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是著名中外的著作之一,里面有着许很多多的历史名人和经典故事,虽然对同学来说没那么好玩,但意义深远。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便利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1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白话版)时,才五岁。从那时到现在的八年中,三国演义被我翻了不下二十遍。 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扫瞄一遍。随着扫瞄,我慢慢明白了故事情节,各种感情油然而生:我赞美关羽的义、张飞的勇;我宠爱孔明的智、赵云的忠;我痛恨曹操的奸、董卓的暴一切感情抒发完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只是本故事书。 随着我慢慢长
2、大,我渐渐形成了个熟悉,战斗是智力的较量。怀着充实我的大脑的目标,我又开头读三国演义。那一次,我读得非常仔细,它的字字句句都震撼着我,我的感情有了巨大的更新:关羽的水淹七军让我赞美不已,吕蒙的白衣过江使我赞不绝口,孔明的火烧上方谷的小漏洞令我扼腕叹息加上我读过的长征中.战时常常看三国演义,我更认为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那是本兵书。 学校,我买了线订版三国演义。我一读这本“正版货”便陷入深思:关羽兵败蜀汉为什么没一兵一卒搭救?魏延为什么被杀了?猛然我发觉,其中问题这么多,其高度也跨越到政治上。渐渐地,答案清楚了。我反感诸葛亮对人的偏见,借东吴之刀杀关羽。我痛恨他用人的失败,排挤魏延我又认为,那一
3、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这是一个惊雷,深深震撼了。这是一声警钟,告诫我们为人处事要低调 突然,我又发觉:一本书,永久无法彻底读懂。你读多少遍,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见解。读一本书,一个人读不到最懂的境界,但能读得更懂。 这次寒假,我又读了三国演义。我又想骄傲地说:那一次,我读懂了三国演义。可我毕竟想起了什么,便悄悄地埋头进入书海中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2 我通过读三国演义知道了它又称三国志义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大半依据晋代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并吸取了民间流传的一些三国故事制造的。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题材。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的黄巾农夫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4、。起义军失败后,那些靠镇压农夫起义而起家的豪强,为了夺取土地、财宝和权力,相互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冲突,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分立局面。从黄巾起义到晋灭吴,全国复归统一,历时近百年。 全书约75万字,正是以引人入胜的笔墨,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书中以百计的战斗,各有变化和特色,很少雷同。书中描写了400多个人物,结构雄伟,叙事简练,线索分明,言语生动。 擅长从冲突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并选择那些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加以描写,是人物特点鲜亮,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3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这本书,使我感到了那个战国时期用鲜血凝成的友情;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
5、始终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这本书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让我们翻开这本传世之作,让我们在一次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别样人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观赏刘备这个人。他文武双全,凭借着自己的仁义和虚心,将不少名将都招入自己的势力中。闻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师而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便带上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关心自己。结果第一次没见到,其次次不顾张飞关羽阻拦,冒着大雪去请仍没见到,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后才最终见到他本人。这
6、显示了刘备真情实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来帮助他统一天下,同时其次次请诸葛亮时,关羽等人说要把诸葛亮绑起来威逼他,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了他们,这又体现了刘备的以诚待人。 三国演义中不只有刘备的“仁”去值得我们学习,还有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战斗,正义的信念使我们看清前进的道路,而邪恶的信念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终告知大家一句话“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会一败涂地。 祝大家都能打赢人生这场战斗,祝大家都能胜利,成才!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4 五岁的时候,我伴同妈妈到书店,买回了彩图版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
