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
《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发展规划.doc(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临海市工业强市临海市工业强市“五年五年”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20122016年) (征求意见稿) 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二O一二年六月 - 1 - - 0 - 临海市工业强市发展规划(2012- 2016)是指导全市工业经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专 项规划、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临 海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2年至2016年,主要是依据国务院 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 2015)的通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
2、规划、浙江省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 于印发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工业转型升 级规划(2011- 2015)解读、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湾循环经济 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规划、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台州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临 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临海市 域总体规划、临海市城镇体系规划、临海市级及中心城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产业选择及 布局方案等材料,并结合当前临海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周 边基础设施、产业现状和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 1 - 目目 录录 一、现实基础与
3、发展环境.- 1 - (一)现实基础.- 1 - (二)发展环境.- 5- 1.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复苏期.- 6 - 2.国内工业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关键期.- 6 - 3.临海工业经济进入创新转型期.- 7- 二、基本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8 - (一)基本思路.- 8- (二)发展战略.- 9 - 1.继续推进创业创新驱动战略.- 9 - 2.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9 - 3.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战略.- 10 - 4.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战略.- 11- (三)发展目标.- 11- 三、产业导向与重点区域.- 14 - (一)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14 - 1.做强休闲用品产业.-
4、 14 - 2.做大汽车机械产业.- 16 - 3.做优医化产业.- 18 -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19 - 1.差异发展新材料产业.- 19 - 2.开拓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0 - - 2 - 3.创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1 - 4.开放发展新能源产业.- 22- 5.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22- 6.生态发展皮革制品产业.- 23 - (三)多元发展特色产业.- 24 - 1.联盟发展建材产业.- 24 - 2.整合发展眼镜产业.- 25 - 3.抱团发展彩灯产业.- 25 - 4.生存发展船舶产业.- 26 - 四、主要任务.- 27 - (一)百十亿企业培育工
5、程.- 28 -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30 - (三)平台建设工程.- 32 - (四)项目支撑工程.- 34 - (五)高端人才建设工程.- 35 - (六)品牌建设工程.- 37 - (七)两化融合工程.- 38 - (八)绿色低碳工程.- 40 - 五、保障措施.- 42 - (一)基础设施保障.- 42 - 1.土地集约使用.- 42 - 2.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 42 - 3.水电基础设施网络有效改善.- 43 - 4.加快信息及广电网络建设.- 43 - - 3 - 5.完善工业园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 43 - (二)资金要素保障.- 44 - (三)生产
6、性服务保障.- 45 - (四)政策激励保障.- 46 - 1.组织保障.- 47 - 2.政策支持.- 47 - 3.服务保障.- 48 - 4.监督保障.- 48 - 附件1:临海市工业强市发展规划重点工业项目汇总表.- 49 - 附件2:临海市工业强市大企业培育预选企业名单.- 52 - - 0 - 一、一、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一)现实现实基基础础 近五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应对国 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创新转型为导向,坚持工业立市 不动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快速增 长,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全市经济社会
7、发展 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工工业综业综合合实实力不断增力不断增强强。 。从2006年到2011年,主要工业经 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全市工业增加值从91.8亿元增加到181. 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5%,年均增长14.6%;500万规模 上企业数量达到75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从324.2亿元增加到68 2.9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总额从12.0亿元增加到28. 1亿元,年均增长18.6%;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从7.9亿美元增加到 21.9亿美元,年均增长22.5%;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378.0亿元, 年均增长12.2%。2011年,产值超2000万的企业共有355家,完 成工业
8、总产值611.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2亿元;产值超亿元 的企业共有12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2.8亿元,占全市规模上 工业总产值的76.5%;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共有7家。 工工业发业发展空展空间间不断拓展。不断拓展。近年来随着我市海洋经济示范 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东部沿海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南洋涂规划工业用地还有2500亩,头门港区规划工业用地有1 - 1 - 1200亩,中部、西部现有工业用地2000亩,未来五年中、西部 规划工业用地4500亩左右。全市未来五年内工业用地总数超2 万亩,超过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发展空间得到 有效保障。 工工业产业结业产业结构不断构
9、不断优优化。化。积极扶持主导产业,2011年五大 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的65.9%。其中汽车机械、休闲用品礼品、医化三大产业规 模突破百亿元。企业上市步伐加快,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家,融 资规模55.7亿元,均居台州首位,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1家。 培育成长型企业成效明显,自2009年实施成长型小企业培育 工程以来,已入选44家企业作为培育对象。新材料、新能源等 新兴产业发展开始起步,2011年完成工业产值12.5亿元。 自主自主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创建“省科技强市”和“全国科 技进步先进市”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科技综合实力明
10、显增强,连续六年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军民科技合作 走在全省前列。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创 新型企业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博士 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3家,省级区域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省级星火技术服务中心1家,高新技术 企业达到40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市RD经费投入从约1. 9亿元增加到6.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0%增加到1.6%;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从3909万元增加到9926.4万元。加快实施品 - 2 - 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三大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1件, 中国名牌产品2个;企业参与了47个国家或行
