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苦恼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8篇,以供大家参考!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1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和左氏春秋,相传春秋末年德国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了上至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衰公元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近三百年历史。 左传记载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角逐以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立法金石、古代文献、神话传奇、歌谣谚语等。它是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
2、、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状况的一枚钥匙。 从史学价值上看左传代表了从前史学的最高成就,确立了编年体史书的地位,对后世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它擅长于技术战斗,擅长刻画人物。书中文字简练生动,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庄公名寤生,因诞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爱他,而他的弟弟段却长得一表人材,很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后来,母亲姜夫人和段密谋起兵造反,造反失败,段被处死。段死后,就命令把母亲迁置到了颖地安置,并发下毒誓:“不及黄泉,不再相见。”颖谷有个地方官叫颖叔考,为人特别正直,见到郑庄公把母亲驱到颖地,说道:“母亲虽然不像母亲,但儿子能够不像儿子吗
3、?”颖叔考就献计:挖一条邃道,始终通到黄泉,在里面建一间屋子,先把姜夫人迎到屋子里居住,然后母子再在屋中相见,这不就是黄泉相见了吗?母子二人在隧道里抱头痛哭,和好如初。庄公的这份孝心深深感动了我。 我记得我有一次作业没有写好出去玩到了晚上,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我就说我写完了,可是我又没有交出来,最终我妈妈打了我几巴掌,我就生了气,关在房里再也不愿出来,心想:我再也不理妈妈了,竟然打我。爸爸妈妈始终在外面敲门,但我始终没开门,晚上我始终在看书,也没有睡觉。就是左传里的这个故事感染了我,我觉得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其次天我向妈妈道了歉,妈妈原谅我啦! 我们以后也要好好孝敬父母,多给他们捶捶背,洗洗脚,
4、拖拖地做一名好同学。 左传,大家必看的一本书。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2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奇、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消遣,大臣臧
5、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臧僖伯虽未能阻挡隐公的行动。但他的话足以训诫。这里了告知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需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假如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
6、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细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从子产的作为上看出,我们的当权者应当始终坚持走.,用群众观点去看待问题,要爱民如子,不能背弃群众为中心的倒行逆施,要勤政爱民。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如此,学会体恤下属。 读到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
7、大臣们恐酿祸害,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最终成熟了,庄公最终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责备了。庄公有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制造”条件、“制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育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整理,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训练工作,颇有感受。某些淘气顽皮的同学,不是那么情愿听取老师的批判,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说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导是那么
8、的反感。训练者见训练不见成效, 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常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最终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训练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皮淘气的同学,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训练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需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常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莫非就不生一点新的感受?莫非还能兴奋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
9、愿管不愿问?莫非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事?莫非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莫非竟盼望训练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郑庄公其人,同学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3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盼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定体现了
10、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专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忱所感动。 这种知其不行为而为之的士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安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
11、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 “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气去转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伤是时代赐予的。孔子也为赵盾惋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日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受。_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逆境中而不自知。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尤其是我们这一
12、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莫非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始终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汲取的外来学问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感动或新颖。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日“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中国.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洁的回归传统。 今日的人们所面对的逆境与过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
13、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怀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气和信仰。当人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转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怀揣春秋大义,左传中这些可敬可爱的史官的努力,虽没能转变.,守住慢慢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时代添上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宝贵的财宝,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或者单纯的感动。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4 千百年前那些蓬荜生辉的大殿之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争斗。而庄公和段这对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将要奔向这
