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docx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是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帮助学生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基本的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给中国原始社会进行分期,通过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时序、地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通过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传说的科学分析,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5.家国情怀: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使学生认识到中
2、华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本土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引入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道: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人类文化就是经过新的非生物学的途径解决问题,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人类的故事就是我们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今时代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化的故事。学习人类历史就是学
3、习人类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投影云南元谋人遗址图片资料问题导入元谋人是中国史学界目前认为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那么,元谋人何以被称为人?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接下来我们就学习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第二步:讲授新课(30分钟)板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问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石器时代,加上先前预习的内容,应该知道石器时代因制作技术不同分为哪两个时代?答 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问对的,很好,同学们阅读正文第一段,找出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生活特点,代表性遗址。学生回答略板书(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生产生活: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
4、生活、学会用火。2.代表遗址: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正因为元谋人会使用打制石器从事劳动,所以称为人类。拓展思考1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如何?生产关系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回答略讲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很低的,生产关系中的工具、食物分配是平等的。女性采集提供了主要食物来源,男女肩负同等重要的任务,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缺乏剩余产品,无法供养等级森严的统治集团或者特权阶级。问阅读P2
5、的思考点,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分布的区域范围、地理位置、集中位置等方面分析,回答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学生回答略讲通过课文和分布图,我们可以得出:从区域范围方面来说,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这体现了以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多元性特征。从地理位置来看,大部分在大河流域。其中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板书3.社会关系:母系氏族、人人平等4.起源特征:分布广泛、本土性、多元性、多元一体投影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引入经过1百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家阅读正文
6、第2段,对比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学生回答略板书(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生产生活:打磨石器、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拓展思考2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中国古人类经历了及其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才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那么为什么耗时如此之长?原来迁徙的渔猎采集生活为什么要变为定居的农耕畜牧生活?推动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他们相互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回答略讲旧石器时代时间长,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改造是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长期观察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因为旧石器时代人人平等,平等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性因素,因为产品的产
7、量只要能满足有限的传统需求即可,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生产力就没有提高的必要,故而旧石器时代历时长久。虽然旧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这种低下是相对以后的历史而言的,但和同时期其他物种相比,古人类依然有明显的优势,人类技术发展导致生产率提高,从而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人口压力迫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革命由此诞生,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使人们能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的丰富使得部分古人类能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陶器等手工业生产。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男性体力的优势,在生产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也由此上升,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社
8、会。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动力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阅读正文第3.4段,以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找出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各个文化遗存有哪些典型的标志?分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略讲代表性文化遗存教材提到6处,每处都有自己典型的特征,体现了多样性;已发现的遗存有1万多处,说明了数量大;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广,体现了多元性、广泛性、本土性。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板书2.代表性遗址:(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2)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3)分布特征:多
9、样性、多元性、本土性、广泛性、多元一体。3.社会关系:父系氏族社会投影图片展示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引入思考 文明特征有: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等级或阶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请同学们观察PPT上和书上的考古图片资料,看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系列文化遗存,是否符合文明产生的特征?学生回答略讲我们可以看出,很明显,大汶口文化的陪葬品悬殊,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红山文化的神庙、祭坛、积石冢反映了神权的强化;良渚文化的城墙反映了出现能组织大量人力、资源
10、的世俗权力。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已经产生。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到底是了一个怎么样的逻辑关系?学生回答略讲同学们抓住关键一点,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逻辑关系是:打磨石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私有制由此产生,剩余产品的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开始出现;剩余产品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祀阶级、士兵、官吏;食物增多促进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使某些村落得以发展成城市,城市有新的宗教显贵、军事首领、行政首脑统治,于是文明出现。板书4.社会的演进: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1)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典型表现:私有制、阶级分
11、化、部落联盟。问题导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虞舜者穷蝉父曰帝颛顼。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上述人物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地位?首领之位是怎么继承的?古史传说对历史的研究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考古资料又是如何与古史传说相互印证的?学生回答略讲同学们初中时学过人文初祖:黄帝、炎帝。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称为华夏始祖,联盟首领通过“禅让”的方式继承。传说中的五帝当然不是司马迁认为的那样,有血缘关系的一脉相承,但也反映了远古时期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相互认同,从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中外 历史 纲要 中华文明 起源 早期 国家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