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 - Huzhou.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 - Huzhou.doc(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州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湖州市交通运输局二一六年十二月湖州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录前 言1一、发展现状及背景2(一)发展成效2(二)存在问题3(三)宏观背景4二、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发展目标7(三)实施原则9三、空间布局与重点平台10(一)总体布局10(二)重点平台13四、临港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21(一)做大做强临港制造业22(二)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26(三)积极培育临港服务业30五、主要发展任务33(一)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33(二)完善优化临港基础设施34(三)提高临港产业创新活力37(四)推进临港企业培大育强39(五)推行低碳绿色临
2、港发展40六、保障措施42(一)强化组织保障42(二)明确责任分工43(三)加大政策支持43(四)注重规划衔接44附图附表45I前 言内河临港产业,是指原材料或产品或服务主要依托内河水运,并在包括内河港区的沿河毗邻区域内存在与发展的产业。其所依托的内河航道可与沿海航道贯通,通过河海联运、多式联运与国内国际市场连接。其产业通常包括:以轻型和次重型工业为主的临港制造业,以港口装卸仓储、集装箱运输为主的临港物流业,以服务临港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金融、保险、租赁、航运服务等为主的临港服务业。湖州航道水系纵横交错、内河水运发达,通上海达杭州,傍太湖连乍浦,湖州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发展内河临港
3、产业优势显著。近年来,全市沿主要内河干道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区逐步壮大,临港产业不断兴起,初步形成先进装备、绿色家居、新能源、金属新材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临港物流发展迅速,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快速崛起,稳居全省内河首位。当前,国家正积极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全省正加快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实施内河航运复兴计划,为湖州加速融入区域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业升级提供重大机遇。为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加快构筑临港产业新优势,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特编制本规划。规划以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
4、发展规划、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湖州市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等为依据,并与其他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规划范围为湖州市域。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至2025年。一、发展现状及背景(一)发展成效1、临港制造业初具规模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梅溪分区)等一批临港制造业平台快速崛起。临港制造业规模初显,金属新材、木地板、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特色临港产业不断集聚。2015年,主要布局在沿河区域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实现利税42.0亿元,同比增长20.7%;非金属矿
5、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69.3亿元,同比下降1.6%,实现利税28.9亿元,同比下降15.8%;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9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利税34.6亿元,增长8.9%;家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增长5.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1.0亿元,增长5.6。其中南浔木地板、吴兴特种钢材、长兴新型建材等三个产业集群规模超百亿元。2、临港物流业发展迅速截止2015年底,全市航道总里程1180公里,其中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316公里,占比居全省第二。全市单船平均吨位达332载重吨,集装箱船舶运力达33艘、1488标箱,集装箱船舶最大达64标箱。全市6个港区,生产泊
6、位857个,年通过能力1.2亿吨,最大靠泊能力1000吨级。港口货物吞吐量8052万吨,水运经济对湖州GDP总贡献率达到8%左右。河海联运模式深入推进,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迅猛,2015年湖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8.5万TEU,同比增长52.7%,跃居全省第一。德清临杭物流园、长兴综合物流园、南浔综合物流园等临港物流园区初具规模。3、临港服务业孕育成长近年来,湖州市积极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船舶交易等上游产业和发布航运信息、金融保险、运输代理等下游产业加快推进。通关服务、船运服务、信息服务、政务服务、环保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政策支持有力。临港旅游服务业加速发展,湖州南太湖、吴兴西山漾、
7、德清下渚湖、长兴仙山湖和图影等水上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程加快,水上客运发展蓬勃兴起。(二)存在问题1、临港发展缺乏有效统筹水运、临港物流和临港制造业各自建设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形成综合优势。在临港产业政策制定落实、重大招商引资、港航项目建设等方面统筹力度不足。对临港产业发展平台,尤其是产业园区和综合物流平台建设缺乏协调机制,县区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平台功能定位不精准,资源利用率不高,业态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目前尚无同时满足铁公水联运的现代临港综合物流园区。2、临港产业集聚发展不足全市主要临港制造业平台布局相对分散,集聚度不高。金属新材、先进装备制造、内河船舶制造等优势临港制造业发展规模有待
