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三年级教学参考书(第一二单元).pdf
《小数三年级教学参考书(第一二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三年级教学参考书(第一二单元).pdf(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目标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 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和作用。“时间”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感知和认识时间只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我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人类在认识和计量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时间单位系统,并发明了大量的计量工具。对“时间
2、”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量的学习,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提供了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概念的机会。因此,“认识时间”一直是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标准( ) 规定,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一课程目标中,不仅包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包括时间观念的建立。一方面,学前阶段,儿童依据其个人经验及社会生活已经对时间的顺序、长短等属性有所认识。学龄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可以理解文化意义上的时间,即在时钟和日历上固定下来的时间。因此,应让小学生从以下两点认识时间概念:一是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二是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
3、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也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的基础。因此,在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也应该是重要的课程目标。可借用心理学中对“时间感”的定义来定义“时间观念” ,即不借助于测量时间的工具,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对物体运动的时间久暂(长短)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第一单元时、分、秒 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因此,遵循学生认知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时间”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四次编排
4、,具体结构如下。册次单元主要内容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认、读、写整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认识几时几分,时 分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认识时间单位“秒” ,分 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 时计时法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首先安排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了解分 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其次认识计量工具;再次,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
5、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编排特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理解其可度量的属性,掌握其单位系统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同其他“常见的量”的认识的编排一样,教材对“时间”的认识也主要从其单位系统及计量工具两个方面展开。例如,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
6、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例如,教材设计了“记录做某事所需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等活动,借助学生熟悉的“睡眠”“系红领巾”“刷牙”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其可度量属性的理解,
7、并提供对时间长短进行计量的机会。()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知。对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动作的延续性所构成的形象是知觉时间的基础。因此,教材在让学生感知“秒”“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其次,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活动。时间单位十分抽象,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和行为,帮助学生感知。教材按照“体验秒”“体验 秒”“体验分”的顺序,设
8、计了“秒有多长”“ 秒有多长”“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 ,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渗透计量的本质。所谓计量,其本质是一种测量行为。而测量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把被测物体与给定的测量单位进行比较,以求得其间的数量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首先建立对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时间。教材从“与分钟进行比较”的粗略估计到“选择方法估计 秒”的准确估计,不断细
9、化估计的方法,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估计的基本方法是先选择一个熟知的标准,再用标准去量,同时也渗透了计量的本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整套教材编排的思路一致,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们的关系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突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加强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概括和总结。从三年级开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名称由“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改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由问
10、答式改为陈述式,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另一方面,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例如,针对例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教材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建议针对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供参考。关增建计量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一单元时、分、秒 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
11、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例如,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完成了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了解“分 秒”之后,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秒有多长? 秒有多长? 秒有多少? 秒有多长?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秒及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再如,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
12、)的影响,要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让学生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 ,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也无疑成为了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钟
13、表是圆形的,它只能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当计算的时间段超过一个周期时,“数”出其时间长度就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下图) ,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而且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1025 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刘加霞对于“时间” ,我们了解多少 “认识时间”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小学教学(数学版) , ( ) : 教
14、师教学用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宜在课内组织,但可以提供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又如,可以让学生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秒约运行 米”“人骑自行车分约行进 米”“脉搏分约跳动 次”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再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再让学生去了解人在不同