14、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所写,没有一句褒贬,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鲜亮的人物性格却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见解。 庄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是一个简单而心计肤浅的人。 庄公的心思实在教人琢磨不透。对于弟弟段不知满意地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作为,无论大臣们如何规劝,他都毫无动摇,直到最终弟弟的军队整装待发,意欲将王城一举拿下之时才反攻这样的做法,毕竟是对弟弟的疼爱宽容,还是处心积虑? 我想,后者的可能较大。 以庄公之能,能够早先得到段之大军预备攻打的消息,就说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将段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从未信任过段,又何
15、言疼爱? 庄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扩张版图,最终与其致命一击。若段未曾拥有过盼望,那失败则不算失败,可眼见胜利近在眼前,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刹那间荣华不再,由天堂直坠地狱,由一方龙头化为仓皇逃犯,曾执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却连容身之地都全无,对于一个视权力为毕生所求的人来说,又是何其大的打击! 未曾拥有,便不会真正体会到其乐,然而拥有后又瞬间失去,这样的空与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庄公的一场报复报复姜氏对段的偏爱。 由后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说明庄公对母亲的爱是真实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懊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类对母亲的爱以及渴求母爱
16、的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庄公或许不过是一个想要依靠母亲,获得母亲青睐的孩子,所以母亲对弟弟显而易见的偏爱大大损害了他,黑暗的种子就此萌发,日益扭曲着他的心灵,最终根深蒂固,成为了铸成这场惊天报复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宠上了天的段或许永久不会明白,庄公渴求母爱的心,一个孩子渴求母爱的心,有多么可怜,又有多么可怕。 情感的积蓄与爆发,足以摧毁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对两个儿子的态度的天壤之别。 正所谓由爱生妒,由妒生恨,被母亲厌恶的痛,与对被母亲宠溺的弟弟的妒随着时间肆意生长,终将归结为一个字恨。 这几十年积蓄的情感足以湮没理智,于是庄公亲自导
17、演了一出叛戏,将全部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当大军压境,看似无力回天,实则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命令下达的一刻,他亲自为弟弟制造的幻梦顷刻倒塌,他的报复落下帷幕,可他真的欢乐么? 或许将弟弟逐走于他而言是欢乐的,由于他从未对弟弟施以诚心,而他也并不明白何为手足之情。但与母亲决裂所带来的,却是莫大空虚。所以他会被颍考叔的孝心所感染,发自肺腑地道出:“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庄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纵然他万人之上,母亲依旧为弟弟到处着想;纵然他城府深藏,他也无法谋来母慈子孝的美妙幻想。 常言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若不是姜氏的偏爱,或许,就没有后来亲兄弟兵戎相见的悲伤场面。 被爱,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
18、我们生活在布满爱的世界里,就算失败,也有所依靠、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会有人站在背后,赐予支持、赐予信任。我们拥有爱,便拥有了一个莫大的避风港,为我们遮风避雨,为我们指引方向。 庄公性格上的扭曲与偏执自幼形成,他渴求母爱,却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爱的缘由,其实并不全在弟弟身上。爱原来是很美妙的东西,但物极必反,当爱与被爱严峻失衡,必定会招致一场空前的灾难。 所以,在我们理所当然地接纳着爱时,我们也要去爱,爱是双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它。 庄公之孤独,在于他纵然群臣环绕、美女搭肩,也无一人赐予他真爱。而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孤军奋战,只要还有所爱之人,只要还有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就拥
19、有了拼搏的意义,就拥有了永不磨灭的信念。 只要有爱相牵,人与人间便维系着永不会断的羁绊,就算相隔两地,有爱相伴,有所信念,一如并肩。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5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之河中急流奔腾,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执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往来与战斗等,告知了我们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告知我们了历史的阅历。 我还记得书中最让我伤感的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的情节。一个只有家仇不顾国恨的人留下了永久的的凄惶,胜利换来的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苦痛。读历史让我明白:没有胜者!齐桓公看似成功了,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
20、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等威严,却在饥渴中凄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发丧之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齐国霸业随之衰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等英明大胆的改革使赵国国富兵强,强大的秦国都特别震动。可是后来赵武灵王一个人被困在沙丘宫,没有人给食物,也不给水。英雄末路的赵武灵王饿的只有在宫里爬树掏鸟窝,他竟然坚持了很久。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 我还记得吴越两国交战,吴国成功,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服侍吴王三年,夫差才对勾践消退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可勾践只是对吴王表面听从,但他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以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熬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可怕自己
21、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支配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过去的耻辱。 在越国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终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可谁能想到勾践忍辱卑躬屈膝,卧薪尝胆,最终却自缢而死。 在历史长河中,我发觉了仁者如鲍叔牙,知人理解人;智者如范蠡,低谷中不躲避胜利后急流勇退赢得另一片艳阳天。最愚蠢的莫过宋襄公,战斗中讲仁义,不攻击过河的部队,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部队,最终几乎命丧黄泉。岂不知“春秋无义战”。 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春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的弱肉强食,各个时代都如此,形式不同罢了,有
22、的明刀暗箭,有的冠冕堂皇,人性大都是丑陋的,凶恶的面目往往被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盖。历史的长河让我明白一个正真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恒古不变。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6 春秋左传,刚开头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好在有解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殊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究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
23、一剑,勾画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全部。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胜利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导”的批判,批判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导。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史书没有由于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判了郑庄公有失教导。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导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有臣子曾提示郑庄
