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的大气扩散课件.ppt
《污染物的大气扩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物的大气扩散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污染物的大气扩散第1页,此课件共57页哦 从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扩散过程,与污染源本身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皆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随着风向、风速、大气湍流运动、气温垂直分布及大气稳定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情况千差万别,所造成的污染程度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除应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本章主要对污染物大气扩散的基本知识作一扼要介绍。第2页,此课件共57页哦根据气温垂直于下根据气温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情况)方向
2、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圈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为5 5层层(如图如图2-12-1):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地球表面环绕着一层很厚的气体。大气圈:自然地理学将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对流层对流层 平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中间层 暖暖 层层 散逸层散逸层第3页,此课件共57页哦散逸层暖 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第4页,此课件共57页哦1.对流层 是大气圈最低的一层。由于对流程度在热带要比寒带强,故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处为1617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两极附近只有89km
3、。对流层主要特征:(1)较薄,但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和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主要是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4)温度和适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在热带海洋上空,空气比较温暖潮湿,在高纬度内陆上空,空气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也经常发生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第5页,此课件共57页哦 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对流层的下层,厚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影响很大。自由大气: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近地
4、层:从地面到50100m的一层。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的热量和动 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只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 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由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第6页,此课件共57页哦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km高度的一层)在平流层中,几乎没有大气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微弱,极少出现雨雪天气,所以进入平流层中的大气污染
5、物的停留时间很长。特别是进入平流层的氟氯碳(CFCs)等大气污染物,能与臭氧发生过化学反应,致使臭氧层的臭氧逐渐减少。臭氧层:平流层中集中了大气中的大部分臭氧,并在2025高度上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能强烈吸收波长为200300nm的太阳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同温层:从对流层顶到3540的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为-55。逆温层:从同温层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至平流层顶达-3左右。第7页,此课件共57页哦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高度的一层。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气温可达-83以下。因此大气的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混合明显。第8页,
6、此课件共57页哦4.暖层(或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85高度的一层。特点是: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再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暖层气体分子被高度电离,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第9页,此课件共57页哦5 散逸层 暖层以上的大气层。它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极为稀薄,空气粒子的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去。第10页,此课件共57页哦 大气压力的垂直分布总是随着高度的升高降低,并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来描述。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几乎和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主要取决于分子的扩散和湍流扩散的强弱。均质大气层(均质层):在8085以下的
7、大气层中,以湍流扩散为主,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的组成比例几乎不变。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以上的大气层中以分子扩散为主,气体组成随高度变化而变化。这层中较轻的气体成分明显增加。第11页,此课件共57页哦 影响烟气扩散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风向、大气湍流、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和大气稳定度等。一、风和湍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1.风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风: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作用(1)整体输送作用,因而污染区总是在污染源的下风向。(2)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基于这个道理,在工业布局上应将污染源安排在易于扩散的城市的下风向。风速越大,单位时间风与污染混合的清洁空气量就越多。一般来说,污染物在大气中