8、进一步提高。临港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围绕临港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不完善。同时,港口物流产业链条短,港口服务能力弱,港区融合不够深入。3、临港产业层次相对偏低临港高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中装备制造业、金属材料与不锈钢、现代物流等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占临港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反映在水运货源上,仍以依赖石矿资源的初级石料、水泥等传统建材产业为主,出港的是建材、竹制品、转椅等低附加值产品,进港的是木材、煤炭等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4、临港服务业发展滞后港口功能相对单一,港口服务层次不高,仍以传统的装卸、仓储、转运为主
9、。支撑临港产业升级的物流信息服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临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市场与临港园区之间的联系仍不紧密,集聚度有待提升。水上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水上旅游港区建设尚不健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在服务临港产业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三)宏观背景1、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施,加速临港产业开放发展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将构建东西双向开放新格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建设顺势推出,并将该区域放在全球视野中统筹谋划。作为国家战略交汇的战略节点和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湖州构建开放格局的空间广阔。从
10、市域层面统筹发展临港产业,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航运物流服务,深度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承接自贸试验区有效辐射,发展河海联运、多式联运,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也有利于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高度契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开放活市。2、区域交通格局即将重塑,助力临港产业振兴发展随着商合杭高铁、湖苏沪高铁、申嘉湖高速西延、长湖申线航道西延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格局得以重塑。一方面,借助铁公水联运优势,我市内河港口腹地趋于拓展,临港物流经济效益增强。另一方面,湖州“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节点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与上海、江苏以及宁波等地的联系更趋紧密,承接临港类产业
11、转移优势明显,便于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对临港产业发展所需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显著提高,临港产业迎来振兴发展的历史性契机。3、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推动临港产业跨越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潜在的增长动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和释放,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又难以为继,特别是水运经济面临发展困境,亟需谋求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浙江省着力打造七大万亿级产业,发展“四新经济”,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保的产业结构逐步确立。我市结合浙江省有关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导向,发挥港口航运优势顺应水运结构转型趋势,统筹规划布局岸线、港口、平台资源,通过港口来吸引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集聚湖州,
12、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实现水运结构和临港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4、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引领临港产业低碳发展湖州是“两山”思想发源地,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验全国示范。作为全国示范性绿色交通创建城市,水运具有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少、运能大、效益高等相对优势,符合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符合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导向。同时,在节能降耗约束趋紧背景下,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和临港空间布局优化,强化港口、园区和城市良性互动,既加速绿色交通网络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又促进全市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二、总体
13、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系列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湖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六重”工作要求,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及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建设契机,以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优势、生态文明示范优势,突出水运、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导向,坚持以港兴产、港城融合,坚持区域联动、开放带动,坚持全局谋划、协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临港载体,推动全市临港产业规模化增长和优质化提升,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赶超发展,力争打造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兴增长极、接沪融杭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服务浙苏皖区