11、业标准的制(修) 订工作;企业专利授权量翻了两番,从387项增加到1723项,年 均增长34.8%,连续两年位居台州首位。 工工业载业载体建体建设设不断加快。不断加快。中部龙头带动作用和中心城区 集聚辐射能力增强,临海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排名从第35位跃 居到第20位,2011年完成产值232.0亿元,占全市规模上产值34 .0%。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加快,东部区块成为台州湾循环经 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5.9亿 元增加到138.2亿元,年均增长39.8%,占全市规模上产值20.2 %;头门港工业园区已列为拟新增省级工业园区。现代产业集 群建设初见成效,休闲用品、医化产业
12、列入全省42个现代产业 集群示范区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新增省级小 企业创业基地3家,其中1家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基地,全市已认 定1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启动了1个科技孵化器,为小企业 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工工业发业发展方式不断展方式不断转变转变。 。临海工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加大节能降耗和淘 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清洁生产,进一步提高资源综 合利用水平,工业发展方式开始逐步转变。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103吨标 准煤,比2010年下降4.58%。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8
13、1 - 3 - 1”环境保护行动,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强化医化园区环境 综合整治,关停水洋化工区,全面整治涉重企业,基本完成东 部电镀企业搬迁入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有60家企业通过了 清洁生产验收,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15家企业被评 为台州市绿色企业。临海已成为省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 市(县)。 临海工业取得上述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经 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严峻问题,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 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工业经济总量相对偏小 ,人均水平偏低,综合竞争力仍然不强;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 构仍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不快,产业结构
14、亟待优化,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工业投入增 长动力不足,工业发展后劲还偏弱,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大好 高项目不多;工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偏低,企业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偏少;能源供应、环境容量、高端人 才等要素制约非常突出。总之,粗放型工业发展方式已难以维 系临海工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6-2011年年临临海工海工业发业发展主要指展主要指标标完成情况表完成情况表 指指 标标2006年年2011年年 年均增年均增长长( ( % ) ) 工业增加值(亿元) 91.8181.514.6 - 4 - 500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 元) 324.2682.916.1 500万规模以上工
15、业利润总额( 亿元) 12.028.118.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4.579.112.2 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 7.921.922.5 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961.5910.6 专利授权量(件 ) 387172334.8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准煤) 0.7920.4103-12.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97.5198.130.1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吨/ 万元) 0.0016720.00076-14.6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吨/万 元) 0.0009020.0012667.0 (二)(二)发发展展环环境境 未来五年,临
16、海工业经济既面临着平稳发展的全新机遇, 又肩负着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的重任,只有加快推进 工业强市建设,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5 - 1.全球全球经济进经济进入入缓缓慢复慢复苏苏期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产 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这为临海工业利用国际高端创新要 素,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 良好契机。但由于发达经济体在发展方式、经济、金融和财政 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 济复苏前景黯淡。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可能延续数年的低速增 长期,重商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再度回归实业,后进发展中国 家工业化奋起直追,围绕市
17、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产业 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各国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 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上,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 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必将对临海发展新兴产 业产生巨大竞争压力。 2.国内工国内工业经济进业经济进入入结结构构调调整关整关键键期期 从国内环境看,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 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 加快融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经济发 展的国内环境总体有利。 未来五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纵深发展,经济 结构转型不断加快,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巨大的国内需求 将成为带动临海经济结
18、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为应对经济减速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省将采用各 - 6 - 种扶持措施加快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材料、生物医 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临海工业经济发展新 的增长点和重要增长极。 区域竞合将进入新阶段,各地为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提升 区域竞争力,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对市场、 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这对临海吸引工业 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提出了新的考验。 3.临临海工海工业经济进业经济进入入创创新新转转型期型期 从市域环境看,作为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海将围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
19、综合发展示 范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总 体部署,全面开发头门港和临港产业平台,大港口与大平台将 成为临海最大的发展优势,促进平台、产业、项目联动,加快 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区块,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这为实现临海工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未来五年,临海工业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加 快创新转型,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由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向中 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工业装备的先进性及与信息化技术的融 合度,推动工业发展基础由依赖土地和劳动力等低端要素向 依靠人才、科技、信息、品牌等高端要素转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海市 工业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