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乡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乡愁》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愁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诗歌,从古典诗歌到现当代诗歌,从外国长诗到抒情小诗,可谓包罗万象。诗歌含蓄蕴籍不像小说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 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诗歌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困惑。纵观身边诗歌教学的现状:一部分语文教师以课时少、内容多、考试很少 涉及朗读的考点为托词,渐渐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朗读的训练。“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诗歌课堂似乎越来越少。一节诗歌讲授课下来,大部分的学生连“简短 的诗歌”当堂背诵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
2、 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应成为诗歌教学永恒的主题。有 鉴于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朗读教学”,希望学生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愉悦的感知到乡愁一诗柔美而略带忧伤思乡思国之情。二、教学设计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采用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意、品味意象、体会诗情。教学过程:第一乐章:初诵诗歌,感知诗意;第二乐章:品读诗歌,感知诗歌的美;(凝练的语言、丰美的意象、忧伤的情感);第三乐章:想象诗歌,走进作品;第四乐章:披文入情,诵背诗歌;第五乐章:放声唱诗,回
3、味无穷三、片段描述(课堂教学实录)第一乐章:初诵乡愁师:谁能告诉胡老师你在预习乡愁一课时读了几遍?生:(众所纷纭)一遍、两遍、三遍师:无论你预习时读了几遍,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像拿起朗诵稿一样拿着教材,放声再读一遍。读的时候这样开头“乡愁,作者余光中”,这样结尾“朗诵者:某某”某某就是你们各自的名字。生:(兴高采烈地放声读,课堂充满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师:同学们读得很专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以一节诗为例,说说你在朗读时在轻重音、停顿、语速、语调上的处理及困惑。生:我想说说第一节的诵读。我认为“乡愁、邮票、这头、那头”这些词语诵读时要重读。“小小”能体现出有票的特点读得轻一些更好。生:我觉得诗中的乡
4、愁是浓烈、厚重的。“小小”读得那么轻不能体现出乡愁的厚重,还是重读好一些。师:重读、轻读都是一种强调,能充分体现作者强调的内容或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可轻读也可重读。老师觉得”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承载了作者浓浓 的思念之情,这些修饰语读得轻一些能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更能衬托出乡愁的厚重。大家将出现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再诵读体味一下。生:学生各自抑扬顿挫地诵读起来。生:我觉得读得时候语速应放慢一些,以一种舒缓低沉的语气来读会比较恰当。生:(若有所思地点头)。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哪位同学能通过你的诵读读出第四节的停顿节奏呢?生:一位学生做了展示。(其余学生认可点头)师:老师对这首诗的节奏
5、停顿做了划分,请同学们看到幻灯片上的温馨提示,对着提示,轻声诵读一遍。生:认真地诵读。师:以舒缓的语气,稍慢的语速,读准节奏停顿,读好轻重音并非难事,请同学们齐声诵读这首诗。(在一片整齐而有节奏的齐读声中第一乐章圆满地画上了句号)第四乐章披文入情,再诵乡愁师:同学们在品乡愁、想乡愁的乐章中表现得很出色,在你们用诗意的心灵感受了作品,用绘画的眼睛欣赏了作品。老师想你们已进入了余光中的感情世界,如果此时再去读这首诗,同学们定能读出一股浓浓的情味。如何读出这种美丽的忧伤之情?那位同学能发表一些高见?生:我觉得读此诗我们要注意把握好全诗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深沉的。生:我觉得第一节、第二节的感情较接近,要
6、读出一种远离亲人的淡淡的哀愁。第三节要读出一种浓浓的哀痛。因为此时他与自己最亲爱的母亲已是阴阳两隔,再也不可能促膝长谈共叙母子亲情。师:怎样读出这种如泣如诉的哀愁?生:以哭腔。师:说得很通俗,我们可借助“颤音”读出这种情味。同学们可试着用颤音读一读。生:我觉得还可以采用拖音的方法。将“母亲在里头”一句中的在里头一字一顿拖长音。(有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生:结尾一句可用降调读出作者回不到祖国的惆怅之情。生:老师我觉得也可读升调,读出作者期盼回到大陆的情感。师:你们能示范朗读一下吗?(两位学生的精彩表演获得了班上其他同学的热烈掌声)。师:同学们刚才都做了精彩的发言,光说不练可不行。请同学们分成四组自
7、选诵读的形式准备进行诵读比赛。(学生开始下座位商量,有的在试读,有的在争执,相当热闹。比赛展示时,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师:同学们读的很精彩。诗歌如果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往往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请大家试听一下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思乡曲,然后根据乐曲的节奏进行一下配乐诗朗诵。(在全班同学的推荐下,罗嘉惠同学做了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师:反复读了这么多遍不知道有没有同学能脱离教材有感情的背诵出这首诗吗?(全班有80的同学举起了手)四、课后的反思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实践对于诗歌“朗读教学”的思考,以期贴近诗歌传情达意之宗旨,此堂课我有以下感悟:1、整堂课基本实现了让“琅琅的读书声贯穿
8、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宗旨”,逐层深入地推进诵读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收获。人的认知过程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朗读时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也是这样的,学生在朗读时往往先有情感上的模糊感受,细察内容的基础上,这种感受才 能具体化,对个别语句甚至字词进行推敲之后,感受才能细腻化。根据学生的朗读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情感节奏相应和,课堂自然就成了和 谐的交响,师生不由沉浸其中,得到情感的享受。因此在教授诗歌乡愁时我设计了“初读”和“再读”两个环节。“初读诗歌”的要求侧重于“朗读的节奏停 顿、朗读的重音、朗读的语速”。因为这首诗四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接近,以一节诗为例,学生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
9、掌握好其它三节诗的诵读技巧。第四乐章为“披文 入情,再诵诗歌”。这一环是在学生品读、想读之后进行,此时的学生已经用心走进文本,走近了作者,已能较好的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此时让学生说出情感的处理 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竞赛式的、小组合作的朗读形式再次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配乐朗诵 将诵读推到了一个高潮。它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平时注重朗读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展示,同时也对其它孩子诵读的积极性起了很好的调动作用。2、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诵读既有全篇读、也有点读,体现了由面到点的感知文本的思路,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也能凸显出本首诗的重点语段及词语。除了全篇读、点读的形 式,个人诵读、分组竞赛朗读、配乐诵读等等诵读形式也一一呈现。正是不断地诵读,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与作者相撞击,真挚深厚的思乡思国之情深深烙印进 学生的灵魂深处,一节课下来有80的同学做到了当堂准确背诵。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诗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