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幽明微_《伤寒贯珠集》六经病阐幽.docx
《阐幽明微_《伤寒贯珠集》六经病阐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阐幽明微_《伤寒贯珠集》六经病阐幽.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阐幽明微_伤寒贯珠集六经病阐幽 关键词 伤寒贯珠集 六经病 中医学术发掘 伤寒贯珠集是伤寒论的闻名注本之一,作者尤怡,字在泾,号鹤年、拙吾,晚年别名饲鹤山人,江苏长洲人(今属吴县)1。其著作尚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 伤寒贯珠集按治法分类法,归类伤寒论条文,遵循先主法主证,后变法变证,最终为类证的原则,以法类证,以证论治。每经分列纲目,纲就是治法;目,就是汤证及处方。即以治法为纲,统率证候和用方,方随法出,证随方出,环环相扣,如珠之贯,如同“百八轮珠,个个在手。”令人雪亮月明,一目了然。故名伤寒贯珠集。 本书的最大的创新点是用经络、脏腑学说来解析六经。即从经络和脏腑的生
2、理、病理角度来阐发六经实质。六经病证就是经络脏腑病理改变的反映。伤寒之邪,从外而来,必犯经络,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不同的经络受邪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改变。六经辨证乃将外感病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成三阳和三阴两大类,三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抗病力强,病势亢盛;三阴为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运用六经辨证,可驾驭外感病改变发展的规律,从而能正确辨证论治。 1 太阳病的实质及治疗 太阳为人身的藩篱、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从太阳而入,正气奋起抗邪,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太阳病,第1条太阳病的主脉主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
3、寒。”尤氏注释,太阳居三阳之表,而其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其初病,无论中风、伤寒,其脉证皆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难受、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尤氏注曰,足之太阳,其脉上际巅顶,而下连足,而寒之气,足以外闭卫阳而内郁营血,故其受病,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难受,恶风无汗而喘之证。 尤氏修正三纲学说的偏颇缪误。伤寒分立三纲,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大青龙主风寒两伤营卫。其实,桂枝主风伤卫则是,麻黄主寒伤营则非,盖有卫病而营不病者,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至于大青龙证,其辨不在营卫两端,而在烦燥一证。 尤在泾将太阳病分为正治法、
4、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等5种。正治法以汗法立论,包括脉缓有汗之桂枝汤证,脉紧无汗之麻黄汤证,或合阳明,或合少阳,或兼三阳。权变法是对正治汗法而言,因人体虚实有别,脏腑阴阳有异,或素有痰饮痞气,虽两患伤寒病,也不能用正治之法,当用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大小青龙及桂枝二麻黄一汤权变法治之。斡旋法用于汗不得法的变证,有汗出不彻,使邪不外散,或汗出过多,损伤正气,从而导致发黄、蓄血、真武、四逆汤证。救逆法适用于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以及温针、艾灸等种种治法混施所致的变证,用大小陷胸、诸泻心汤、文蛤散以救逆。类病法适用于形似伤寒,实非伤寒。 太阳类病包括温病、风温、痉病、风湿、湿病、病、霍乱、
5、饮证等。如太阳类病选取了金匮要略痉湿篇的痉病:“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等五条原文。扩展了太阳病的类病法,使太阳病的内容更加充溢。 2 阳明病的实质及治疗 外感病过程中的阳明病是阳气亢奋,邪从热化的里实热证。但尤在泾在阳明正治法第一•阳明病风寒不同证治八条中论述风寒中人,无有常经,是以伤寒不必定自太阳,中寒不必定自三阴。论中凡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及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风等语,皆是本经自受风寒之证,非从太阳传来。进而提出了“六经皆能自受风寒,何必尽从太阳传入。” 第185条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尤氏注曰:“胃者,汇也,水谷之海,为阳明之腑也。胃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贯珠集 阐幽明微 伤寒 贯珠集 六经 病阐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