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 14 页第一课形色协奏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表现绘画作品。教学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课前准备:教师:自然风景组图、范作;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等绘画工具。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
2、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二、形式初探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三、提炼元素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板书:
3、提炼元素:线、点、面四、形式探讨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板书:表现形式:概括,简练。第2课时一、导入:根据上节课同学们提炼出的造型元素,同学们知道了实景与画的相似之处,这节课我们进行创作。1、老师示范: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
4、浓淡。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2、作品欣赏: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二、欣赏提升1、感受色彩: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2、赏析画作: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三、学生作业1、作业要求: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2、教师巡行指导。四、拓展评价1、典型展评: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2、拓
5、展延伸: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第二课俯仰之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表现手段。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课前准备:教师:俯视摄影照片、三视图案例等;学生:
6、图画本、铅笔、彩笔等绘画工具。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山吗?谁来说一说山顶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2.出示一组相片,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教师小结:平视、仰视、俯视。课件展示各自定义。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仰之间。出示课题。二、欣赏感受1.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
7、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2.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3.示范引导(1)今天我们用俯视
8、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创作。边创作边讲解。(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教师板书:构图;景物的摆放;细节的刻画。(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第2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1.构图;2.景物的摆放;3.细节的刻画。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三、自由创作。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出示作业要求:(1)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2)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
9、有层次。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四、评价小结。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基本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课前准备:教师:有透视的道路、大树组图;学生:尺子、纸、笔
10、等绘画工具。课时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师: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
11、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1、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师:这一组杯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美版 六年级 下册 美术 教案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