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应为算法.doc
《则应为算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则应为算法.doc(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4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再看16-(-2)+(-4)-(-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例1 把(-20)+(+3)-(+5)-(-7)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
2、出来课堂练习(1)把下面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10+(+4)+(-6)-(-5); (-8)-(+4)+(-7)-(+9)(2)说出式子8-7+4-6两种读法2加法运算律的运用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例2 计算-20+3-5+7解:-20+3-5+7=-20-5+3+7=-25+10=-15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课堂练习(1)计算:-1+2-3-4+5; (-8)-(+4)+(-6)-(-1)(2)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三)、小结1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2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
3、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七、练习设计1计算:(1)3-8; (2)-4+7; (3)-6-9; (4)8-12;(5)-15+7; (6)0-2; (7)-5-9+3; (8)10-17+8;(9)-3-4+19-11; (10)-8+12-16-232计算:(1)-4.2+5.7-8.4+10; (2)6.1-3.7-4.9+1.8;3计算:(1)-216-157+348+512-678; (2)81.26-293.8+8.74+111;4计算:(1)12-(-18)+(-7)-15;
4、(2)-40-28-(-19)+(-24)-(-32);5计算:(1)(+12)-(-18)+(-7)-(+15);(2)(-40)-(+28)-(-19)+(-24)-(32);(3)(+4.7)-(-8.9)-(+7.5)+(-6);八、板书设计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这一课时的重点是继续帮助学生实现减法向加法的转化与加减法互化,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一点对学生熟练掌握有理
5、数运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第十一课时一、课题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二)、讲授新课1计算下列各题:2计算:(1)-12+11-8+39; (2)+45-9-91+5; (3)-5-5-3-3;(7)-6-8-2+3.54-4.72+
6、16.46-5.28;3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c); (2)a-b-c; (3)a-(b+c+d); (4)a-b-c-d;(5)a-(b-d); (6)a-b+d; (7)(a+b)-(c+d); (8)a+b-c-d;(9)(a-c)-(b-d); (10)a-c-b+d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a-(b+c)=a-b-c;a-(b+c+d)=a-b-c-d;a-(b-d)=a-b+d;(a+b)-(c+d)=a+b-c-d;(a-c)-(b-d)=a-c-b+d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各项都
7、改变了符号;括号前是“+”号(没标符号当然也是省略了“+”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4用较简便方法计算:(4)-16+25+16-15+4-10(三)、课堂练习1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1)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个加数 ( )(2)两个数相加,和小于任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 ( )(3)两数和大于一个加数而小于另一个加数,那么这两数一定是异号 ( )(4)当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时,它们差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绝对值的和 ( )(5)两数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6)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7)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8)两个数和是
8、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正数 ( )2填空题:(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_(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_(3)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4)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5)-(-3)=_,-(+3)=_这两组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题中错的应举出反例,同时要求符号语言与文字叙述语言能够互化七、练习设计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a+b-c; (2)a-b+c; (3)-a+b-c; (4
9、)-a-b+c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1)x=-3,y=-2,z=0,w=5;(2)x=0.3,y=-0.7,z=1.1,w=-2.1;3已知3a=a+a+a,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3a的值:(1)a=-1; (2)a=-2; (3)a=-3; (4)a=-0.54(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2)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5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并举出反例(1)若a,b同号,则a+b=|a|+|b|( )(2)若a,b异号,则a+b=|a|-|b|( )(3)若a0、b0,则a+b=-(|
10、a|+|b|) ( )(4)若a,b异号,则|a-b|=|a|+|b|( )(5)若a+b=0,则|a|=|b|( )6计算:(能简便的应当尽量简便运算)八、板书设计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4、例5(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1本课时是习题课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第十二时一、课题 2.8有理数的乘法
11、(1)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计算(-2)+(-2)+(-2)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
12、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问题1 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解:32=6(厘米) 答:上升了6厘米问题2 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解:(-3)2=-6(厘米)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把3(-2)和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13、即3(-2)=-6把(-3)(-2)和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此外,(-3)0=0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继而教师强调指出:“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因此,在进行有
14、理数乘法时更需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计算:例2 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a=3,t=2;a=-3,t=2;a=3,t=-2;a=-3,t=-2;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课堂练习1口答:(1)6(-9); (2)(-6)(-9); (3)(-6)9; (4)(-6)1;(5)(-6)(-1); (6) 6(-1); (7)(-6)0; (8)0(-6);2口答:(1)1(-5); (2)(-1)(-5); (3)+(-5);(4)-(-5); (5)1a; (
15、6)(-1)a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3当a,b是下列各数值时,填写空格中计算的积与和:4填空:(1)1(-6)=_;(2)1+(-6)=_;(3)(-1)6=_;(4)(-1)+6=_;(5)(-1)(-6)=_;(6)(-1)+(-6)=_;(9)|-7|-3|=_;(10)(-7)(-3)=_.5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1)4x=-16; (2)-3x=18; (3
16、)-9x=-36; (4)-5x=0(四)、小结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七、练习设计1计算:(1)(-16)15; (2)(-9)(-14); (3)(-36)(-1);(4) 13(-11); (5)(-25)16; (6)(-10)(-16)2计算:(1)2.9 (-0.4); (2)-30.50.2; (3)0.72 (-1.25);(4)100(-0.001); (5)-4.8(-1.25); (6)-4.5(-0.32)3计算:4填空(用“”或“”号连接):(1)如果 a0,b0,那么 ab _0;(2)如果 a0,b0,那
17、么ab _0;(3)如果a0时,那么a _2a;(4)如果a0时,那么a _2a八、板书设计 2.8有理数的乘法(1)(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如何讲授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曾作过种种探讨和尝试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或说定义),要完全理解这样规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接受(或说承认,不拒绝)有理数乘法法则呢?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讲多了不行,讲的越多可能问题越多现在我们所用的方法是,乘数是正数的情况下是由实际问题得出的,乘数是负数时
18、(所谓难就难在这里),则利用“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本质是定义的另一种形式)这一结论所以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是因为看起来,它好像是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为什么说是“好像”呢?看下面的总结过程:由实际问题可以很容易得出:32=6, (-3)2=-6 比较,就得到“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是相反数”,确是由实际问题得出的,但是要得出上述法则有些牵强,举的例子是“被乘数”改变符号,而结论是“因数”改变符号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之处,我们增加了有理数乘法的应用问题,验证法则的合理性第十三课时一、课题 2.4有理数的乘法(2)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多个有
19、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2计算(五分钟训练):(1)(-2)3; (2)(-2)(-3); (3)4(-1.5); (4)(-5)(-2.4);(5)29(-21); (6)(-2.5)16; (7) 970(-6);(17)1234(-5); (18)123(-4)(-5);(19)12(-3)(-4)(-5); (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为 算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