8、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若风速提高一倍,则在下风向的污染物浓度减少一半。第12页,此课件共57页哦风速对烟流扩散影响很大 在无风火风速很小时,烟流几乎是垂直的;当风速较大时,烟流则是弯曲的(如图2-2)对于地面污染源来说对于高架污染源,风速影响具有双重性风速大,地面污染物浓度就小;风速小,地面污染物浓度就大;无风时,近污染源处地而污染更为严重。一方面,风速达会降低抬升高度,使烟气的着地浓度增大;另一方面,风速达能增加湍流,加快污染物的扩散,使烟气的着地浓度降低。对于某一高架源,存在危险风速,在该风速下地面可能出现最高污染物浓度。但对于下风向所有点的平均浓度而言,风速大
9、对减轻污染是比较有利的。第13页,此课件共57页哦2.湍流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大气湍流:大气因受动力湍流影响所形成的不规则运动气流。这种运动普遍存在,树叶的摆动,纸片的飞舞及炊烟的缭绕等现象均因湍流引起。大气的运动除了风以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平均风向)的各种尺寸的次生运动或漩涡运动,即湍流运动。如果大气中只有层流而无湍流运动,则污染物除了在烟囱口被直接冲淡稀释外,向下风向飘逸时,就只能靠分子扩散缓慢向四周扩散,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就很慢。实际上,低层大气的运动总是具有湍流的性质,大气湍流运动造成流场各部分之间的强烈混合,将大大加快烟气的扩散速率。实践证明,湍流扩散速率比分子扩散速率快105
10、106倍。总之,风速越大,湍流就越强,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速率就越快,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因此,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因子,也是最有效的因子。第14页,此课件共57页哦二、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一)气温直减率 指单位(通常取100m)高差气温变化率的负值,用g表示,公式如下:dZdT(式2-1)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时递减的,则g为正值;反之,g为负值。干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每升高或下降单位高差(通常取100m)的温度变化率为负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用gd表示,其定义式为:)100(98.0mKcgdZdTpid(式2-2)Ti干空
11、气块的温度,它 不同于周围空气的温度;cp干空气比定压热容,其值为1004J(kg/K);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表明,干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100m,温度约降低(或上升)1K。对于作绝热升降运动的湿空气块,在其未达到饱和状态前,也是每升降100m,温度变化约为1K。第15页,此课件共57页哦(二)气温直减率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用坐标图上的曲线表示,如图2-3所示。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中类型图2-3曲线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g0,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曲线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
12、于干绝热直减率,即g=gd,称为中性层结。曲线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g=0,称为等温层结。曲线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g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第16页,此课件共57页哦(三)大气稳定度对烟流形状的影响 大气稳定度直接影响着烟流扩散形状,图2-4所示为不同大气稳定度情况下的五种典型的烟流形状。波浪型锥型平展型爬升型漫烟型第17页,此课件共57页哦(1)波浪型。这种烟流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好,发生在全层不稳定大气中,即gg d 0时。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离烟囱较近,浓度较大。(2)锥型。这种烟流呈圆锥形,发生在中性条件下,即gg d 0.垂直扩散比平展型好,比波浪
13、型差。(3)平展型。这种烟流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俯视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袭层中,即该大气gg d 1.污染情况随烟囱高度不同而异。当烟囱很高时,近处地面上不会造成污染,在远方会造成污染;当烟囱很低时,会造成近处地面上严重污染。第18页,此课件共57页哦(4)爬升型(屋脊型)。这种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不是不稳定的大气。一般在日落后出现,地面由于有效辐射的放热,低层形成逆温,而高空仍保持递减层结,。它持续时间较短,对近处地面污染较小。(5)漫烟型(熏烟型)。对于辐射逆温,日出后由于地面增温,低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
14、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烟流便发生了向下的强烈扩散,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中,漫烟型便发生了。这是时烟流下部gg d 0,上部gg d 1。这种烟流多发生在上午810点,持续时间很短。第19页,此课件共57页哦(四)逆温 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由于地面的温度水平不高,所以是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空中辐射能量。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较强。因此,在大气边界层内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增高,此时随高度增加近地层气温是递减的;反
15、之,空气温度所地表温度降低而降低,也是自下而上的降低,此时随高度增加近地层气温是递增的。大气温度层结一般是g0,即气温随高度增加是递减的。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g=0或g0的现象,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不变或增加。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根据前面对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等温或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一个特例)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若逆温层存在于空中某高度,由于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发生在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
16、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逆温可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五种。第20页,此课件共57页哦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小于3m/s)是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图2-5所示为辐射逆温在一昼夜间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图(a)是下午时递减温度层结;图(b)是日落前1h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随着地面辐射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石到达最强,
