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复习推断题教案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初中化学复习推断题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初中化学复习推断题教案 .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化学复习化学推断题解析教学目标1进一步落实化学基本概念及化学元素知识。2提高审题、分析、表达、判断等解题能力,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解答化学推断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讲解】1现有三种无色气体,已知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请用简单的实验把它们一区别。【讨沦】点燃三种气体,分别罩上干燥烧杯和沾有石灰水的烧杯。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只生成水的是氢气,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一氧化碳,既生成水又生成二氧化碳的是甲烷。【讲解】化学推断题一般有结构推断型、现象推断型、计算辅助推断型和图示或列式转变推断型四类。【讲解】一、结构推断型例 1:有 A、B、C、D四种元素。当A元素的原子失去3
2、 个电子时,B元素的原子得到 2 个电子,它们形成的微粒,电子排布都跟氖原子相同。C元素原子在第三层上的电子数比第二层上的电子数少一个。D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的固体物质。(l)写出这四种元素的符号:A是_,B是_,C是_,D是_。(2)氢气在 C单质中燃烧,发出_色的火焰,生成物的名称是_。上题属于结构推断型。有时题意给出各种实验现象,让我们根据现象和有关变化来推断结论。这类题目我们把它归纳为现象推断题。【讲解】二、现象推断型例 2:白色的粉末A,加入 B后变成蓝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试剂C,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试剂D,得到蓝色沉淀E。再次过滤,滤液是
3、氯化钠溶液。根据以上现象判断:A_,B_,C_,D_,E_。【黑板】评注:化繁为简,教会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回答】(由两个以上学生回答,相互补充。)【讲解】关键是颜色变化,根据白色粉末放入B中变为蓝色溶液,可推知 A是无水硫酸铜,B是水。根据白色沉淀硫酸钡反推,加入的C试剂是可溶性钡盐。从蓝色沉淀E反推,加入试剂的D是可溶性碱。从最后的滤液氯化钠反推,C是氯化钡,D是氢氧化钠。【小结】请答对的学生举手。这些学生积极动脑,思路清晰,能抓住解题关键,运用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反推法),另外熟练掌握物质性质,于是解题既快又准确。【讲解】例3:如图所示,某学生用装置甲
4、(瓶的内壁附有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作为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先在瓶内放入锌粒,然后通过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甲瓶内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装置乙和丙中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澄清石灰水。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氢气,从A导出的气体通过B、C、D、E的次序依次是 _。气体通过乙瓶,是利用浓硫酸的_。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3 页 -根据丙瓶中出现的现象,可证明甲瓶产生的气体中有_。【练习】将答案写在讲解片上。【讲解】学生答案。(抽三、四位学生的答案讲解,答案有同有异。)【讲述】要解决本题,必须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甲瓶中发生哪些反应,(二)甲瓶中产生的气体先净化后干燥
5、还是先干燥后净化、(三)怎样连接装置?(讨论略。)【讲述】首先审题要清楚。甲瓶里的反应物质有三种,发生以下两个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Zn+2HCl ZnCl2+H2。乙瓶内的浓硫酸起干燥作用,丙瓶内的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欲得纯净、干燥的氢气,从导管A导出的气体,先通过乙装置还是丙装置,就是判断先净化后干燥还是先干燥后净化的问题。【回答】一般是先干燥后净化。【设问】假设从 A导管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先通过乙,气体干燥后再通过丙净化。这样最后出来的气体,还含有水份吗?【回答】含水份。【讲解】所以一般来说,要得到纯净干燥的气体,必须先净化后干燥。因此从导管A出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初中化学复习推断题教案 2022 年初 化学 复习 推断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