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
《遂昌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遂昌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绍 兴 市 人 民 政 府二O一六年十二月前 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浙江省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扎实前进。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将我省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到了“两美浙江”建设的新阶段,并提出“加快建设全国
2、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2015年9月,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6年4月,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也指出“生态环境是我省三大发展短板之一,要全面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在2020年建成生态省,尽力补上生态环境这块短板”。多年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在着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高度重视美丽绍兴建设,印发了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绍兴在建设“两美”浙江、加快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2016年1月以来,市委七届十次全会、2016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作为“十三
3、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工作要求。2016年3月,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印发“811”美丽绍兴建设行动方案。 规划全面分析了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条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预期目标,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任务,初拟了近、中、远期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并提出建设保障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规划还将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目 录第一章 现实基础11.1基本概况11.2 创建基础41.3 存在问题8第二章 规划总则102.1创建意义102.2编制依据112.3范围期限132
4、.4总体框架:“165”战略14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153.1指导思想153.2战略定位153.3基本原则153.4规划目标16第四章 严格红线管理、守住安全底线244.1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加强源头控制244.2严格红线管理,建立动态监管平台25第五章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增长275.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构绍兴产业体系275.2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生产方式315.3实施资源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4第六章 打造生态城市、优化城乡环境376.1改造城市面貌,建设低碳城市376.2加强农村整治,建设美丽乡村406.3加快统筹发展,加强有效供给42第七章 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
5、量447.1深化“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质量447.2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空气质量477.3深化固废污染防治,切实加强土壤保护507.4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安全537.5建立应急保障平台,提高环保能力建设56第八章 弘扬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社会598.1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全民生态素养598.2推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全民绿色生活618.3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增强全民践行示范62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制度639.1深化体制改革,补齐机制短板639.2明确目标责任,健全考核机制649.3加强政策激励,健全保障体系65第十章 重点工程6710.1五大工程6710.2经费概算75
6、10.3资金筹措75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7611.1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障7611.2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政策保障7611.3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7611.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7711.5完善人才机制,强化科技支撑77III第一章 现实基础1.1基本概况1.1.1自然环境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口以南,介于北纬291336至301617,东经1195302至1211338之间。东西长130.03公里,南北宽116.86公里,海岸线长40公里,全市总面积8279平方公里。绍兴市地貌比较复杂,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势南高北低,由北
7、部绍兴平原向南逐渐过渡为丘陵山地。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绍兴市河道密布、湖泊众多,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境内主要有汇入钱塘江的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河密率很高的河网水系。绍兴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在17.4左右,年降水量1439.0毫米左右。绍兴市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9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4处、市级11处),占地总面积为260.67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共48处。国家级
8、和省级生态公益林1587.46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89公平方公里。1.1.2经济社会绍兴市下辖三区二市一县: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全市共有乡镇(街道)118个,其中15个乡、79个镇、24个街道。2015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161.43万户,户籍人口443.11万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4466.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53.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2014.15亿元,总量列全省第四位。工业增加值1957.85亿元。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0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89元。1.1.3
9、生态环境质量1、空气环境质量2015年,全市累计环境空气质量AQI指数达到一级天数(优)71天,二级天数(良)219天,三级天数(轻度污染)54天,四级天数(中度污染)16天,五级天数(重度污染)5天。绍兴市及各区、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在72.6%-85.3%之间,平均为79.5%。绍兴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范围为4.356.07,平均为5.20。 2、水环境质量绍兴市地表水主要由曹娥江水系、鉴湖水系、浦阳江及壶源江水系、绍兴平原河网组成。2015年,全市70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中,-类水质断面占58.6%,类占37.1%,类占2.9%,劣类占1.4%,水质为轻度污染
10、。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有42个,不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有28个。各区、县(市)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汤浦水库、陈蔡水库、南山水库、长诏水库)水质优良,水质状况为类水质,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3、声环境质量2015年,全市各区、县(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52.554.9分贝,各区、县(市)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水平等级均为“较好”水平。 4、土壤环境质量2015年,全市30个土壤监测点中有14个点位出现重金属超标,超标率为46.7%,其中轻微、轻度和中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23.3%、20%和3.3%。超标污染物主要为汞、铅、铜、镍等4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汞(33.3%
11、)、铅(13.3%)、铜(10%)和镍(10%)。 5、辐射环境质量2015年,全市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在45.787.7格瑞/小时,平均值为73.8 格瑞/小时,在浙江省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天然水平涨落范围内;全市环境电磁辐射综合电场强度测值范围在0.120.65伏/米之间,平均值为0.35伏/米,远低于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有关公众照射的参考值12伏/米(频率范围30-3000兆赫兹)。 6、生态环境状况2015年发布的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为79.5,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所辖各区、县(市)的EI值分布在71.782.0之间,EI值按降序排列依次为:诸暨
