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基础练习限时15分钟分值 30分战报得分一、正误判断(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赫鲁晓夫改革改变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提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提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提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应当是在1956年底。5.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2、市场经济体制。()二、选择题(共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题组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A.戈尔巴乔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2.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项中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C.社会主义国家关
3、系的发展D.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含义分别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种植玉米运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直接引发苏联的解体。材料三幅图片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B正确。题组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3.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重点发展重工业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解析】选A。B、C、D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通之处,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
4、式的不同,故正确答案选A。4.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过改革后经济获得发展,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A.起因于严重政治危机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解析】选C。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下放中央权力,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选C。题组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5.有人认为,中国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
5、化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析】选D。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底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B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C排除。6.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我国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年份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非国有商业占商业总产值比重197820%10%199252%70%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中国加入WTO
6、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从1978年到1992年,非国有工业、非国有商业占比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B。A错误,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已基本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长远来看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D错误,中国加入WTO是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三、非选择题(7分)题组四苏联改革7.材料材料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解析】本题由材料中图片的时间信息可知,该图表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信息。“历史信息”,依据图片中工业和农业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
7、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答案: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综合练习限时30分钟分值 50分战报得分一、选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选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A错误;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
8、调动工人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正确;“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就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D错误。2.(2021大连高一检测)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虽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根本上触动了苏联模式B.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改革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解析】选B。由材料“守墓人的角色”,表明赫鲁晓夫经济理论上没有冲破苏联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改革,故选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排除A;C材料内容未涉及,排除;D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9、,排除。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C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表述不当。B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
10、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选B。根据材料“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可知,其改革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故选B;A、C、D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5.1987年,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表明他的改革()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解析】选B。从题干
11、材料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当时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选B。6.(2021蚌埠高一检测)为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可知D正确;A、C不符合史实,B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7.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教师版 部编版 历史 必修 下册 第八 单元 20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 变化 同步 练习 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115295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