14、域的物流基地,争当全国内河临港发展排头兵。专栏2-1 特色发展思路1、坚持以重大战略目标为引领,高起点发展临港产业。一是积极创建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主动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全省“海洋经济”战略,在示范区框架内,做好集约化港区、优化内河水运基础,做强以内河集装箱运输为龙头的临港物流业,做大航运服务业。二是贯彻开放活市战略,延伸上海自贸区制度改革红利。以江海联运和制度创新为纽带,建设上海创新机制和创新产业向湖州转移和联动的主渠道,为湖州临港产业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优势实现与世界市场的便利对接创造条件,打造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支持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
15、验区-安吉园区”。三是力争建立“湖州综合保税区”,在口岸通关、保税服务、加工贸易等方面改善临港产业发展的软环境,降低临港产业发展成本。2、坚持集约化港区、临港物流园区、临港各类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组团发展模式,统筹发展临港产业平台。紧紧围绕湖州城市“一核、两带、两轴”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整合提升港口岸线资源,引导临港物流业和临港制造业向规模化港区集聚,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三位一体”统一管理,统筹建设,共生共长,互为优势条件,共同构筑临港产业平台空间新优势。3、坚持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临港服务业“三业并举”,以临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全面发展临港产业。一是深入贯彻“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
16、略,以临港制造业为核心,重点发展与内河水运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高端制造基地。二是临港物流业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园区和集装箱运输,重点建设铁公水综合枢纽,大力发展临杭物流服务,拓展皖南、苏南物流业务,着力打造沪苏浙皖重要物流基地。三是临港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航运服务业并重,以临港制造业和临港物流需求、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发展为导向,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之间的技术和功能要素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航运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全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临港服务业发展平台。(二)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努力,临港产业体系更趋成熟,临港产业空间布
17、局更加完善,集约化港区、临港物流园区、临港各类产业园区三位一体集聚发展模式更加突出,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和临港服务业对地方经济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国家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重要的高端制造基地、沪苏浙皖重要物流基地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临港服务业发展平台。临港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临港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特色进一步彰显,临港制造业规模不断增长,并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六大临港产业集聚区 六大临港产业集聚区包括:湖州临港产业集聚区、吴兴临港产业集聚区、南浔临港产业集聚区、安吉临港产业集聚区、德清临港产业集聚区和长兴临港产业集聚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
18、000亿元。内河临港新兴服务业加速集聚,加快物流企业“培大育强”进程,国家3A级港航物流龙头企业12家以上,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水上旅游客运量超过100万。内河水运对地方经济GDP的总贡献率超过10%。临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改善内河港口布局,加快港口功能调整,进一步提升港口货物及集装箱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内河港口体系。到2020年,基本完成集约化港区建设和岸线资源整合,基本形成“一芯、两带、多组团”的总体布局,六大临港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临港物流园等平台错位发展、结构层次清晰、功能衔接顺畅,临港产业更加集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占比超过50%。临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0年,
19、基本完成骨干航道升级改造,高等级航道里程不断增加,其中三级航道达到168.5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14.3%。公用码头全面整合提升,公用码头泊位占比提高至30%以上。口岸服务、船舶综合服务、船员服务、航运服务等设施进一步健全,建成全市统一的内河港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临港码头、物流企业、货主、港航管理部门等之间信息共享,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达到80%。“十三五”期港口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超过15亿元。临港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到2020年,培育形成充满活力的临港发展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支持临港产业发展的政府力量显著增强,制度创新有效推进,政策供给进一步加强。“湖州综合保税区”基本建立。
