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一、“十二五”发展状况(一)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使食品产业保持较好发展。1. 经济指标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我省食品产业实施“优质、特色、名牌”发展战略,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占全省轻工业40%以上。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41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19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8%,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我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7%提高至201
2、5年的9.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0.7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0%;实现利润215.9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2%。专栏1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年份指标201520142013201220112010工业增加值(亿元)919830.6749.2641.3512.4405.3同比增长(%)10.610.916.825.226.4主营业务收入(亿元)4070.73895.53501.53097.325451780.9同比增长(%)4.511.313.121.742.9利润(亿元)215.9224.2229.2206.3168.61
3、46.3规上企业数量(个)241923822208202317842227注:数据源自安徽省统计局(http:/ 食品安全水平提高,品牌特色日益显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制订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相关标准体系。2010年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食品标准200余项,拥有7个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在乳制品生产、肉类加工、罐头加工、饮料制造等行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以婴幼儿配方乳品和白酒为试点品种,实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古井荣获2015年度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奖,新增33户食
4、品生产企业获安徽省质量奖,新增639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17个中国驰名商标。3.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食品种类逐渐增多。我省小麦、水稻、油菜籽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五位,畜牧、水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列,为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我省食品种类不断丰富,形成了4大类(畜产品、粮油制品、发酵食品、水产品)、22个中类、57个小类共计2万余种食品。产品结构逐渐向绿色化、多元化、便捷化、品质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专栏2 “十二五”主要食品产量及平均增长速度品类单位2011年2015年累计增长(%)年均增长(%)大米万吨
5、1146.91713.349.48.9小麦粉万吨1279.31690.432.15.5食用植物油万吨76.3127.767.112.4肉类万吨89.4142.959.511.1水产品万吨4.111.4178.122.1乳制品万吨7994.319.43.5方便主食品万吨44.555.925.64.2饮料酒万千升222.8191.9-13.9-1.9其中白酒(折65%,v/v)万千升39.446.417.82.8啤酒万千升167.5119.2-28.8-4.3软饮料万吨161.1433168.921.9精制茶万吨18.725.737.45.84. 骨干企业逐步壮大,区域布局更加协调。“十二五”期间
6、,随着兼并重组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乳制品、肉类、饮料、发酵等行业的并购重组提速,通过并购重组,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的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和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从区域看,皖北、合肥都市圈、沿江和皖南四大农副食品加工密集区初见规模,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从重点行业看,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白酒行业排名前10的企业销售收入占我省白酒行业收入的70%以上,拥有四家白酒上市公司,属全国最多。5.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我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食品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研发出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新增发明专利2700多项;
7、新增省级新产品数60个,首次发布食品类工业精品9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78个。持续加大食品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构建创新平台,引进行业先进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我省食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酒类、乳制品等行业骨干企业运用的装备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二)存在问题。1.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我省食品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初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偏低,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高达60%,附加值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占比较低。食品同质化严重,品种、花色相对较少,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中高端产品偏少,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综
8、合效益低,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很好适应消费变化。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较高。2. 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食品工业“大产业、小企业”特征显著,落后分散的小型食品工业企业众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缺乏能引领我省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一是企业平均规模小。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集中度低,现有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对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带动性较弱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区域布局不合理。合肥都市圈资金技术充裕、皖北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未得到很好发挥,食品工业整体布局有待优化。3.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省食品工业企
9、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专用型、功能性产品较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意识不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研发投入和技术研发的应用不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新产品开发、升级换代速度缓慢。多数行业企业的装备还处于对国内外先进装备的学习、模仿、跟踪阶段,创新性和引领能力不够,在生产效率、智能化和工程配套上还有欠缺。二、“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面临形势(一)国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全球食品产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绿色有机精深加工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营养方便食品等新业态,推动食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方向转变,食品消费市场将从保障供给逐渐转向个性化、功能化、
10、时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促进食品产业向着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导食品格局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前进。工业4.0与互联网+的全球化历史机遇,有助于食品产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基本公共卫生问题,食品产业链的全球化导致食品安全保障的难度较大,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较低;欧美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消费不振、需求疲软,对外向型食品企业的生存压力持续加大。(二)国内食品产业面临形势。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战略的提出,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理念推动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国内食品工业面临重
11、大机遇。一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营养、功能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扩容,从而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千禧一代”正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线上平台发展迅速,多维营销模式同步发展,食品消费模式将更加便捷高效;三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食品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食品产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时机日趋成熟。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新常态下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增速预期放缓;二是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更高;三是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加剧,对生产过程中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更严。综上,