7、义和红楼梦。其它三本在看过之后,都悄悄地躺在了书柜上,唯有三国演义始终让我爱不释手,书的封面都被我翻烂了。 后来,我又买了拼音版的三国演义,而我现在常读的是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正如它的开篇词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爱读三国演义就是爱书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性格鲜亮的英雄人物:猛将关去长、张翼德、赵子龙,阴谋多端的曹孟德和和善的刘玄德。 男孩都喜爱打仗的故事,我也不例外,什么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人回肠荡气的英雄人物,都让我感动不已,同时我也在想,打仗做事,不能只靠武力
8、,还要有勇有谋。论武力吕布肯定是无人能敌,只惋惜他有勇无谋,最终以悲剧收场。诸葛亮挥着羽毛扇却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于千里之外,有勇有谋才能成大事。 我爱看三国演义,还爱画三国雄人物。读三国的时候,我先在彩图版的三国演义上找一幅自己最宠爱的三国勇敢人物,一有时间我就用铅笔描绘,然后再用钢笔勾画:吕布、张飞、黄忠胜等都是我笔下的骁将。 我崇拜三国的英雄人物,却没有他们的英雄气魄,有时连打针都还要迟疑很久才肯伸出手臂,大家都笑我是“草包”英雄,可能读三国,读三国的英雄人物我才刚刚开头。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5 今日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我特别喜爱。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蜀国的大将
9、赵云赵子龙,之所以我这么佩服他,是由于他的武艺非凡。为了救刘备的儿子阿斗,他曾经孤身奋战,大战长坂坡。一个人杀死魏国大将五十余人,杀的曹军闻风丧胆。他忠心耿耿,老当益壮,在六十多岁时还连斩曹军大将六人。 我最厌烦的是董卓和司马昭。厌烦前者的缘由是由于董卓始终想夺取王位,是个狡猾_诈的卑鄙小人。厌烦后者的缘由是我最喜爱蜀国,可司马昭最终灭了蜀国。 我最佩服的是关羽,由于曹操爱才,想用金银珠宝留下他。可他忠义于刘备,还是离开魏国,查找刘备去了。 我最喜爱的一篇故事是挑灯战马超。我觉得把马超写的特别勇敢,武力超群,竟然杀得曹操割须弃袍,而且能和张飞大战三百多回合。要知道张飞可是曾经在长坂坡大吼一声,
10、叫退曹军几十万人马。 另外,我学会了很多成语,比如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所以我喜爱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6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有硝烟充满的战场,有步步惊心的朝堂,也有臣将之间的勾心斗角最吸引我的是共性鲜亮的人物。 盯着主角光环,刘备在书中大仁大义,甚得人心,令很多将领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太过优柔寡断,卧龙凤雏兼得,却得不了天下。 比起刘备我更观赏诸葛亮,羽扇纶巾,身长八尺,二十七岁就有安邦定国之才。他为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他在这部小说中近乎神人,惋惜未能跟贤主。他小钟于刘备,尽心竭力辅佐刘禅,却积劳成疾,殒命五丈原。这
11、便也是他的缺点,凡事亲力亲为,导致用人不当,痛失街亭。可谓“聪慧一世,糊涂一时”。 关于义薄云天,为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豪宅美女,求赤兔马只为更快见刘备。他千里单骑走麦城,过五关,斩六将,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但他太过自大,结果被斩,结束了他布满传奇颜色的一生。 无论是刘备的仁,孔明的智,关羽的义,还是曹操的狠,张飞的莽,孙权的谋,都令人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也不过六十年的光阴,最终都付谈笑中。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只有以历史和别人的成败作为阅历鉴戒,才能不步后尘,向前进步。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7 在寒假里,我将四大名著之
12、一的三国演义看完了。这本书是由明朝的罗贯中所写。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打动,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割据、三分天下、三国归晋。很多个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呈现在我的眼前,他每个情节都紧紧牵动着我的心弦。狡猾_诈的曹操;疼惜人才、宽容的刘备;有勇有谋的孙权,都被写出了生命和活力。或许只是寥寥几笔,一个清楚却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眼前。 在书中,我从人物身上明白了很多道理:从关羽失荆州明白人不能傲慢,从刘备三顾茅庐明白了要敬重他人,从关羽义释曹操明白了要知恩图报.书中,我最喜爱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13、人称“卧龙先生”。为了刘备他草船借箭、七擒孟获、智设空城计,为了刘备统一中原的遗愿,他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学们,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读三国,让我身处在这个布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连续探究。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8 三国演义中,我最观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旧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能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观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凹凸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20_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头就总结历史阅历,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消失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盼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觉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