24、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育。而庄公对臣下的提示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逼,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有意放纵弟弟谋反,最终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弟最终远走他乡”。 这就是庄公的人格,从权利角度看,他没什么问题,可从道德的角度看,他有伪君子之嫌。由于,假如他对弟弟加以掌握并引导教导,或许他与弟弟之间能避开一战。 现今,庄公是许多的。组织之中不乏有一种人,当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错的时候,他不提示你,而当你错到终点的时候,他才来批判你、指导你、美其名曰:“挽救你”。
25、诚然受恩于人,不该枉自揣测,可这样的现象还是有的。许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却未必通透,庄公真是发人深省。 德于内,而彰于外,无论做人做事是多么世故圆滑,多么无可挑剔,最终仍逃不过道德的品评。君子、伪君子心自知之。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7 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鲁国人左丘明用鲁国纪年的方式叙述各国发生的事。是站在官方的角度记事的,所以书中到处传达着为君者勤政爱民,为人臣者忠君,此外还有孝顺、等级等观念。 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力力膨胀。由于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急,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
26、进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富强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好像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观察,石碏杀了骄奢.逸害死桓公而独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由于他与州吁同党作乱。假如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育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行思议。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似乎随处可见。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_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老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许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老师也在游行队伍中,由于她
27、是政府的职员,假如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她儿子名字)”,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终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恳求追赶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转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
28、命运,使之登上宝座。左传中有典型的一例:晋骊姬之乱,从“乱”字中可以看出,叙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础上,认为骊姬乱政、祸政,但我认为这可以看成古代女权意识的萌发,即使骊姬是让她儿子当国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气转变政治面貌,所以应叫“女人改政”。惋惜在以后的朝代里,女性的主体意识始终被压制,男权.使得这种意识不能健壮成长。 读左传,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神降于莘里,虢公想通过对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内史批判说不听于民而听信与神是.之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勿信神。强调以民为本、爱民的,还有秦输栗于晋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统治
29、者尽管提出“民为邦本”,但只是讲要重视百姓,由于他们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农业又是统治的根基。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说百姓为国家的仆人、民为国主。这就和现代的有本质区分。 另外,春秋的诸侯国们常常打着仁德的口号与其他国家打战,因此左传中有一些战斗篇目,涉及战斗场面、作战人员的计谋,如曹刿论战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还有为维护国家主权产生的优秀外交辞令也是春秋绚烂文化的一部分。 各种宫廷政变,政权的更迭,春秋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大富强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左传不仅有史学价值,更有文化价值,今日的人应多从这里得到更多民族文化的精华。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8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拖了很久才
30、读完,又拖到现在才写读后感。 一看这本书的题目就知道,这是一本后现代史学的讨论著作。后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历史书写”的关注。简而言之,后现代史学认为,没有肯定客观的历史记载,只要是历史记载,多多少少都掺入了记录者的主观因素。就像左传这部书,我们以前总是习以为常地将其中的记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其中包含了许多编撰者的主观意图。 假如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从左传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左传的编撰者经常试图对历史进行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未必真的合理。 这样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一个书中谈到的例子。 左传中有一个闻名的故事,叫“卫懿公好鹤”。原文如下: 冬十
31、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行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行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卫懿公.的记载,明显分为两个部分(用“/”分开):前一部分是关注点是“好鹤”,而后一部分的关注点是战场上的策略。其实,假如我们把前一部分
32、删去,仍旧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看到,卫懿公是由于军事指挥失误而.的。然而加上这样一段关于“好鹤”插叙,整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左传的编撰者在示意我们:军事失误只是表面缘由,深层缘由是国君的失德。同时,我们可以还可以感受到,左传的编撰者在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带有普适性的道德训诫:作为君主,不能玩物丧志,否则就会.。 上述这些,就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然而,这种解释真的合理吗?卫懿公真的是由于“好鹤”才.的吗?换句话说,玩物丧志就肯定会导致.吗?我看未必。首先,从规律上讲,卫懿公.这件事,完全可以用单纯的军事缘由来解释,甚至有肯定的偶然因素。其次,
33、从历史上看,玩物丧志的君主也未必都会.。例如在明朝,天启皇帝成天就喜爱做木工,这也算玩物丧志了吧,但是却没有.;相反,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却逃不过.的命运。总而言之,左传中这种对于历史的“解释”,未必是肯定合理的。 通过这个详细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看似客观的历史记载,实际上蕴含着书写者对于历史的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是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的。当然,我觉得并无意于消解历史,而只是像我们揭示出文本中存在的这种微妙的现象。 除了关于左传的详细分析外,这本书还带给我一些关于后现代史学的新感受。 依据我的观看,许多讨论者基本上将后现代史学,或者说“历史书写”理论与历史虚无主义划上等号。由此产生了两种人,一种是打着后现代史学的旗号对历史进行解构,不讲证据、不讲规律。这种人当然是肤浅的。不过说实话,我目前还没怎么和这类人接触过。我见过更多的反倒是另一类人,一提到后现代史学就如临大敌,仿佛只要一提“历史书写”就是不学无术的表现。我觉得,这两种态度都过于极端了。 我觉得,左传的书写与解读这本书,给我们供应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端详后现代史学毕竟能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深刻的思索。 左传相关的读后感300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