12、食品工业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发展战略的同步实施,为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食品工业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提升动力依然强劲,需求趋势依然向好。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安徽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工业领域供给
13、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保障食品产业安全为目标。紧抓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和绿色发展,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突出发展我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品牌,大力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富有竞争力、有安徽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争取实现食品产业中高速增长,努力推动食品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二)基本原则。安全为先。围绕原材料采购控制、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强
14、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强化食品专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全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品牌引领。依托绿色食品加工重点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品牌效应,在自主创新中推动品牌化,在产学研结合中加速品牌化,在质量监管中保障品牌化,打造有安徽特色的知名食品品牌。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发展,利用绿色制造技术,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环保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
15、用,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构建食品产业绿色生产体系。(三)发展目标。按照我省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建设食品制造强省为目标,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实现食品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形成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具有较强生产力的食品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做大做强做优我省食品产业。1. 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良好操作规范(GMP);婴幼儿配方乳粉
16、企业全部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认证要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实现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全覆盖,通过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认证企业达200户。2.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我省食品产业力争新增发明专利3000项;新增省级工业精品数50个;新增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0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两化融合水平3. 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加。到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3200家,食品实现工业增加值1350亿元,年均增速8%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年均增速7.5%以上;实现利润额年均增速7-8%,力争利润
17、总额达320亿元。4. 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比提升至50%,农副食品加工业比例降低,实现食品产业由初加工为主逐步转向高、低附加值产品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着重于提质增效,开发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功能保健、休闲养生食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5.“三品”行动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打造有我省特色的食品品牌,推进“名牌名品名家”计划,食品供给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加大对我省特色食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我省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到2020年,力争新增10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
18、和20个中国驰名商标。四、主要任务(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我省食品产业从原料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全过程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农产品的供给侧进行社会治理,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供给侧主动提供安全的农产品,鼓励企业按照安全标准和地方标准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绿色和有机认证,监督企业按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食品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加快食品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强化第三方检验检测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及动态预警机制等;着重加强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积极探索食品质量安全的追溯机制
19、,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步伐。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凝聚食品产业产学研融协同创新力量,推动食品行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的新突破,提高食品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强对食品产业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着重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创新人才。提升装备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在食品工业中的全面应用,开展行业先进制造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开展食品制造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实现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
20、、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和车间。(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国家重大专项引导作用,鼓励优势资源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兼并改造产能过剩的中小企业。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完善退出机制,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支持中小食品企业实施产异化竞争战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吸引优质产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合肥都市圈资金技术充裕与皖南、皖北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推动皖南、江淮及皖北地区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发展精深加工食品,
21、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粮油制品和白酒等,皖南和大别山区发展坚果、茶叶等高附加值产品,沿江、皖南地区重点发展矿泉水等饮料制品,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和链条完整。(四)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增加中高端食品供给。提品质: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食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开展国际对标,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创品牌: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扩大品牌食品比重
22、,推动我省食品知名品牌走向全国。(五)延长食品产业链条。着重发展精深加工。鼓励企业采用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中高档食品比重,促进食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实现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关联的食品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集群转变升级。完善食品产业链条。建立从原料控制、食品加工制造、食品包装、装备制造、安全控制、物流配送和终端销售等方面的完整食品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向上与现代化农业相融合,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向下与餐饮业、物流服务业相融合,对接终端市场。(六)加速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以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三五 食品 产业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