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第二次单元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第二次单元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第二次单元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滕州五中 20212022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单元检测历史试 题2022.6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1. 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校名、班级、姓名、座号、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2. 答题时请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墓葬不仅大小不等,而且陪葬品也多寡悬殊;分布于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墓葬也等级分明,并且具有独立的女神庙、积石家和大型祭坛。这反映出A. 两者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发展水平B. 出现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C. 地理环境影响着古
2、代文明的发展D. 神权思想在古代各文明中的地位2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嫛、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C.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D. 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4.
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5. 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A. 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B.
4、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C. 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D. 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6.下图分别为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前后的变化反映出A地方治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C. 全国行政区划制度完全统一D.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历史试卷第 9页,共 8 页7. 汉初黄老之学继承了先秦道家宽大、自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等理论,同时还吸收了 儒墨学派经常探讨的仁义、道德、贤能、知识等概念。影响其思想内涵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社会环境的变迁B. 统治阶层的态度C. 生产力发展水平D. 思想自身的演变8. 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 15 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 40
5、 亩、桑田20 亩,妇女领取露田 20 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9. 北齐画家曹仲达画的人物紧袖薄衫、长衣贴体、衣纹稠叠,若出水之状,人称“曹衣出水”。这种画法传自印度和西城,一度风靡北朝,但唐宋之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曹衣出水” 的兴衰反映了A.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外文化融合B. 希腊和印度文化传人后迅速本土化C. 唐宋绘画的艺术源流离断于前代D. 社会思潮变迁深刻影响艺术创作10. 图 1 和图 2 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
6、中的变化反映出图 1图 2A. 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 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 藩镇割据开始形成11.如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 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 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12.(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该诗反映了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
7、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13. 从示意图来看,与隋朝相比,唐朝赋役制度的进步性表现在A. 均田制下农民授田的数量上B. 唐朝缴纳的税项比隋朝要少C. 农民的生产时间更有所保障D. 缴纳田租的形态有较大进步14. 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湖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 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 事。这种变化A. 根源于商品经济发展B. 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15. 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粱,书中
8、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 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16. 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 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17.如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内容出 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都庵山,徙潢河
9、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制A. 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B.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金朝改革比辽更加彻底D. 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18.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 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 格。据此可推断元杂剧( )A. 旨在宣泄文人不满情绪B. 标志戏曲艺术走向成熟C. 蕴含儒家精神D. 塑造英雄形象19. 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两块玉印虽然形
10、制不一样,但是印文都是以八思巴文拼 写的汉字“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式印章。这说明A. 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B. 八思巴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C. 元朝民族交融逐渐加强D. 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羁縻政策20.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 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明清商帮的兴起B. 漕运事业的兴盛C. 地区经济的差异D. 棉纺织业的发展21. 督抚起源于明朝,初为临时性的差遣官,以后逐步向常设的地方官转化。清朝建立之后, 因政治、军事的需要,不但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
11、过不断地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 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由此可见A. 明清督抚制度的设立具有偶然性B. 汉族地主渐渐掌握地方督抚实权C. 清承明制,进一步发展了督抚制D. 督抚制度加强了明清的地方治理22. 下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 的趋势。该变迁着重反映出()A. 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B. 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C. 解决边疆危机的客观要求D.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3. 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A. 标志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滕州市 第五 中学 2021 2022 学年 下学 月月 第二次 单元 检测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110757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