17、即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即图(d);大约在上午10点左右逆温层完全消失,即图(e)。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300m,有时可达400m左右。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辐射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第21页,此课件共57页哦2.下沉逆温 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下沉逆温的形成原因可用图2-6说明。假定某高度有一气层ABCD,其厚度为h,当它下沉时,由于周围大气对它的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水平辐
18、散,该气层被压缩成ABCD,厚度减为h(h)。若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的,且气层内各部分空气仍保持原来的相对位置,则由于顶部CD下沉到CD的距离比底部AB下沉到AB的距离大,使气层顶部的绝热增温大于底部。若气层下沉距离很大,就可能使顶部增温后的气温高于底部增温后的气温,从而形成逆温。例如有一后500m的气层,顶高3500m,底高3000m,气温分别为-12和-10。下沉后厚度为200m,顶高1700m,底高为1500m。如果气温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则顶部增温为6(增加18);底部增温为5(增加15);结果顶部比底部气温高1,形成了逆温。这是下沉逆温形成的基本原因,而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下沉逆温多出
19、现在高压控制区内,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气流一般达到某一高度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在高空大气中第22页,此课件共57页哦3.平流逆温 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这是由于低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降温少所形成的。暖空气与地面之间温差越大,逆温就越强。当冬季中纬度沿海地区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聚集的冷空气上面时,皆可形成平流逆温。4.湍流逆温 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实际空气的运动都是一种湍流运动,其结果将使大气中包含的热量、水分和动量以及污染物质得以充分的交换和混合,这种因湍流运动引起的属性混合称
20、为湍流混合。湍流逆温的形成过程如图2-7所示图(a)中的AB是气层在湍流混合前的气温分布,气温直减率ggd;低层空气经湍流混合后,气层的温度将按感觉热直减率变化,图(b)中的CD。但在混合层以上,混合层与不受湍流混合影响的上层空气之间出现了一个过渡层CD,即逆温层。第23页,此课件共57页哦5.锋面逆温 在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见图2-8)。锋面逆温仅在冷空气一遍可以看到。在实际大气中出现的逆温,有时由几中原因共同形成的,比较复杂,所以必须做出具体的分析。第24
21、页,此课件共57页哦如图2-9,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差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它们同陆地上的上升流和海洋上的下降流一起形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三、特殊环境所具有的风力场对大气扩散的影响1.海陆风 在海陆交界地带具有海陆风,它是海风和陆风的总称,是以24h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了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之间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大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反陆风。它们同陆
22、地下降气流和海面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在大湖泊、江河的水陆交界地带也会产生水陆风局地环流,称为水陆风。但水陆风的活动范围和强度比海陆风要小。由上可知,建在海边排除污染物的工厂,必须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扩散稀释而造成严重污染。第25页,此课件共57页哦2.山谷风 山谷风是山风和谷风的总称。它发生在山区,是以24h为周期的局地环流。山谷风在山区最为常见,它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产生。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使山坡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
23、为谷风。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吹向山顶的反山风。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山风和谷风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比较稳定。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向是不稳定的,山风和谷风均有机会出现,时而山风,时而谷风。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排入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第26页,此课件共57页哦3.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的主要原因的主
24、要原因产生城乡温度差异产生城乡温度差异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城市的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冷却变缓;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CO2,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由于上述原因,使城市净热量收入比周围乡村多,故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特别是夜间),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热岛。据统计,城乡平均温差一般为0.41.5,有时可达68。其差值与城市的大小、性质、当地气候条件及纬度有关。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乡村高(特别是夜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吹向城市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或城市风。这种风在市
25、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存在时。第27页,此课件共57页哦一、高斯模式采用高斯模式估算前的四点假设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源强势连续均匀的;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这四点假设也是进行污染物浓度估算需要遵守的前提条件。第28页,此课件共57页哦图2-11同时也标出了高斯模式的坐标系,其原点为排放点(无界点源或地面源)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点,x轴正向为平均风向,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轴,正向在x轴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染物 大气 扩散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