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3 短文两篇 教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3 短文两篇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3 短文两篇 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所选文章除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杂文,属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外,另外三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本单元课文有的探讨读书目的、价值及应持的态度,如谈读书;有的阐发对阅读鉴赏方法的认识,如不求甚解驱遣我们的想象;有的侧重理论探讨,如无言之美旨在探讨“言不必尽意”、讲求含蓄的艺术创作通则,山水画的意境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有的则侧重实践,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
2、点;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说理艺术。通过教学本单元的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本单元的写作“修改润色”旨在训练学生从字、词、句、段四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从“言”着手,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在一起。口语交际“辩论”旨在使学生了解“辩论”,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辩论技巧,提高辩论能力。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3.短文两篇2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论述类文章的说理艺术。2.引导学生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多种论
3、证方法。3.教学文艺论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理解其外延与内涵,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和作者观点。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5.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润色作文的方法,强化修改作文的能力。6.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辩论能力,掌握基本的辩论技巧。14.山水画的意境215.无言之美116.驱遣我们的想象1写作修改润色1口语交际辩论213短文两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理
4、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吧,比如“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等。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谈读书,看看他对读书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切入,拓展学生对于名人读书心得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概括文章
5、内容,梳理文章层次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熟悉课文。勾画相关句子,让学生粗略感受文章的内容、结构。2.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将这些句子分类,说说这些句子是
6、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的。预设 (1)句是论述读书的目的。(2)(3)句是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4)(5)句是论述读书的作用。3.依据上面的归纳,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预设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阐述读书的态度、方法。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所找的关键句,分析句子的意思,将文章按讨论的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4.根据上面的分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全文脉络。提示: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合图形与文字,开发思维潜力
7、、提高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预设 怡情 傅彩 长才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 纠正三种不当态度书不同,读法不同 塑造性格 弥补精神缺陷【设计意图】在梳理文章脉络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结构思路的要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更直观。三、精读分析,学习论证方法细读文章,根据问题,梳理出每一层的意思。1. 精读第一层。精读第一层后,回答问题。(1)读书有哪些好处?预设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预设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预设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4)读书
8、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预设 经验补读书之不足。(5)根据以上问题,思考本层是如何进行论证的?画出结构图。预设 正面阐述其好处 怡情 傅彩读 长才 正确反面指出其偏向书费时过多易惰 读书 的 藻饰太盛则矫 正反对比论证 目的 目 全凭条文断事乃迂三种人态度 的 狡黠者鄙 用书明智者用 无知者羡2.精读第二层。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是什么?预设 存心诘难作者,尽信书中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细思。(2)作者介绍了怎样的读书方法?简要概括。预设 要根据不同的书,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的书可以简单翻翻,读一部分,浅尝辄止;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大体浏览,不求甚解
9、;少数的书则需要从头读至尾,全神贯注,细细咀嚼,认真消化;还有些书因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读,可请人代读,只浏览其所写笔记摘要即可。2. 精读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问题。(1)作者认为,读书有什么价值?预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2)作者在第三层是怎样论述读书的价值的?预设 先从正面论述读书的好处,再从反面论述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在梳理清楚全文的脉络之后,总结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说理艺术。【设计意图】逐层精读文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用画结构图
10、的方式概括内容。四、分析论证方法快速回顾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句子说说。预设 对比论证。如第一层,从正面论证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比喻论证。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又如论述人的才智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祛除一样。运用比喻论证,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设计意图】在梳理清楚全文的脉络之后,总结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说理艺术。五、布置作业1.课外收集名人的读书故事,积累好的读书方法。2.推荐阅读:培根随笔集。【设计意图
11、】通过布置课外积累读书方法的作业,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第2课时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2.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一、导入新课在小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一则经典故事,故事中的香菱痴迷于读诗,看到诗中的佳句,会废寝忘食地品读。她还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读王维诗的遣词造句之妙处,甚至模仿杜甫的诗歌来学习写诗。对于香菱这种读书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呢?你平时又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呢?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陶渊明曾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你理解陶渊明说这话的真正意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一
12、起来了解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方法吧。【设计意图】从名著中的故事导入,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体会,既将本文的写作对象告诉了学生,又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发共鸣,深入思考。二、了解驳论文知识师: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的鲁迅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还记得我们当时介绍的驳论文的知识吗?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先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再确立和论证了“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观点。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我们先了解一下驳论文的相关知识。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
13、接批驳有三种方式:(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驳论文的相关知识,为把握课文观点、分析论证方法和思路做铺垫。三、初读课文,把握观点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 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预设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2.“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预设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老实承认“不求
14、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并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2. 围绕“不求甚解”,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预设 (1)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2)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3)要学习得好,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4)重要的书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本文作为驳论文的特点,分析作者的观点。四、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和思路1.分析论证方法。品读课文,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预设 举例论证、道理论
15、证和对比论证。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第6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知识面会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8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以“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作为补充说明,增强了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3 短文两篇 教案 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短文
限制150内