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x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1.据载,(明代)“隆(庆)、万(历)中,闽商大至(镇洋镇),州(指江苏太仓州)赖以饶。今累岁弗登,(棉花)价贱如土,不足以供常赋矣”。这说明当时( )A.棉织品不符合民众生活需要B.全国经济区域分布较为明朗C.赋税负担沉重阻碍经济发展D.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2.有碑文记述了清代机户与机匠之间的矛盾。被机户解聘的部分机匠组织全体机匠“叫歇”(罢工),以迫使机户“加银”,致使苏州纺织作坊生产停滞。机户向官府申请立碑,将禁止罢工写入碑文,并将“聚众叫歇”的行为以户律中“把持行市”的罪行论处,在碑前枷号示众。该碑文(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
2、影响B.体现出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体系健全C.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D.说明苏州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明初苏州城“邑里萧然,生计鲜薄”,到明中期已“迥若异境”“愈益繁盛”,生活变得奢华铺张起来,时人指出“吴俗尚侈,古则然也,而今为尤甚”。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苏州有崇尚奢华的传统B.明朝官方对社会治理不重视C.苏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变迁4.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B.影响了经济和
3、社会生活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5.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很快衰落。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这反映了明代( )A.手工业分工细,管理手段新 B.官窑产品占据了市场C.民营制瓷业逐渐占主导地位 D.区域性分工更加明确6.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使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
4、觉醒7.明中期以后,文化界有了新变化。李贽用“童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专门彰显一个“情”字,甚至提出了尖锐的质问:“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反映了当时文化界( )A.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B.过分强调人的私欲C.出现反对理学的倾向D.重在宣传启蒙思想8.学界认为:明夷待访录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对中国思想界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被誉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书( )A.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B.迎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C.基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D.抨击了君主专制和对民主的追求9.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
5、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圆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A.道随器变,法因时改B.崇尚实学,反对空谈C.主张法治,反对人治D.道在器先,重道轻器10.在元明戏曲小说中,唐代诗人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对李白的形象塑造( )A.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B.寄托了士人的心理期待和追求C.宣扬了儒士兼济天下的价值观D.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11.作为一本明代总结性的
6、科技著作,这本书的命名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天而行的理念贯穿全书。如乃粒篇中作者就提到:“绿豆必小暑方种。未及小暑而种,则其苗蔓延数尺,结荚甚稀”。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12.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双重性质,其学员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和朝鲜等地的留学生。这一现象( )A.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B.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C.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D.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13.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仍然得到了发展。阅读材料,完成
7、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其表现为市附近的里坊内开设店肆和作坊,如长安城的中宣坊、延寿坊都相继设店肆。至晚唐,更出现了夜市,打破了宵禁的规定。里坊内也经常出现穿坊墙而对街开门的情况。隋唐时期,城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行、肆、店等直接经营买卖的行业繁荣,而且一些为商业服务的辅助性组织及业务也开始兴起都市群,进而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商业网。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下图为明朝后期国内市场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唐以后城市发展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谈谈明朝后期商业发展的新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4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
9、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太仓州以种植棉花为主,而且百姓生活依赖于棉花售卖,说明当时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关训练A卷2023届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15 明至清 中叶 经济 文化 通关 训练 2023 高考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一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116132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