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教案.doc
《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数学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一、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复习与应用,它将生活中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解决。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究,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定义性质,渗透数形结合和建模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1.2)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解决问题,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能力
2、目标:通过设计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案,学会由实物图形抽象成几何的方法,加强数形结合和建模的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剖析,我确定:(1)重点:理解用不同方法构造相似三角形测高的原理。 (2)难点:1、如何在操作步骤中发掘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如:利用太阳光是平行光线得到同位角相等;利用直立得到直角;利用镜面反射得到反射角=入射角;) 2、没有相似三角形时如何构造相似三角形(例如:标杆测量法)二、学法分析(2.1)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几节
3、课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初步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知识。(2)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已经经历了一些测量活动,解决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2.2)学法指导倡导“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表达,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采用引导发现、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展示说明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争取体现:(1)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对旧知识的变式作为引入(2)通过设计问题链,化难为易(3)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多(4)引导一题多解,变式训练,培养优生的思维能力(5)注重数学方法的归纳四、教学过程(4.1)课前小测,回顾旧知内容:课前小测1、 如图,添加条件 ,则ABCADE。2、定义: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如图,可推出ABCADE (边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两道小测,带学生分别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义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4.2)创设问题,导入新课问题1: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
5、长度,你之前学过怎样的方法?问题2:学校的旗杆有多高?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它吗?教师点拨:例如:之前曾做过题目:求池塘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当时介绍测量的方法是:在鱼塘外面的空地上找一个点,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测得ED的长度就是池塘两点的距离。但假如:池塘两点之间的距离AB很大很大时,为了方便测量,我们可以如何优化方法呢?由此引出:当所测的长度难以测量时,我们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来进行测量。引入新课。设计意图:用已经接触过的情景入手,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化难为易,又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测高的原理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4.3)探究例题,感悟新知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教案 利用 相似 三角形 测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