20、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行,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和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分别为3.3%和3.2%。专栏2-1 临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表类别指标单位2020年临港产业规模临港工业规上总产值(由各临港产业集聚区目标值汇总所得)亿元3000临港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50内河水运对地方经济的总贡献率%10国家3A级港航物流龙头企业家12内河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50水上旅游客运量万人100船舶交易金额亿元1.9基础支撑设施内河港口吞吐能力亿吨1.35公用码头泊位占比%30三级航道占航道总里程比重%14.3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80发展环境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3
21、.3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3.4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率%3.2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下降率%4.4(三)实施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市场意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投资、吸引项目、吸引要素;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着力破解河海联运、通关便利化、开放合作等重点领域改革难点,集成创新政策引导临港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协调联动。坚持“港-城-产-人”共生发展,统筹融合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区与城市临港服务区、临港城市地带、城市生态廊道等功能区的布局建设,优化港城空间、强化有机联系,形成港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积极打造现代港口经
22、济圈。跨区融合,开放带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国内大港合作,争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等高能级平台,引导与国际市场直接联系,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集约节约,绿色发展。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园区低碳循环化建设,鼓励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节能改造。促进全市临港产业绿色化、临港空间集约化。三、空间布局与重点平台(一)总体布局根据集约化港区、临港物流园区、临港各类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组团发展的原则,构建“一芯、两带、多组团”总体布局。1、全力打造临港产业发展核心“一芯”,为以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以及湖州开发区为核心的临港产业
23、发展核心,由湖州临港产业集聚区、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等临港平台组成。积极完善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工作机制和实体运作机制,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综合物流、临港配套服务等临港业态,发挥创新引领、规模带动以及服务辐射的作用,引领全市临港产业快速发展。2、集聚发展两大特色发展带“两带”,包括依托京杭大运河形成的发展带和依托长湖申航道及其西延线形成的发展带,打造全市对外物流大通道和经济活力带。其中:京杭运河经济发展带,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发展生物医药、机电制造、新型纺织,做大做强物流业。加快建设德清临杭物流园、德清德泰物流园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注重与城乡物流的衔接互动,注重特色服务能力的塑
24、造,形成以服务本地及杭州为主,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综合型物流平台。推进德清经济开发区、德清工业园等集聚集约发展,建成分工明确、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园区,带动周边地区全面发展。长湖申线经济发展带,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引导装备制造、新兴纺织、现代家居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长兴综合物流园、安吉综合物流园、南浔综合物流园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临港物流体系。加快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等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注重产城融合和生态环境保护,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平台。3、联动推
25、进建设特色组团多组团,依托主干航道、以及临港物流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的紧密互动的吴兴临港组团、南浔临港组团、长兴临港组团、德清临港组团、安吉临港组团。其中:吴兴临港组团,由吴兴临港产业集聚区、湖州东部综合物流园(吴兴),以及周边八里店工业园区、吴兴经济开发区等组成。延伸打造金属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港区和城区一体化发展,沿长湖申两岸集中配置,完善船舶服务、临港中介等配套服务。南浔临港组团,以南浔临港产业集聚区、南浔综合物流园为主,并辐射至周边区域组成的临港发展组团。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并打造为家居建材和工业原料物流为特色的物流高地,配套发展相应的临港关联产业。长兴临港组团,以长
26、兴临港产业集聚区、长兴综合物流园等为主平台,涵盖画溪工业功能区等周边联动紧密平台。重点发展临港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领域,是长兴县加快临港经济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主战场。德清临港组团,包括德清临港产业集聚区、雷甸工业园、德清工业园、德泰物流园、临杭物流园、新市物流园等平台构成,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组成的临港发展区域。重点承接杭州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工业,配套服务杭州都市圈开拓大宗商品物流、集装箱物流等。安吉临港组团,包括安吉临港产业集聚区、安吉上港物流园、梅溪临港物流园等平台载体,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的紧密互动的发展组团。创新发展临港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工业,
