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 .pdf
《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 .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空间转移?范剑勇 内容提要 目前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尽管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正在增强,但其地区产业同构化现象仍相当严重。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认为一体化必然带来地区结构差异性增强。作者以长三角为案例,通过一系列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计算证实了这一理论预期。同时,本文发现浙江与上海参与长三角内部地区分工的程度明显高于江苏。在产业转移方面,本文还发现短短四年内该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激烈的空间调整,上海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极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该区域内的总制造业份额,浙江正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
2、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吸收和释放相平衡而基本保持其制造业份额不变。关键词:一体化 地区专业化 行业集中度 一、引言以全球与地区一体化为内容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不仅带来了商品的低成本跨地区流动,而且也使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信息流动、知识扩散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容易。这样一种商品、要素的易流动性,对制成品生产选址和已有制造业基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是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研究地区一体化对其地区内产业布局的影响。1在相关的国际经验研究中,Midelfart-Knarvik et al.(2000)、Amiti(1998)、Brulhart(2001)等学者以欧盟统一前
3、后的二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段内,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盟各国的地区专业化趋势是略有提高,而产业集中率是稍微下降。Kim(1995,1998)、Meyer(1983)发现在美国地区经济发展史上,在一体化水平的前期阶段,即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以铁路、运河为内容的交通运输建设的展开,美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大西洋沿海中部和以五大湖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此时地区专业化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随着一体化的更进一步推进,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制造业迅速向东部地区、南部地区扩散开来,产业集中率急速下降。这些事实无不揭示了这样一个经验规则,即一体化水平从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挺进时,产业的地区集中率是上升
4、的;而一体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挺进时,产业的地区集中率是下降的,即新经济地理学所谓的著名倒“U”字型曲线。因此,本文试图应用这一经验规则来验证在一体化不断增强的长三角地区是否成立。在有关中国地区间的一体化研究中,我们不能不提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以Young(2000)为代表的应用生产法研究得出中国各地区有走向非一体化倾向,他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巩固既得利益,违背资源配置的规律,人为地扭曲了地方经济;而原有的扭曲又造成了进一步的扭曲,最终改革非但没有促进国内市场的整合,反而加剧了区域市场的分割。另一种以Naughton(1999)为代表的认为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一体化水平是提高的,因为地区
5、间的贸易流量是不断增长、而且制造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贸易流量占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各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各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是正常的。范剑勇(2004)发现改革以来各省之间的专业化趋势明显增强、产业集中率上升,这一新的证据直接支持了Naughton(1999)的观点。?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批准号03BJY009)、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对产业布局整合的影响研究)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长江三角洲交通运输一体化对产业布局整合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为2003106)的阶段性成果。1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同时更由于江苏省、浙江省的大部分制造业位
6、于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的环杭州湾地带,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涵盖浙江、江苏与上海市的概念范围,特此说明。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16 页 -2在上述背景下,我们认为有必要选择若干区域验证一体化对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影响。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内部三省市的一体化水平提高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它对各地区的生产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同时,促使本文展开研究的还有,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长三角内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雷同,这显然与本文分析框架不符。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第三部分给出一个一体化对产业布局影响的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是长
7、三角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和行业集中率变化趋势;第五部分是从行业角度分析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产业分布变化;第六部分则从产业转移来分析一体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第七部分是结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行业均是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982002年,所有数据均是来自1999、2001、2003 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各行业的相应工业总产值。二、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实现形式早在上世纪50 年代,世界大都市圈理论创始者戈特曼已将中国的沪宁杭地区列为世界第三大城市带。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 年,国务院曾设立过相应的上海经济区,但随着1989年国务院上海经济区办公室的撤消而无果而