15、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建议用课时教学。第一单元时、分、秒 (四)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编写意图()主题图由四幅情境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 米跑步测试及分钟跳绳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这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跑步和跳绳蕴含了加强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教学建议()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
16、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特别要了解学生对时间以及计量工具(钟表)已经知道了什么,便于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另外,在生活中应用“秒”的事例很多,在教学主题图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和调换。()灵活运用主题图。除利用主题图的场景导入新课外,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导入新课。例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来认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在哪些地方用到“秒” ,再根据学生举例的情况阐述主题图;或通过让学生观察计时工具,如带有秒针的钟面、秒表等,引出时间单位“秒” 。()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具的准备。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带有秒针的钟面、能显示到秒的电子表以及用来计时的
17、秒表,并了解这些计时工具的使用方法,以便向学生介绍。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各种计时工具的用途。例如,秒表是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的;钟面和电子表主要是用来表示时刻的,如果用来记录时间的长短,需要人工记录开始和结束时刻再计算出时间段的长度。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编写意图()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三个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分 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
18、明确各自用途,进一步认识用时、分、秒三个单位表示的时间或时刻并体会如何用秒表计时。()通过秒针转动的节奏、找秒钟可以做的事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建议()重视“秒”“分”时间观念的建立。对标准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是培养时间观念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知。例如,对“秒有多长”的教学,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并集体尝试感知。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秒针转动的节奏来校正自己对秒长短的感知,可以跟随秒针转动的节奏拍手、跺脚或敲击桌子,以形成准确的秒的长短的观念。可以设计“分钟走多远”的体验活动,将对
19、时间长短的认识与长度建立起联系,并渗透速度的概念。还可进一步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推理来认识“时”的长短。如,一节课的时间是 分钟,加上前后两个课间 分钟就是小时。()增加计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度量性。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有趣的计时活动。例如,测量持续睁眼、不眨眼的时间,测量持续发声的时间,测量纸飞机一次的飞行时间等。让学生先估计这段时间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单位和计时工具,再进行测量。在学生进行测量时,教师需要对计时工具的使用给予适当指导。第一单元时、分、秒 编写意图()“做一做”安排了两个题目,为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题,将抽象的 秒时间的长度转化为具体的、学生熟悉的活动的
20、次数,利用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 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渗透估计的方法。在这里还提示可以让学生自选活动,给予了使课堂更开放的教学思路。()第题,通过两个层次,让学生充分感知“分钟有多长” 。一是,借助标准计时工具 钟表,让学生跟秒针的节奏计数,体会分的标准时间有多长;二是,借助学生熟悉的活动,将分的时间具体化。既帮助学生建立“分”的时间观念,同时为估计提供方法和标准。()例,教学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生活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但由于学生还未学习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此处仅限于在相邻两级之间的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且能够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教学建议()组织活动时,任务要求应明确具体。教学时,
21、需要对“做一做”第题列举的三项活动作简要说明,特别是深呼吸,可以先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样的呼吸是深呼吸。教学第题时,可以事先设计一些活动供学生参考和选择,如读课文、画画、做口算等。第题和第题都有“记录规定时间内所做事情的次数”的活动,由于学生很难在从事具体活动的同时,关注规定的时间是否到了,因此,最好由教师计时,学生进行具体活动并记录次数。()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时间长短的主观体验性。人在感受时间长短的时候,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由于活动内容不同所带来的对“相同长度时间”的不同的主观体验。例如,针对“分钟有多长” ,可以设计多种体验活动:闭上眼睛静静地坐分钟;默
22、默地跟着秒针的节奏从数到 ;用分钟的时间做事情,如画画、做口算等。在活动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教学例时,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时是 分,求时是多少分,就要把个 加起来。 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编写意图()例,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教科书呈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讨论的场景,呈现“数格子” “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做一做”与例相同,同样是求经过时间,但比例的难度有所加大。: 与: 的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
23、减,如果选择计算的方法,就需要利用时等于 分的知识来解决。教学建议()要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在前两次认识时间的教学中,出现的“时间”指的基本上都是时刻,在这里出现的“时间”指的是时间段。而且,由于时刻与时间段都用同样的数和单位来表示,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参见备课资料。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借助钟面,通过观察表针的转动区域帮助学生理解经过时间,并找到解题方法;还可以引入数轴直观地表示“时间” 。在画时间轴时,注意根据需要选择精度,由于本单元的题目比较简单,表示到“时”即可。()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本单元中,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
24、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 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 时的,如上午时至下午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第一单元时、分、秒 编写意图()第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对所用时间与标准时间单位“分”进行比较。结合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时间长短的体验,加深对标准时间单位“分”长短的认识。()第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对一段时间的长短进行估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目的是让学生在
25、估计、判断、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题,在活动中丰富学生对时间长短的体验,通过估计、验证等活动,为估计时间积累活动经验。这里让学生记录实际用的时间可能有一定难度,需加以指导。()第题,巩固时间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建议精心安排,确保活动有效开展。练习一中很多题目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取决于活动的有效开展。有些活动可以由教师在课内组织完成,但有些活动需要在课外完成或课内外共同完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活动方式,但任务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并及时跟进反馈。例如,第题和第题,可以让学生课内完成,充分地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课外验证后,再在课内汇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数 三年级 教学 参考书 第一 单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