27、聚力打造安吉县工业经济金三角。同时,发挥集装箱运输先发优势,提升完善保税、跨境电商等功能,联动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内河物流基地。(二)重点平台1、重点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湖州临港产业集聚区。拓展延伸主导产业链,突破发展新型水处理设备、大气防治设备等环保装备,创新发展中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智能物流系统集成等智能物流装备,以核心技术跨越式带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同时,按照多式联运的要求,有序衔接铁路、疏港公路,沿长湖申两岸合理安排物流功能。大力拓展黄芝山以西片区,遵循主导链接式,布局临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相关企业。依托高等级航道和铁公水综合立体交通优势,建设成为全市融入长江经济带中心
28、载体;紧抓低碳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打造湖州市绿色发展实践示范区。吴兴临港产业集聚区。突出优化产品结构,扩大既有优势,聚合发展不锈钢板材加工、型材制造、天然气用管道等高质化金属材料产品。响应中国、浙江制造2025导向,重点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数控机床、农业装备,推进从制造加工向智能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着力引进战略性投资者或先进技术,往上下游和侧向延伸产业链,加快平台向西向东拓展,重点研发设计大型装备制造。发挥移沿山湿地特色,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居住商贸、商务酒店、文体娱乐等功能性设施,促进港城融合。打造成为金属材料现代化产业基地、临港装备发展先导区。南浔临港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特种电梯、节能
29、电梯等电梯整机,做强曳引机、微特电机、大功率交流伺服系统、电控系统。发挥水陆联运、河海联运优势,积极发展以集装箱运输、城乡配送、专业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临港空间沿长湖申航道向南、向北纵向拓展。加快南浔综合物流园建设,有效整合港口岸线,促进港口码头的集中和开放,优先建设公共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北部区域加强专业市场、社区、商务等配套建设,促进港城融合。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主动接受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打造为对接上海桥头堡、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浙北重要物流枢纽。长兴临港产业集聚区。支持发展运输设备、智能机械、智能化节能高效热处理设备等装备制造。推进产学研结合,择优发展高密度聚乙烯、膨润土粉、纳米级材
30、料等精细化工类产品。联动全县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及城乡生活需求,发展零担配载、仓储加工、冷链物流、集装箱运输等现代物流业态。结合周边交通等资源状况,由点到面,推进高湾路、滩龙浜路等路网骨架路及其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平台承载能力。沿318国道布局配套服务区块,加强商业、社区等配套建设,促进港城融合。着眼建设大平台、引推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一流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德清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机械制造产业基础,向先进临港装备演进,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包装设备、智能机械装备。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等环保绿色建材。以面向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主,积极
31、发展以大宗物资流通加工、专业市场型物流和城乡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雷甸区块以整合提升为主,黄婆区块加快向北向西拓展拉开园区框架。清理整合低小散码头,在白三线两侧打造集约化公用码头区,同时修复航道生态岸线,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格局。融合临杭物流园的物流功能,积极承接杭州产业、人才、资本、知识等溢出,成为全县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区域性河海联运物流基地。安吉临港产业集聚区。主攻以高效节能环保锅炉、高效换热器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以感知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采用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工艺,发展有机硅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等精细化工领域。依托低丘
32、缓坡开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形式,加快临港空间向西、向北拓展。有效整合港口岸线,促进港口码头的集中和开放。晓南线以西,加强居住、商业等配套建设,促进港城融合。发挥临港和省际平台优势,致力于打造成为安吉新的经济增长极、省际区域内河临港物流集散中心。2、优化发展特色临港工业园区吴兴经济开发区(埭溪临港片区)。位于埭溪镇东苕溪以西、杭宁高速以东,是吴兴区“两区三园”重点工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以物流装备、成套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以PC构建等为主新型建材。加快区内道路、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区内框架向南面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利用好省级开发区平台的政策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成
33、为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东林工业园(北区)。重点发展物流运输、数控机床为主的装备制造;依托周边丰富的矿山建材资源,顺应建筑绿色化趋势,积极发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新型幕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加强园区东苕溪沿岸的整治优化,规划建设公用码头,高效利用岸线资源。整合港口码头资源,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推进“腾笼换鸟”和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大力挖掘存量潜力。结合新项目引进,适度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打造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德清工业园区。依托五龙等龙头企业带动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延伸产业链,做强做精新型建材。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推进以电机、电子机械制造为重点的装备制造提升发
