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合上卢梭的忏悔录,我不禁掩卷叹息。从日内瓦到圣彼得岛,卢梭一生仿佛都在进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结束的旅行。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忏悔录读书心得,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忏悔录读书心得1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盼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白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查找自我,查找上帝。人之所以凄惨,根本缘由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由于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需在查找上帝的过程中发觉真正的自我。记忆和期盼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盼,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查找。实际上,这双重的查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由于人是
2、上帝制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熟悉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查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查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盼。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诞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气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头,人就布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
3、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根据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气;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长,就是由于这股力气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向善的力气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制造人的初始所给予人的赏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头叙述或者争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布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肤浅动机的唯一语言。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盼的姿势。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
4、、朝向永恒幸福的期盼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盼中猎取力气。属尘世的记忆和期盼之所以显得虚无,是由于所记忆和所期盼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假如记忆和期盼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却不同,由于这时记忆和期盼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盼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旧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莫非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确定的
5、。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记忆和期盼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由于对上帝的记忆和期盼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制造者;期盼上帝,意味着熟悉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像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将来的期盼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
6、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境况,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由于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凄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欢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傲慢变成真理面前的虚心,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盼,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熟悉你自
7、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学问,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虚心不断地追求才智。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简单和迫切。追求才智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熟悉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熟悉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才智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忏悔录读书心得2
8、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很多人和事的看法特别稚嫩,觉得这么宏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当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熟悉。 当我其次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敬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当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处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
9、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盼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当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阅历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受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假如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
10、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宏大的、闻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很多的一般人好像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爱好。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行及的感受。 忏悔录读书心得3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
11、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肤浅的喟叹忏悔吧! 经受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很多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赛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全部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缄默不语。由于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耀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照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和善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很多同类召到我四周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惭愧
12、。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士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呈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很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出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特别的胆识与士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由于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查找上帝的光线。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毁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假如
13、把全部的搜集起来,或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觉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行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沉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如同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盼望的抚慰。 忏悔录读书心得4 这几天始终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或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始
14、终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特别慈爱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挽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行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赐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关心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赐
15、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顺的母亲、一位友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全部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逝;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间。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许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终,瓦朗
16、夫人由于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全部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境况,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根据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四周的景物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净的感情天空下,假
17、如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忏悔录读书心得5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供应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到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其次百页的时候我原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特别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其次部的开头部分。 在.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头,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或许是永久不会
18、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准确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大事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当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略微好玩一些,叙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爱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受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爱好,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
19、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足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消失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推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好像也没有简单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大事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叙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大事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分,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全部的贵族爱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由于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劝说我。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