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之我见.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之我见 学校的教育工作在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我们直视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是越做越难做,越做越复杂;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在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农村初中里普遍存在,致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沦为形式,又虚又空,没有实在意义。那么,如何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我个人为:一、德育工作,教师为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在其指导下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习惯,构建道德理念。因此,转变教师的
2、观念是德育工作的关键,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受教学质量考核、奖惩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育人”。首先教师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既要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要求,“育人”更显其时代急迫性,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和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出发,德育工作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其次,教师应向学生高度负责,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第三,是教师的德育方法全新构建,杜威说过:“道德教育不能只靠传授道德知识,更要间接、直接地通过学校社会生活来进行。”因此,传统的德育单是说教已桎梏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
3、应培养学生自身做出道德的判断和提出自己道德原则的能力,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抉择,发展道德认知力。这样一来,老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就应重新设定,不能再把眼光死死的盯在分数上,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样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选择这一行业时,我们心里就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赚钱工具! 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德育工作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规范。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创设多种教育情景,为学生创造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的机会。
4、因为,只有引导学生去亲自探索社会、思考人生、感受生活,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想活动过程,才能很好地让外在的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不能总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照着书本、规章去教去学,这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做法无疑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而应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去听去看,去寻找去讨论,去思考去认识。说到这,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带出校门学生出了意外谁负责,这点我也怕,我也知道我们老师负责不起,学校也负责不起,可是我们能为了怕自己的孩子学走路会摔跤就不让他学走路吗?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联系社会实际把所遇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搜集起来,带到课堂
5、里来一起交流哪怕出现面红耳赤的争执,一本书一条新闻也可以成为他们争议的焦点,让他们在观察、思考、争议中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渐渐地他们会主动地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这样才能把学生们的主体调动起来,发挥出来,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再者,学校的许多德育管理工作其实大多是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我们可以建立让学生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工作机制,即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从事学校的德育实践,从而培养自律和自控能力。如让学生参与校园常规管理,由学生讨论制度标准,对各班的早读午写、课间秩序、教室卫生、穿着仪表、自行车
6、排放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每天公布成绩;让学生亲自应用广播、板报等宣传开展思想道德宣传;让学生来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学期目标,分解班级岗位,实施班级自我管理;让学生来讨论分析同学中的违纪事件、不文明行为,发现和表扬同学中的好人好事,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来协助来讨论帮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结成帮教对子等等。二、德育工作,家庭教育为主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教师们常常思考对策,更需要学生家长的关心和支持。然而,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都不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大都死搬教条老一套,或撒手不闻不问扔一旁。他们常常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教育孩
7、子,用老思想限制孩子;他们对犯了错误的孩子,常常采用破口大骂,拳脚相加等粗暴而又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因此,家长的问题也成了农村学校当前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突显出德育工作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知道,德育是教育者遵守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作为受教育者,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的,其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只有通过孩子内在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才能形成。因此,家长不能把孩子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应该把孩子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孩子真正成为德育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中,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就对孩子的教育达成统一的观念。只有当学校与家庭真正意义上的结盟,才能抵制纷繁复杂的社会对学生们的影响,使他们的人格得以健全的发展,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