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案.doc
《八年级数学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4.1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学设计及评析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及,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以思维为中心,观察为主线,问题为载体,能力为目标,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递进式活动序列。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乘法运算,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对整式的运算比较熟悉,对互逆过程也有一定的感知,但因式分解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分解因式
2、的方法很多,变化技巧较高,且没有一种一般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防止随意拓宽内容和加深题目的难度。教科书对于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要求仅限于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教学中则应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分析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教科书安排了多项式因式分解比较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它包括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整式乘法及因式分解的区别及联系,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共3课时,其中提公因式法1课时,公式法2课时。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种恒
3、等变形,学习分解因式一是为解高次方程作准备,二是学习对于代数式变形的能力,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及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化简、解方程、恒等变形等学习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传承,还是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目标知识及技能理解因式分解及整式乘法的区别;懂得寻找公因式,
4、正确运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过程及方法(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发现因式分解及整式乘法的区别,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方法,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由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过渡到因数分解,再由单项式及多项式的乘法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3)寻找出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引例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认识数学及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对比等手段,培养学生善于类比归纳,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通过有一定梯次的变式训练,锻炼其克服困难
5、的意志,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用提公因式法提公因式。教学难点1、分解因式及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2、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学法指导发现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教学资源借助PPT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评价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及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点评
6、有机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流程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及目的活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寻求快速计算方法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求知欲。活动二 诱导尝试,探究新知1、回顾整式乘法并尝试探究把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引领学生探究比较其联系及区别、归纳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识别理解概念。2、通过探究ma+mb+mc 这个多项 式的特征,建立公因式和提取公因式概念,并学习找公因式和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活动三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通过有梯次的三个训练题组,巩固提公因
7、式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动四 全课小结,内化新知将知识归类细化,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活动五 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分类推荐、分层要求,将探究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状况,适时进行有效诊断评价、反馈补救、长善救失。教 学 程 序问题及情境师生互动媒体使用及教学评价活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一块场地由三个矩形组成,这些矩形的长分别为15m ,22m ,13m ,宽都是10m ,求这块场地的面积.若将刚才的问题一般化,即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是多少?问题2:开动脑筋,看谁有好方法算得快 (1)已知:x=5,a-b=3,求ax2-bx2的
8、值。(2)已知:a=101,b=99,求a2-b2的值。你能说说你算得快的原因吗?【教师活动】(1)出示问题1,引领学生交流解法:解法一:S= 1510 +22 10 +13 10 =150 +220 +130 =500解法二:S= 1510 +22 10 +13 10 = 10( 15+ 22+ 13)= 1050=500从上面的解答过程看,解法一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和进行的,解法二是先逆用分配律算和,再计算一次乘,由此可知解法二要简单一些。这个事实说明,有时我们需要将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ma+mb+mc或m(a+b+c),可以用等号来连接:ma+mb+mc=m(a+b+c)从上面的等
9、式中,大家注意观察等式左边的每一项有什么特点?各项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式右边有什么特点?(2)出示问题2(1),引导学生口答(1)后,进一步激励学生思考(2)(3),提名回答。(3)以“算得快的原因把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为线索提出问题:怎样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过渡到下一活动。(4)关注并适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学生活动】(1)观察式子特征。(2)同桌相互交流,探索方法。(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2,并交流共享。【媒体使用】(1)出示问题1及各种解答结果。(2)出示问题2。【赏 析】(1)问题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旨在让学生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
10、生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扫清障碍为建立因式分解起过渡作用。(2)问题2(1)(2)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二 诱导尝试,探究新知(一)探索概念问题3:回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填空: x(x+1)= ; (x+1)(x-1)= ; (a+b)2= .问题4:探究:下列式子的右边的空你会填吗? x2+x= ; x2-1= ; a2+2ab+b2= .问题5:观察“回忆”及“探究”,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吗?(二)归纳概念问题6:思考:谁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什么叫因式分解?(三)理解概念问题7:下列各式从左到右哪些是因式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 级数 公因式 因式分解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