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汇总教师招聘考试必备!.pdf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汇总教师招聘考试必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汇总教师招聘考试必备!.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 规律的科学 2 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 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 )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 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 2 )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于 1632 年撰写的 大 教学论 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3 )从一门 规范学科的建立 ,从独立 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 德国 教育学家 赫尔巴特 1806 年出版的 普 通教育学 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 “ 传统教育派 ”
2、的代表;( 4 )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 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 增进人们知识和技 能, 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 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 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 洲教育、近代 教育、 20 世纪以 后的教育 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 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
3、人;教育影响是 置于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 “ 中介 ” 的总和 2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受 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的领导权 ; (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受教育的权利 ;( 3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教育目 的 ;( 4 )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 (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
4、的舆论力量;( 3 )教 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1 )生产力水平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 ( 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 教育结构的变化; (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 育的内容和手段 ;( 4 )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1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 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 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1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1 )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 )科技能
5、够影 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 2 )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 )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 2 )教 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具有推进科 技研究的功能 ( 3 )信息技术与教育: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 )信息 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 )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 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1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 )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 2 )教育具 有双重文化属性 ( 2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
6、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 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 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 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 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 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 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
7、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1 )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2 )遗传的 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 3 )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 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 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1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 ( 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 1
8、 )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 与方面;( 2 )学校教育加速 了个体的发展;(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 值,还有延时价值 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 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 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9、; 3.评价功能; 4.指 导功能 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 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2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 素质教育 (三)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 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
10、 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 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 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 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2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
11、教育、初等教育 (初等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 (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 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 高等教育 (大学和专 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八、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 教师的素养: ( 1 ) 学科专业素养 : 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了解 该学科的相关知识; 3 )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 方式和方法论; ( 2 ) 教学专业素养 : 1 )具有先进教学理念; 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 )具有一定的
12、研究能力; 4 )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 3 ) 道德素养 : 1 )热爱学生; 2 )热爱教育工作; 3 )自身的道德修 养 2 教师的专业发展 ( 1 )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 1 )专业理想的建立; 2 )专业知识的拓 展; 3 )专业能力的发展; 4 )专业自我的形成 ( 2 ) 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 1 )健全的专业情意; 2 )完备的专业知识; 3 )娴熟的专业技能 ( 3 )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 : 1 )任教前关注阶段; 2 )关注生存阶 段; 3 )关注情景阶段; 4 )关注学生阶段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 新课程背景强调 教师职业
13、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 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 :(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 教 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 2 )从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看,新课程要求 教 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3 )从 教学和课程的关系 看,新课程要求 教 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4 )从 学校和社区的关系 看,新课程要 求教师应该是 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 1 )在对待 师生关系 上,新课程强调 尊重、赞 赏 ;( 2 )在对待 教学关系 上,新课程强调 帮助、引导 ;( 3 )在 对待 自我 上,新课程强调 反思 ;( 4 )在对待 与其他教育者
14、的关系 上,新课程 强调 合作 (四)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具有 主体性 的人; 2.学生以系统 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 3.学生 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已考) 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 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 成,具体包括: 1.树立 人本化的学生观 ; 2.树立个 性化的学生观 ; 3. 树立 发展性的学生观 ( 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意义 :( 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 关系; ( 2 )
15、师生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3 )师生在 社会道德 上是 相 互促进 的关系 ( 2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 :( 1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 )建立教师 威信;( 3 )善于同学生交往;( 4 ) 发扬教育民主 3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 途径 :( 1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2 )通过课外 活动;( 3 )通过校外活动 4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 方法 :( 1 )转变学生角色;( 2 )转变教师角 色;( 3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5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民主 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
16、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 觉应用,它有以下特点:( 1 )爱生尊师,相互配合;( 2 )民主平等,和谐 亲密;( 3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 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 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 课程的意义: 3 课程的类型 :( 1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 )综合课程和核心课 程 ;( 3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4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4 制约课程的因素:( 1 )一定历史时期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 ( 2 )一定时代人 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 3 ) 学生的年龄特征
17、、知 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 课程标准的意义:( 1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 求和具体规格;( 2 )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 工作的基本依据;( 3 )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 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 4 )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 新课程标准的功能 :( 1 )指导教材编写;( 2 )指导教学; 1 )帮助 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 2 )指导教师组织教学; 3 )指导课程评价 3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 1 ) 前沿 :课程性质、课程基本
18、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 ) 课程目 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 内容标准 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4 )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 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 ) 附录 术语解释、案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 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 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2 ) 高中 以分科课程为主 ;( 3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 (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 1 )课程结构
19、的均衡性;( 2 )课程结构的综合 性;( 3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特点: 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 宜原则 十、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 教学的意义 :(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2 )教 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 教学的任务:( 1 )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 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 界观基
20、础;(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 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 认识过程 ;( 2 )教学过 程是一种 特殊的认识过程 ; 1 ) 认识的间接性 ; 2 )认识的 交往性 ; 3 )认识的 教育性 ; 4 )有领导的认识 2 教学过程的规律:( 1 )教学相长性规律;( 2 )教学发展性规律; ( 3 )教学教育性规律 (三) 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应用: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 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21、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 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生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 实施要求: (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 1 )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2 )关注学科更应关注 人: 1 )关注每一位学生;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 )关注学 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交往互动的教学观;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十一、教育评价 (一) 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1 教育评价
22、的内涵: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2 教育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2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 )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 价;( 4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2 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1 )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 )表现 性测验评价;( 3 )评定量表评价法;( 4 )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 )同伴 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 6 )成长记录评价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 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 促进学
23、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 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 2. 在评价功能上,强调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 3.在 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 形成性评价 ; 4 、在评价方法上, 强调采用绝对评价 法 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1 德育的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 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 2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 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 德育的目标: 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一
24、是 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 他人,热爱班级和学 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则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品德心理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 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 理品质;三是思想道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 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 2 德育的内容 :( 1 )爱国注意教育;( 2 )集体主义教育;( 3 )劳动 教育;( 4 )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5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 6 )理想教育;( 7 )正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育 心理学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汇总 教师 招聘 考试 必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