12、市、嵊州市、上虞区、新昌县、柯桥区和越城区。其中诸暨市、嵊州市、上虞区和新昌县的EI值高于绍兴全市的EI值(79.5)。1.2 创建基础1.2.1生态文明顶层设计不断健全绍兴市委、市政府一贯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继提出“绿色绍兴”、“生态绍兴”、“美丽绍兴”等战略目标。先后出台了三轮“811”行动方案、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决定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2016年初,市委市政府从打造“生态绍兴、美丽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统领”写入市委七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
13、在“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纲领上,绍兴在全省率先制定“811”美丽绍兴建设行动方案(2016-2020),编制了考核办法、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书等文件,明确了各地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1.2.2生态环境防治能力不断加强坚持以治水、治气、治土为突破口,以“五水共治”、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为工作载体,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防治能力。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68.5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制村覆盖率已达81%,污泥处置能力提升至6110吨/日,危废处理能力230吨/日,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180吨/日。全力推进“五水共治”。积极
14、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全力打好“六大硬仗”,全市共明确村级以上河长5446名,实现四级河长全覆盖,全面完成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任务。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累计淘汰小锅炉3800余台,累计淘汰黄标车近6万余辆,完成62个VOC(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项目和10个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项目,完成国V汽油油品升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工业污泥、建筑泥浆、工程渣土长效管理机制,对产生单位进行“五统一”(统一台账、统一清运、统一处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管理,并实现市场化运作、资源化利用。800余家企业实行固体废物动态监管。实施污染减排和循环经济行动。“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
15、物累计减排比例分别为19.99%、26.26%、22.33%和22.23%,完成了65家铅蓄电池、63家电镀企业、25家制革、27家造纸、193家化工和426家印染企业整治任务,完成了675家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和8235家“低小散”企业(作坊)整治,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850”工程项目。实施 “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改造了一批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厂区、拆除了大量违章建筑,公路边、河边、山边、水边等四边区域的环境得到了洁化、绿化、美化。1.2.3生态监管监控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绍兴市生态环境监管、监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共建有70个市级、244个乡镇、
16、1743个村级水质监测断面,15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5个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20个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座特征有机污染物空气自动站,49个乡镇(街道)PM2.5监测站点、13个省级功能区和重点工业乡镇AQI自动监测站;489个污染源在线监测站。建成全国首套污染企业“治污设施中控系统监管平台”和497套刷卡排污终端,已经覆盖所有省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和大部分市控污染源。定期对水、气、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进行通报和考核。监管执法能力显著提升。环保、公安、检察院、法院、市场监管、税务、水利、农业、林业、综合执法等部门间加强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公检法联动执法机制和联席会议机制。实现公安驻环保工作机构全覆
17、盖。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全市初步建立四级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执法力度显著提升。以“铁的纪律、铁的信念、铁的意志”,强化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各类执法数据提升明显。以2015年环保执法为例,刑事移送案件数量为31起42人;治安拘留案件数量为44起52人,同比增加22倍。立案数量1534起,同比增长70%;行政处罚企业1183家,处罚金额5986万元,同比分别增加31%和51%;停产整顿企业269家,同比增长49%;责令整改企业1914家,关停企业34家,取缔企业389家。1.2.4生态示范创建扎实推进以各类生态示范创建为主要抓
18、手,推动提升整体生态环境。全市已创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6个区、县(市)全部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新昌县已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诸暨市已通过环保部国家级生态市创建考核验收,嵊州市、上虞区、柯桥区已成为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已达63个(占全市乡镇和涉农街道总数的55.3%),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09个(占全市乡镇和涉农街道总数的95.6%),市级生态村1344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61.4%。1.2.5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通过深化污染整治,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19、 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逐年提高。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民生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结果:2015年绍兴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测评得分70.04分,比2014年提高12.31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在各设(区)市得分中,绍兴市由于污染整治成绩突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当地民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从2014年全省排名第9位,提升到2015年全省排名第6位。1.2.6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生态建设评价考核机制。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区、县(市)综合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环保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每年市政府与各区、县(市)签订生态建设工作任务书,年底逐项进行考核、通报。建
20、立了生态建设长效监管机制。深化了治水、治气、治土及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出台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实施了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重要水域、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改革、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违法企业公开道歉承诺等制度。实施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环境损害评估试点,探索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社会资本及外资参与社会事业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等。1.3 存在问题经过多年努力,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转型升
21、级需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业态单一、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未转变为产业优势,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整治提升任务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等突出问题。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占比与创建指标要求相比差距较大,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传统产业整治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中高端绿色产业体系,重构绍兴产业新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2015年,全市70个市控以上断面达标率58.
22、6%,AQI优良天数比例73.9%,在全省排位仍然偏后,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污染减排任务艰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处于高位,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氨氮、VOC排放量分别为6.1万吨、5.1万吨、7.4万吨、0.8万吨、13.5万吨,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1.3%、8.4%、10.8%、8.1%、9.7%。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需进一步强势推进以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为突破口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行动,着力破解优良生态环境供给不足的矛盾。生态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新发展理念和阶段,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变革创新。特别是公众参与生态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遂昌县 环境保护 十二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