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2.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读到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诗人杜甫,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感受其中涌动的家国情怀。设计说明:从学生已学的杜诗入手,引入新课学习。二、 初读诗歌,了解诗人
2、、写作背景。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节奏。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字一句, “二三”节奏。2. 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3. 了解写作背景设计说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诗歌体裁、诗人与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三、 品读诗歌,感受诗情1. 朗读诗歌,边读边圈画,找
3、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预设:时间:暮夜夜天明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老翁、作者(旁观者)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妇前致词结果: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 本诗有四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内容。明确:第一段 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遇到差役捉人。第二到三段 老妇的致词。第四段 交代事件的结局和作者感受。诗中老妇致词的内容是全诗的核心。3. 再读诗歌,说说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明确: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强调差役怒的程度和老妇一家人苦的程度。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差役蛮横的气势,也为下文老妇的致词渲染了悲
4、苦的气氛。4. 朗读老妇的致词的内容,注意韵脚的变化,思考老妇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预设:死 矣 押i韵孙 裙 押un韵归 炊 押ui韵音韵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行文思路的变化,所以老妇的致词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老妇诉说自己的儿子应征、驻守邺城,其中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第二层老妇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老妇的“苦”体现在三方面。丧子之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防守邺城,家里已经没有男丁了。“新”表明自己的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沙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意思是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的完结了一生,
5、老妇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不要再逼迫这个不幸的家庭了,这是第一个“不幸”。困窘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惟”是只,表明家里没有能应役的人了,家里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没有完整的衣服不能出来走动。老妇人的这番答语既表明家里只有老弱妇孺,又表现家境极度贫困,这是第二个“不幸”。 应征之苦“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万般无奈之下,为了保全家中仅有的三个人,气力衰弱的老妇主动请求应役河阳,牺牲自己,保全家人,这是第三个“不幸”。5. 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为何如此致词?(明确致词意思:对差役
6、说话)联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的内容补充出来。预设:吏:汝家有男丁否?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还有其他人否?老妇:室中更无人。吏:其真无人耶?老妇:惟有乳下孙。吏:孙母现何在?老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汝家必征一人!老妇: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人模仿差役语气,一人模仿老妇语气,分角色朗读。小结:研读老妇致词的三层含义,根据前后语境推断了差役咄咄逼人的问话,感受老妇悲苦情感不断加深的过程。致词并非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诗人直接写出妇啼之苦,含蓄写出吏呼之怒,这种方法叫“藏问于答”。6. 除此之外,这
7、首词还写了什么?明确:第1段诗人傍晚投宿在石壕村的老妇家里,亲眼目睹了差役捉人,老翁翻墙躲避,老妇开门周旋,为什么差役要“夜捉人”呢?诗人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这样的词语?诗人用词非常精准传神,一个“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老百姓白天躲藏不易捉到,差役改成夜晚捉人;第二差役捉人的手段粗暴,在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人民深受捉丁之苦,昼夜不安,从“老翁逾墙走”一句可知诗人不用征兵、招兵这样的词语表明他对官府这一蛮横行为的批判揭露之意。第4诗歌的结尾,前两句是诗歌的所闻,它的意思是夜深人静说话声已经消失了,诗人听到了低微断续的哭声,这是谁的哭声,是老妇媳妇的哭声,老妇应役河
8、阳,更加深了这个家庭的不幸。后两句写诗人的所感,躲藏的老翁已经回来,诗人只能和老翁告别,暗指老妇已被捉走,含蓄流露出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悲悯之情。小结:整首诗歌中,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依靠“听”“闻”了解事件。老妇一家的苦难命运激起作者深切同情。一方面,作者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她赞扬老妇主动应役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牺牲的具体方式是战争所迫,差役所胁,这又是让诗人难以接受,甚至想要控诉的。因此诗人内心的情感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他没有办法为老妇一家解决问题,所以只能成为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设计说明:围绕“苦”字划分诗歌内容,分析老妇形象和作者情感。通过补白和对话朗诵
9、,体会诗歌“藏问于答”的精巧构思,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联系诗人旁观者的视角,了解诗人内心复杂矛盾的感情。四、 课堂小结1. 这首诗,诗人想表达什么?明确: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诗虽仅有120个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石壕差役捉人、老妇致词、被迫应役河阳的事情。诗人写老妇的致词层层深入,讲述了老妇一家的三个不幸,也表现老妇悲苦的情感不断加深的过程,诗人通过藏问于答的形式,含蓄写出吏呼之怒,直接写出妇啼之苦,两者反差强烈,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诗人通过这首诗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让读者感受
10、到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设计说明:从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等角度进行课堂总结。五、 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诗歌2. 完成练习部分p69 1、3题第二课时一、 背景导入唐肃宗上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来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修建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在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茅屋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这首诗。设计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诗歌,体会诗体1. 请一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节奏。明确:古体诗(歌行体),以七言为主,多用“二二一二”的节奏。设计说明:体会诗歌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三、 品读诗歌,感受诗情
11、1. 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诗人为什么要歌诗一首呢?首先思考诗歌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共4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诗人无能为力。第二段主要写了南村群童盗茅草一事。第三段写了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境。最后一段淋漓尽致的流露出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2. 朗读第1段,关注这首叙事诗中的关键因素“秋风”,说说诗人笔下的秋风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此刻有怎样的感受?预设:前两句主要写了八月秋风威力很强,卷走了屋上的多层茅草。“怒”用拟人的修辞,和“卷“字共同写出秋风强劲;“号”从听觉写出秋风咆哮,威力迅猛,引出下文屋上多层茅草随风而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
12、词使用,传神写出茅草随秋风,有的挂在高林的树梢上,有的沉到池塘水中。情感:诗人的视线跟随茅草移动,心弦被拨动,面对劲风强势,只能任凭茅屋被破,却无能为力。3. 在怒号的秋风中,茅屋又有怎样的经历,“破“成了什么样呢?作者此时的感受如何?预设:屋外:第二段写南村的孩童们欺负我年迈、体力衰弱, “公然抱茅”照应“欺”字,写出孩子当着诗人的面直接抱走茅草,“唇焦口燥”的情态和“呼”的动作写出诗人对孩童行为的愤怒,但诗人因为老无力,只能任其所为,独自叹息,却无力阻止。情感:总之,诗人在愤怒、焦灼之后,情绪转为沉静,独自叹息。屋内:第三段写了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境。前两句写不一会儿大风过后,黑云涌动,天色
13、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一场大雨势必来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用饱蘸浓墨的笔触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诗人哀愁忧郁的心境。追问:诗人为何哀愁忧郁?生活极度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被子已经使用多年,冰冷似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早已蹬破。写出诗人极度贫困的生活,就连现在居住的草堂也是在亲友的帮助下建成的。生活环境恶劣:茅屋没有充足茅草覆盖的前提下,屋漏又逢连夜雨,导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满屋尽是雨水,没有一处干爽的地方,屋外的雨水仍旧像下垂的麻线一般,密集的落着,没有停歇。这样的夜晚诗人则能入眠。忧国忧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丧乱指安史之乱,这漫漫长夜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三首 2021 2022 学年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24 唐诗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