8、终。而正是这一辖江浙沪三省市的长三角地区,以全国 2.2%的国土面积、10.4%的人口,2003 年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密集和发达的地区。长三角一体化是通过构筑现代城市群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趋势,通过实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起飞,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国政府的现阶段战略意图。长三角一体化具有三个层次的实现形式,如包括企业制度、执法环境、社会价值观、政府管理模式等内容的社会经济制度一体化,也有硬件设施的一体化,如网络化、无障碍的交通设施等,还有处于两者中间的有效竞争、高度流动、各具产业特色的竞争和合
9、作层面。目前长三角一体化还处于硬件基础设施、竞争合作的两个层面上。本处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例说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地5.6 倍,目前拥有高速公路3681 公里,公路运输承担着三角洲区域对内和对外沟通的绝大部分客货运输任务。2003 年长三角公路完成货运量占综合运输的比重是65.5%,公路完成客运量占运输比重则高达93.6%。目前,长三角各市正在大力发展省际快速交通网,实行交通一体化,共建“三小时都市圈”。上海、无锡、杭州三市已率先实现了公交“一卡通”。同时,随着江苏在2010 年前建设10 座跨江通道、浙江杭州湾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的成功建设,杭甬、杭沪、杭宁
10、、沪宁间的高速公路的扩建、再建。规划总投资1000 亿元的洋山深水港将建成50 个深水泊位、一个人工半岛,这一项目的建设成功将彻底改变长三角内的交通格局。浙江省内嵊泗县、岱山县到洋山仅需半小时,随着舟山连岛工程的建成,杭州湾地区的空间格局将由慈溪至乍浦跨海大桥通车后的A 字形,转变为一个闭合型的网络格局,如考虑到沪、杭、宁之间密集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整个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已明显地凸现出来。三、分析框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没有运输成本的前提假设上的,它的结论往往浅显易懂,也为我们分析贸易格局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是,现实经济世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
11、心整理-第 2 页,共 16 页 -3界却常与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预期相反,如现实生活中的产业集聚、地区间的要素价格不均等、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流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等现象。因此,本处偏离这一传统框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理念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前提假设下(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 1999),对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总结。2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程度、产业集聚来说是外生的,它决定于地区间的运输网络建设、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大小,它对产业集聚是通过改变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力量对比而起作用的。本文关注
12、的重点是地区间一体化增强与产业的地区分工协作、集聚之间关系。在有运输成本和垄断竞争假定下,3报酬递增条件决定了在空间上只存在一家厂商生产某一品牌的产品,而运输成本决定了厂商在选址时总是定位于最接近于大市场的空间上某一点进行生产。4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结合起来,厂商总是选择最接近于大市场的空间某一点进行独家生产某一产品,制造业厂商为了节省运输成本总是有内在冲动集聚在靠近大市场的位置进行生产,5这就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空间外部性”(Venables,2001)。在这种情况下,由运输成本引起的产业集聚向心力导致一个具初步制造业优势的地区往往通过累积循环机制使得这一优势逐渐放大和巩固,直到这一优势取得压
13、倒性胜利,这时产业分布就呈现出“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格局。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集中在制造业中心地带,这一地区的产业平均绝对集中率、制造业中心值、地区间的专业化指数(二位数水平)都处于极高的水平。6因此,伴随着运输成本的最初降低,即一体化水平从低级水平向中级水平跨越,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发生,地区差距扩大、极化效应明显。但是,随着地区间的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即地区间的一体化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靠拢,地区的产业集聚将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极化效应弱化、扩散效应开始显现。因为在这一情况下,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拥挤成本、非贸易品价格等离心力往往开始大于向心力,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首先从原先的制
14、造业中心向周边地区转移,而原先制造业中心可能会衰落、或者发展成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心、或者纯粹成为技术创新中心、贸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因此,可以想象此时地区之间实现了一个有效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分工协作,衡量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将进一步提高(在三位数水平上),原先制造业中心地区的平均绝对集中率、制造业中心值将显著降低。如果我们将地区间运输成本进一步无限降低,直到推进到一个极端情况,即地区之间已完全没有运输成本,达到完全一体化的理想状况,而这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此时地区专业化分工是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差异(即要素价格差异)来选择生产,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比赫克歇尔俄林
15、模型揭示的不完全分工要更深入,真正实现了“你有我无、我有你无”的完全专业化分工格局,地区间的专业化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境界下,新经济地理学与比较优势理论真正统一起来了。我们现在作一简单的归纳,假设现在一国存在两个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完全一样的地区,也没有发生国际贸易。存在以下三种情况:2本文中我们直接用地区的产业平均绝对集中率(用v表示)、制造业中心值来衡量产业集聚状况。3新经济地理学假定任何两种制造业商品在地区之间运输一定具有成本(即Samuelson称之为“冰川”,1954),而在地区内部是没有运输成本的。在本文中,运输成本是广义的,既包括有形的交通运输网络、也包括无形的地区间市场分割程
16、度等。总之,它是本文指的“一体化”的反义。4这里隐含着有两种力量的产业集聚机制,分别是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Fujita,Krugman and Venables 1999)。前者一般取决于当地的收入水平,或当地制造业份额,如果制造业份额越高、则当地销售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损失越少,当地名义要素价格越高;价格指数效应的作用机制是,源于本地区的制造业份额越高,当地消费品或中间投入品中越节省运输成本,制造业价格指数越低,真实要素价格就越高。5这里的制造业厂商不仅是具上下游联系的厂商,也可以笼统指制造业厂商。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市场规模效应往往取决于外部需求强度和产品的规模与多样性,因此应该
