句首的,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这是三个叹词连用。用在句尾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三个语气词连用。五、体会语气对于文言虚词,如果我们能多读书,归纳出它的用法,并借助工具书,从上述几方面作些分析,就能基本上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能体会到它所表达的语气。体会虚词与句子语气的关系,有以下两点:1.体会虚词本身所表示的语气。如“庶竭驽钝”(出师表)中的“庶”,
7、表示希冀的语气。“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中的“何”,表示反诘的语气。“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中的“也”,表示判断的语气,等等。可见,关于这一点是比较容易掌握的。2.注意全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其中的“乃(竟然)”字用在句中表示惊叹,作者强烈地反映出了一种“桃花源”般的仙境;而“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战),项羽说这句话败局已定,他不甘心失败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也”的语气应是愤郁而悲凉。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表达的是十分赞赏、肯定的思想感情,“者也”连用的语调应该是十分的肯定;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表
8、达的是盼人警醒的心情,“哉”的语调应该是高扬的。由此可见,同一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可以不同,这种差别只有根据语言环境去细心揣摩,才体会得出。体会虚词在语气上的作用,往往对文句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阅读演练一】石油沈括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
9、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选自梦溪笔谈)注鄜、延:宋代鄜、延路下属的延安府、鄜州、坊州保安军、绥德军、银州。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沈括任鄜延路经略使。齐、鲁:今山东地区。探究练习1.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水际 水际:水边B.颇似淳漆 淳漆:清漆C.松山大半皆童矣 童:儿童D.旋卓穹庐学塞人 旋:很快、不久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试扫其煤以为墨。( )遂大为之。( )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 )自余始为之。( )3.请你补出下列句子所省略的成分。乃采入缶中。
10、试扫其煤以为墨。颇似淳漆。4.填空。古代对石油的称谓不一,如文中的_,还有_、_、_等,然而,“石油”最早是_(谁)赋予的名称。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物后必大行于世。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阅读演练二】董遇谈“三余”勤读陈寿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三国志董遇传)注人有从学者: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遇:指董遇,东汉人。而:却。见:同“现”,显露出来。苦渴:苦于。时:此指一年四季。探究练习1.下列句子与“人有从学者”句式
11、不同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村中少年好事者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环村居者皆猎户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见”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才美不外见C.我见相如必辱之D.冀君实或见恕也3.下列句子与“冬者岁之余”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亚父者,范增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刘备,天下枭雄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与“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B.残贼公行,莫之或止C.云霞明灭或或睹D.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5.以下几种说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古代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阴雨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岁之余”是最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放在“三余”首位。“夜者日之余”时间段相对较“岁之余”短,但积累起来也不少,所以排在“三余”第二位。“时之余”由于时间并不固定,所以排在“三余”最后。A. B. C. D.参考答案阅读演练一:1.C(童:没有草木的山。) 2.做制造是利用3.乃采(之)入缶中试扫其煤以(之)为墨(石油)颇似淳漆4.脂水;石漆、石脂水、猛火油;沈括5.这种墨(石油)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制造这种石墨的人,大概还不知道石炭烟的好处。阅读演练二:1.D 2.B 3.C 4.D 5.D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