34、展。加快平台向北向南拓展,加快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优化德桐公路以南区块、全家港以南区块等已建成区块。积极发展配送物流、港口物流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与浙北大宗货物物流集散中心。3、差异化打造现代物流园区按照“差异互补、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经营集约”要求,建设以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为核心,湖州东部综合物流园、南浔综合物流园、德清德泰物流园、德清临杭物流园、长兴综合物流园、安吉综合物流园等物流园区紧密协作、互联互促的“1+6”重点临港物流平台格局。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位于湖州杨家埠片区,东连湖城,南跨长湖申航道至西苕溪,西接新规划104国道。定位为湖州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
35、齐全的综合物流园区。发挥铁公水多种交通方式立体集合以及东中部节点的区位优势,立足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建成包含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10大功能的集港储物流、综合保税、总部物流、金融物流为主的全国性示范物流园区。按照市场化的高效配置和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建立完善富有活力的新体制机制,加快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对接,积极争取高能级保税功能,集聚形成铁公水多式联运、河海联运的优势。重点加快推进园区土地平整、道路等基础完善,加快推进上海铁路局铁路物流区项目建设。湖州东部综合物流园。由吴兴园区和旧馆园区共同组成,错位分工、差异化发展,共同打造联接湖州中东部、辐射长三角的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第四
36、方物流服务平台和线上线下商贸物流枢纽。其中吴兴汉唐综合物流园区位于长湖申南侧、南太湖大道以东、义家漾以西,以服务吴兴东部工业企业为主,重点建设临港加工、仓储运输、大宗商品展销、电子商务贸易等功能。旧馆综合物流园区位于旧馆工业区西侧、长湖申南侧、旧馆路以北,为钢材、木材等大宗散货以及集装箱货物提供中转、存储、现货交易等服务,积极发展货运配载、快递分拨配送、集装箱运输等服务。积极推进物业园区大项目落地,通过政策引导和大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周边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入驻。南浔综合物流园。位于长湖申航道与东宗线交汇处,定位为南浔区物流中枢、南浔物流对接上海自贸区的首要门户、沿海港口浙北地区重要的喂给港。发挥南
37、浔立体交通和丝商传统优势,加快推进河海联运、水陆联运等多式联运,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重点发展集货运、仓储、内陆口岸、零担配送、集装箱运输和进出口货物代理等业态。加快整合318国道附近小型物流配载点,通过以奖促搬等方式,引聚大型物流企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引导周边配载公司进入综合物流园区。德清临杭物流园。位于德清县雷甸镇杭湖锡线沿岸,立足杭州物流主市场,面向杭州都市圈,紧紧围绕工业原材料和钢材物流,辅以油品和集装箱等物流,构建完善的展示交易、通用仓储、保税物流、码头作业、分拨配送、物流信息等配套功能,打造成为以钢材和工业原材料物流为特色的集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与城市配送物流于一体的浙江
38、省重要物流园区。加快码头作业区及配套仓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大力招商引进物流企业。德清德泰物流园。位于德清乾元镇临杭工业区白三线北岸,定位为杭州都经济圈城市生活物流和产业配套物流园区,着力建设通用仓储、保税物流、码头作业、货运配载、分拨配送、物流信息、物流商务和多式联运等功能。加快推进二期及三期建设,完善口岸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内外贸集装箱。长兴综合物流园。位于长兴县城东南方向,西靠长湖申航道,东面与104国道相接,北邻318国道。园区立足长兴、服务浙皖苏交汇三角区、辐射大长三角,以区域(分拨)物流为基础、以工业物流和商贸物流为重点、以货运交易为配套、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的集“物流配
39、载、仓储配送、生产资料展示交易、物流金融、物流信息、配套服务”等六大服务为一体,打造成为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三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化物流园区。推进建设物流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加快疏港公路、泊位码头、冷链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铁公水”一体化建设,引导物流企业集聚提升发展,扩展集装箱运输规模。安吉综合物流园。含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和梅溪临港物流园两部分。其中,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以服务安吉及周边安徽区域水路运输外贸出口集装箱为主、大宗商品运输为辅,具备集疏、储运、理货、保税仓库、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加快创建B型保税仓库,有序拓展园区范围和园区功能,建设散货和件杂货泊位及后方
40、堆场,积极开展大宗散货、跨境电子商务、汽车滚装等功能。梅溪临港物流园,以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梅溪区块为依托,着重发展临港工业企业物流服务,重点是围绕机械装备、新材料危化品、精细化工等水路运输需求为主,同时兼顾建材散货物资的水路运输需求。加快建设公用码头和后方堆场,有序建设物流功能区,结合工业区块开发探索物流园区开发新模式。专栏3-1 湖州市重点临港物流平台名称功能定位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湖州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全的综合物流园区。立足浙北、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建成包含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10大功能的集港储物流、综合保税、总部物流、金融物流为主的全国性示范物流园区