17、包括所有制造业厂商。但从上下游联系的厂商是更直观的理解。6这些指标的解释见本文第四、五部分。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16 页 -40.5 1 低水平中级水平高水平0 1)、在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即图 1 中的一体化水平很低情况,两地区没有发生贸易往来,生产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况,此时产业平均绝对集中率相等(21vv=),地区间的产业结构没有差异,地区间的专业化指数为0;2)、当运输成本下降,一体化水平从低水平向中级水平转化时,由于历史的偶然因素使得某一地区制造业有初步优势,则这一地区将通过吸收另一地区的要素而使制造业优势逐渐扩大,并通过进一步累积循
18、环,最终出现两地区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产业布局。在图 1 中,地区1 逐渐成为制造业中心(1v逐渐趋向于1),而地区2 的制造业逐步被掏空和边缘化(2v趋向于 0),地区 1 的平均绝对集中率上升,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都上升。3)、当运输成本再一次下降,一体化水平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转化时,制造业中心由于拥挤成本等离心力作用而出现产业的转移,原先是农业外围的地区开始接受转移过来的产业,逐步实现工业化起飞并与原先制造业中心实现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此时,地区的产业集中率下降,地区专业化指数上升。如图1,地区 1 的制造业逐步有选择地转移到地区2,此时地区
19、的专业化取决于地区间的要素价格和资源禀赋状况,地区的制造业平均绝对集中率重新趋于相等(21vv=),即1v下降而2v上升,最后达到相等,但同时实现了地区间的完全专业化分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上升。v1v21vv=21vv=2v图 1 地区一体化水平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倒“U”型关系 综上所述,在加速地区间市场一体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市场规模的差异等因素,在一体化中间阶段,产业集聚和地区差距扩大同时发生,一地区变为农业外围,另一地区变为制造业中心,从而也使得地区专业化水平提高;但如果继续将一体化进程推向高级阶段,此时制造业产业扩散发生、地区趋同。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阶段,我们的理论预期
20、是第三个阶段,即长三角现阶段一体化处于中高级阶段,部分制造业产业已从上海地区转移进入周边省份,此时上海的产业集中率下降,而周边地区的产业集中率上升;但从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看,随着一体化进展,某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首先从原先制造业中心区域转移到周边地区,原制造业中心将保留技术创新中心、金融贸易服务中心或技一体化水平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16 页 -5术密集型产业,此时地区间可能实现了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变异、地区专业化水平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7四、地区产业结构变异与产业集中率变化情况下面我们看长三角内部三省市两位数制造业的地区专
21、业化水平变化,用以下两个公式表示地区产业结构变异:,-=kkikiissK其中=kijkiijkikiEEs(1)-=kkjkiijssK(2)在公式(1)、(2)中,i,j,k 分别为地区i、地区 j、行业 k,kiE为地区 i 行业 k 的工业总产值,Ki为地区i 的专业化指数,kis等于kkikiEE,为各行业在地区i 的专业化系数。公式(1)是地区专业化指数,又称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它测度第i 地区与其余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即某一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系数与其余地区相应行业的专业化系数差的绝对值之和。从公式上看,地区i 相对专业化指数在下述情况是值得注意:地区i的相对专业化指
22、数处于较高水平,既有可能是地区i 的确实现了与别的地区较大差异的专业化生产,即出现“我有你无、我无你有”格局;但也有可能是地区i 全部集聚了所有产业,而别的地区一无所有,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些省份,或者是地区i 一无所有,如西北地区的西藏自治区等,此时东部沿海地区与西藏自治区的专业化指数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体化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长三角内部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是否增强。由于长三角内部各省市不可能出现诸如东部沿海或西藏自治区那样的情况,因此我们关注的是各省市之间产业结构的“我有你无、我无你有”情况。公式(2)是地区间的专业化指数,它直接衡量的是两
23、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范围为 02,数值越大代表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强。利用公式(1)计算了 1998、2000 与 2002 年的长三角内部三省市专业化指数,我们发现,地区专业化指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即各省市日益实现了与兄弟省市不同的产业分工。这一发现,就印证了一体化增强可以提高地区间的分工水平、从而实现各行业在空间上规模优势的理论预期。同时,表1 还明确告诉我们,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的专业化指数排列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2002 年上海、浙江、江苏省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依次为0.512、0.404、0.272。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上海市在2003 年人均 GDP 达到 5500
24、美元以上、制造业占总 GDP 的份额低于50%,此时以制造业占主体的格局慢慢转向以服务业占主体的产业格局,而劳动密集型、一般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行业将向周边地区转移,上海自身只保留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的极少数制造业行业,8凭借这些行业的绝对优势来实现这些行业的独家垄断地位。同时,我们还认为,上海地域狭小、人口规模小、人均收入水平高,它在理论上属于“开放型小国经济”,这种经济体只有与别国实现了有差别的专业化分工,才能实现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享受由此带来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因此,从工业化7地区专业化水平即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变异程度,本文衡量的指标是地区间的专业化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后
25、者又称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8我们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列为港口型工业,因为它需要海洋或大河从外部输入原油。而把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列为都市信息型工业。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16 页 -6所处阶段、一体化所处阶段决定的反集聚力大于集聚力的情况和“开放型小国经济”看,上海制造业总体量的水平不高、并可能处于下降通道,但上海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它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是最高。由此推出的一个结论是,上海制造业的确实现了与江苏、浙江两省不同的产业结构。我们再分析浙江与江苏两省的产业结构差异。总体上说,浙江省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指数的增长速度均高于江苏省,浙江省的专业化指数从199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 2022 年长 三角 一体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