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3课《寓言三则》教案2(鄂教版七年级下).doc
《语文:第23课《寓言三则》教案2(鄂教版七年级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23课《寓言三则》教案2(鄂教版七年级下).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3 寓言三则一. 三维目标:1. 了解成语与寓言的联系。2. 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寓意。3. 联系生活,获得教益。4.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明确“方、亡、居、吊、将、奉”的意思和由“奚、何遽、知否”构成的相关疑问句。5. 背诵课文。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明确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2. 筛选整合,概括三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古为今用,品味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步骤:(一)文体简介: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以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它篇幅短小,故事也不复杂,但内涵丰富深刻,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可以
2、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常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蕴含着对于人性的精辟分析及隽永的人生哲理。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远古时代就在各民族之间流传。战国时代,由于士阶层的兴起,他们或者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奔走于各国,游说诸侯,都必须致力于言谈的技巧,使之具有说服力,因此,在他们的著作或言谈中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愚公移山等。现在流传的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
3、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思想深刻。(二)自读课文,运用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髀b 何遽j 跛b 稷j 戮l 塞si北面:面向北方奚:为何用:费用,钱财。亡:逃跑。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怎么就。摧:折、崩坏、毁灭。汝曹:你们。曹,辈。俄而:不久,一会儿。(三)内容讲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文是: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4、。”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故事的大意是: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
5、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他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可见,这个寓言是魏国大臣季梁讽喻魏王攻赵而编纂的故事。他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这个故事一经流传,成为著名的成语之后,它的意义就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引用它去讽刺那些“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人。告诫我们,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寓言三则 语文 23 寓言 教案 鄂教版七 年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