41、湖州东部综合物流园由吴兴园区和旧馆园区共同组成,共同打造联接湖州中东部、辐射长三角的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和线上线下商贸物流枢纽。其中,吴兴园区汉唐物流园以服务吴兴东部工业企业为主,重点建设临港加工、仓储运输、大宗商品展销、电子商务贸易等功能;旧馆园区为钢材、木材等大宗散货以及集装箱货物提供中转、存储、现货交易等服务,积极发展货运配载、快递分拨配送、集装箱运输等服务。南浔综合物流园为南浔区物流中枢、南浔物流对接上海自贸区的首要门户、沿海港口浙北地区重要的喂给港。加快推进河海联运、水陆联运等多式联运,重点发展集货运、仓储、内陆口岸、零担配送、集装箱运输和进出口货物代理等业态。德清
42、临杭物流园面向杭州都市圈,紧紧围绕工业原材料和钢材物流,辅以油品和集装箱等物流,构建完善的展示交易、通用仓储、保税物流、码头作业、分拨配送、物流信息等功能体系,成为以钢材和工业原材料物流为特色的集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与城市配送物流于一体的浙江省重要物流园区。德清德泰物流园定位为杭州都市圈以城市生活物流和产业配套物流为主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园区,着力建设通用仓储、保税物流、码头作业、货运配载、分拨配送、物流信息、物流商务和多式联运等功能。长兴综合物流园立足长兴、服务浙皖苏交汇三角区,以区域(分拨)物流为基础、以工业物流和商贸物流为重点、以货运交易为配套、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集“物流配载、仓储配送
43、、生产资料展示交易、物流金融、物流信息、配套服务”等六大服务为一体,成为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三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安吉综合物流园包括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和梅溪临港物流园。其中,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以服务安吉及周边区域水路运输外贸出口集装箱为主、大宗商品运输为辅,具备集疏、储运、理货、保税仓库、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梅溪临港物流园以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梅溪区块为依托,着重发展临港工业企业物流服务,重点是围绕危化品、机械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水路运输需求为主,兼顾建材散货物资的水路运输需求。专栏3-2 “十三五”时期物流园区(货运枢纽)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面积
44、(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十三五”期投资(万元)湖州市综合物流园区(湖州西铁路货运站场工程)新建131.4146000146000德清德泰物流园新建70200000100000临杭物流园区三期项目续建125.927140050000长兴渤海现代物流产业园新建205800038000长兴综合物流园普泰物流产业园新建37.333000030000长兴综合物流园铁路货场新建33.625640056400安吉上港二期新建6.46670007000中国物流安吉物流园新建174500045000湖州中景国际物流园区续建56.675873028730吴兴汉唐物流园区新建规划建设用地约800亩1200005
45、0000德清中粮物流基地新建13.344200042000湖州一通现代物流中心新建166000020000长兴综合物流园制造业配送中心新建8.671500015000浙北物流中心新建19.427700277004、特色化发展临港休闲旅游区环太湖旅游区。将太湖文化和塑造山水格局相结合,打造彰显人文、休闲、时尚元素的生态产品服务链,建设成为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环太湖旅游集聚区,重点推进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太湖溇港、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建设。水乡古镇旅游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契机,注重对历史性水运空间保护。以水乡自然本底为基础,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古镇文化,
46、加快农业休闲园区和特色旅游村庄建设,依托菱湖、和孚、洛舍等丰富的内河水系资源,增加水乡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码头设施,打造水乡旅游。同时,围绕南浔古镇、双林古镇、新市古镇、善琏古镇等,丰富水乡文化,打造特质各异、协同发展的特色水乡旅游区。生态湿地旅游区。依托环太湖湿地、德清下渚湖湿地、长兴仙山湖湿地、吴兴西山漾景区等湿地旅游区,完善湿地旅游港区建设,联动周边地区,打造集观光揽胜、水利科普、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上文化旅游综合集聚地,重点推进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等大型旅游项目建设。四、临港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依托既有优势,重点集聚先进制造业,转型提升传统临港制造业,创新发展临港物流
47、业,积极培育关联性服务业,形成产业链长、产品层次高、配套体系全的临港产业体系。(一)做大做强临港制造业1、集聚壮大产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方向,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其中:高端装备。依托产业基础、政策机遇、亲临港口等特征条件,重点发展智能电梯、农业机械、物流装备、数控加工装备、工业及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现代医疗设备和器械、核电装备、航天航空设备、高端电机、关键基础件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实施微宏动力、百成电池、京东方OLED照明产业基地、中化国际油页岩炼油成套设备等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造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高端的长三角重要的高端制造基地。以企业信息化、装备智能化为突破口,提高制造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低碳技术,用智能装备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设备,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清洁、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专栏4-1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现代物流装备。重点发展运输设备、仓储物流装备、装卸物流装备、分拣设备、智能化系统集成等。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和临港条件打造长三角物流装备制造基地。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